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10万精锐覆没,15位大将阵亡,为何李自成山海关之战输得这么惨?

10万精锐覆没,15位大将阵亡,为何李自成山海关之战输得这么惨?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公元1644年,大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大清顺治元年,这一年天下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也被明朝士大夫称为“甲申国难”,后世则往往称之为“清兵入关”。

这一年,李自成先是挥师东征,攻陷北京,使得崇祯帝自尽,但随后又在山海关之战中被清军击败,让清军得以迅速入关争夺天下。随后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大顺就彻底失去了对中原的控制,李自成也兵败身亡。

可以说,山海关之战成为了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场惨败中李自成损失了十万大军,15名大将阵亡,使得大顺元气大伤,本来即将取得天下的大顺功败垂成。

那么,为什么李自成会在山海关之战中战败呢?他比清朝究竟差在了哪里呢?他有翻盘的机会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分析一下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的真正原因。

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接下来会一一分析。

先说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李自成此时其实根本没有做好灭亡明朝的准备。

注意,这里说的不是李自成不想灭亡明朝,而是此时还没有准备好马上灭亡明朝。明朝此时已经腐朽不堪,风雨飘摇,灭亡已成定局。

但关键是灭亡明朝之后怎么做,如何接手明朝留下的烂摊子,如何恢复边防,安抚灾民,整顿秩序,发展经济的问题,这些问题可比消灭明朝本身复杂多了,直接涉及到一个新兴王朝的生死存亡。

历史上就有许多重新统一后的新兴王朝未能及时处理好这各种问题,或是处理好之后又出现反复,从而导致王朝崩溃的例子,秦朝,西晋,隋朝都是如此。

而李自成此时显然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打天下的准备他已经做好,但守天下的准备还远远不足。

这导致他的政权比秦朝、西晋和隋朝崩溃得更快,寿命更短,大顺王朝也终究成了昙花一现。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们从李自成的经历就能看出来。就在仅仅六年之前的1638年,李自成才遭遇了一场惨败,被明军一路追杀,最后只得逃进了商洛山,身边只剩下了17人。

按理说这种情况下就算要东山再起也是极其困难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明朝的腐朽给李自成的壮大提供了机会,无数活不下去的人纷纷加入了李自成。短短一年之后,李自成就带着数千人从商洛山中杀出,此后再也无法阻挡。

1640年,李自成杀入河南,此时的河南百姓已经被官府的残酷剥削和连年天灾折磨得苦不堪言,纷纷加入李自成,李自成的兵力很快达到数万人,并于1641年初攻破洛阳,声势大振。

随后李自成又纵横于河南、湖广等地,建立起了稳固的根据地。1643年,李自成进攻陕西,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随后占领西安并在这里称帝建国,大顺政权就此成立。

1644年年初,李自成发动了那场决定性的东征,一路势如破竹。二月初二渡过黄河向东进军,短短一个多月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北京外城、内城的守备官相继投降,李自成就这么占领了北京,崇祯帝在绝望中自杀。

这里就可以看出,李自成的进军实在是太顺了,势力膨胀速度也极其迅猛。从陕西到北京这么长的距离他却仅仅一个多月就打过去了,可见一路上其实没有遇到太顽强的抵抗,事实也是如此,大顺军只在宁武关遇到了守将周遇吉的激烈抵抗,除此之外一路上基本是望风而降。

这种如此迅猛的扩张对于大顺而言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说好事自然是因为大顺的地盘在战争中迅速扩大,短短几个月内就由一个地方政权成为了全国政权,拥有了取代明朝,一统天下的机会。

但同时也是坏事,李自成的势力膨胀得太快,导致他很难好好整顿内部。

这意味着如果李自成如果没有准备好接管明朝政权的话,那这如此迅猛的扩张也将成为一场灾难,只需要一场失败就可以将这巨大的泡沫击碎,把大顺政权打回原形。

那么李自成做好准备了吗?如前所说,并没有,或者说他的准备远远不够。他当然想灭亡明朝,但在发动东征的时候,他显然还没有做好对明朝取而代之的准备。

或者说在发动东征的时候,他想的是壮大势力,扩张地盘,以及迫使明朝屈服,从而让大顺政权获得更多的资源,还并没有做好马上灭亡明朝的准备,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李自成在攻打宁武关时损失惨重,一度有退回陕西,不再继续进军的想法,直到大同和宣府的守将相继派人来请降才继续进军。

如果李自成真的是东征一开始就以灭亡明朝为目标,那很显然应该继续打下去,不应该就这么半途而废,不然的话之前不就等于白打了吗?

