安禄山原名“阿荦山”,在突厥语里是战神的意思。他的父亲死得早,母亲带着他改嫁。他的新爹叫安延偃,是突厥的将军。阿荦山从此改姓“安”,至于名字,也懒得想,干脆根据“荦山”的谐音,就叫“禄山”。
安禄山(703年—757年)
后来,突厥和唐军发生战争,安延偃所在的部落被击溃,兵败后,安禄山逃到范阳。由于他会说好几种民族语言,就在边境的贸易市场上做了“互市牙郎”。
所谓互市牙郎,其实就是为胡汉各族商人提供翻译和中介服务的经纪人,俗称拉皮条的。但是,就算是从事这种本身就不怎么光彩的职业,安禄山也并不安分,他想的不是怎么干好本职工作,多赚佣金,却老是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张守珪(684年—740年)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的一个夜晚,安禄山趁着夜色,偷偷摸进当地一个老百姓家的羊圈,抓住一只羊腿正准备往外拽,忽然脑袋被一个麻袋罩上,掀翻在地,紧接着就是一顿痛扁。次日一早,这个时运不济的偷羊贼就被五花大绑地押到了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的公堂上。
张守珪喝令左右:“来啊!把这个偷羊贼拖出去乱棒打死!”
安禄山扯着嗓子大喊:“大人难道不想消灭奚和契丹吗?为何要打杀壮士!”
张守珪见安禄山长得膀大腰圆,出言不凡,应该是块当兵打仗的料,于是饶他不死,让他在自己麾下当兵。一只脚已经踏进鬼门关的安禄山,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
由于安禄山精通多门外语,加上他在当地干了多年的中介经纪人,对边境各族的风土人情和山川道路了如指掌,所以张守珪就让他当了“捉生将”,在军队里专门负责抓俘虏和执行侦察任务,和他一起干这项差事的还有他的同乡史思明。
史思明(703—761)
“捉生将”的业绩通过活捉的两番人口数来体现。安禄山充分发挥他在外语和地理上的专长,每次都能很出色地完成任务,常常只用三五个人骑马出去,就能抓回来数十人。
有时候为了邀功,安禄山会采用欺骗的手段去诱杀奚和契丹这两个部族的人。他假意请他们吃饭,然后在酒里下毒,一次就毒死几十人,然后把他们的脑袋全砍下来去请功。
这样的事情干得多了以后,安禄山的胆子越来越大,为了争取更大的功劳,安禄山有时会干脆主动出击,深入敌军的地盘去作战。但收益大,风险自然也就变大了。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担任平卢将军的安禄山出军征讨契丹,因为贪功冒进打了一个大败仗,按军法本应斩首,但节度使张守珪顾及私情,不忍心对他治罪,就把他送往东都洛阳,交给朝廷发落。
张九龄(678年—740年)
宰相张九龄亲自审问安禄山,在谈话过程中深感此人包藏祸心,要把他按照军法处斩。没想到唐玄宗亲自出面干涉,只是将安禄山革职,允许他回到军中戴罪立功。这是安禄山的第二次死里逃生。
安禄山的两次大难不死,令他悟出了官场上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官场上,即便个人的能力再强,那也是不够的,上面必须得有人。
于是,安禄山开始拼命贿赂他能接触到的每一位朝廷大员。有钱能使鬼推磨,安禄山舍得花钱,自然人人喜欢他,大家平时没事就经常在唐玄宗面前夸奖他,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好感与日俱增。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朝廷将国土从西到东、由北至南总共划分成十个大藩镇,安禄山出任平卢节度使,所属兵力达三万七千余人,正式成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此时的安禄山,日益得到皇帝的宠信。从第二年开始,唐玄宗频繁地传召安禄山入朝觐见。
安禄山为人狡黠,却善于在皇帝面前装傻充愣,借此来讨皇帝的开心。有一次安禄山上朝觐见唐玄宗,当时太子也在场,可安禄山却只拜皇帝,对太子视而不见。
旁边的人提醒他拜见太子。他却抬起头,一脸懵懂地说:“太子是什么官职?”
唐玄宗以为他真的不懂,就笑着向他解释:“太子就是储君,朕百年以后,就该轮到他当皇帝了。”
安禄山这才诚惶诚恐地跪下来,嘴里说道:“愚臣向来只知有皇帝,不知有太子。”
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连唐玄宗也被逗乐了。安禄山的这番表演惟妙惟肖,实在堪称影帝级的表现。
安禄山身为一方节度使,哪怕智商再低也不可能不知道太子是什么人,但他偏偏装糊涂,目的就是拐着弯儿向唐玄宗表达忠心,同时博得皇帝一笑。
大智若愚,令人叹服。
大奸之人往往有一副大愚的外表,这样的人其实才是最危险的。他们会用忠厚老实的外表迷惑你,然后伺机在背后捅你一刀,不可不防。
安禄山就是这样的人,他向来以一副老实巴交甚至有些滑稽可笑的面目示人,可一旦时机成熟,他就暴露出了狼子野心,迅速发动了唐朝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动乱—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