这也充分说明了李自成的东征一开始就是以劫掠和扩张为目的的,还没有准备马上灭亡明朝。

即便打到了北京城下,李自成还是先秘密派之前俘虏的明朝太监杜勋入城和崇祯谈判,提出了若干条件。具体提出的是什么条件各个文献记载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无非是希望能够裂土封王,得到崇祯的赏赐以支付军饷,并和明朝互不侵犯。但崇祯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谈判最终破裂。

此时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并且明知北京守备空虚,军心涣散,之后也确实直接开门投降了。

如果他真的以灭亡明朝为目的,直接入城就行了,还用得着和崇祯谈判吗?

之所以要谈判,还是因为李自成没有做好准备,想再休整一段时间,但没想到崇祯如此顽固,北京又如此不堪一击,胜利果实就这么掉入了李自成手中。

即便在占领北京后,李自成还是经常表现出强烈的怀念陕西和轻视北京的情绪,多次表示希望尽快回去,还曾说“十燕京不如一西安”。即便没有在山海关战败,李自成也是要离开北京回到西安的。

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不但在物质上没有做好接管明朝的准备,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如果真的要接手明朝,很显然应该继续留在明朝的故都北京稳定局势,怎么能抢了一把就急匆匆回去呢?争夺天下可不是玩游戏。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就能看出。其实李自成在挥师东征的时候还并没有想到能马上灭亡明朝,但由于明朝实在太过腐朽,此时面对大顺,城池简直跟白送的一样,一路投降。

这让李自成也感到有了机会,胜利果实就在眼前,不要白不要,于是才顺势进军到北京。而即便此时李自成也还是抱着谈判的想法,谈判破裂了才攻城。

简而言之,李自成虽然也想灭亡明朝,但没想到这么快。他捡起了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却也不得不承担起了对应的义务,但他却并没有做好承担这个义务的准备,这就为他之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以上所说,就是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的根本原因,而其余原因都是这个本质因素的延伸,我们可以分几方面来分析。

李自成对敌人缺乏认知。一直以来,李自成都是以明朝为对手的,长期对清军的组织架构和战斗力缺乏认知。他总认为自己争夺天下的敌人是明朝,而清朝只不过是时不时来劫掠一番的贼寇罢了。

直到山海关之战前夕,李自成才开始打探清军的情况,并自信满满地认为清军不会干涉,即便干涉也构不成威胁。对敌人如此轻视,如此缺乏认知,怎能不败!

而反过来,清军却一直在积极探知关内的情况,在多次“南略”中积极搜集李自成等义军领袖的情报。尤其是在吴三桂决定倒戈以后,清军得到了大量大顺政权的情报,这让清军能够准确分析李自成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准备。

李自成对自己,也就是对大顺政权本身的情况也缺乏认知。在迅速席卷中原并攻克北京之后,李自成就已经将中原当成了自己稳定的后方,却忽略了除了作为自己基本盘的河南和陕西之外,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的地主阶级力量依然强大,随时可能发起反扑。

他不知道大顺政权稳定程度如何,也不知道有哪些潜藏的威胁。而在后续的发展这些隐患也确实集中爆发了。

其实李自成刚刚在山海关战败的时候,大顺政权依然控制着北方的半壁江山,表面上看起来依旧强大,但随着李自成战败的消息传开,各地纷纷爆发了反对李自成的叛乱,导致大顺政权迅速土崩瓦解。

可以说山海关之战只是一个导火索,而李自成治下极不稳定的中原才是火药桶,而李自成未能及时解决这一问题。

《孙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李自成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又怎能避免战败的命运呢?

李自成其实在山海关之战中并没能投入全力,但却因为这场关键战役的失败而失去了对整个体系的控制。

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投入的具体兵力在不同史书中记载不同,从4万到20万都有,本文取一个中间的常用说法,约为10万人。

而这10万人显然不是大顺的全部兵力,早在东征之前,李自成就在老家陕西留下了十余万兵力,此后又在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各地都留下了大量兵力驻守。

而最后参与山海关之战的总兵力,实际上只有大顺总兵力的大约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清朝一方却几乎是倾巢出动,将一切能调动的八旗兵全都调出来了,差不多超过了清朝此时的一半兵力。

虽然各地确实也需要军队留守,但大顺本来可以调动更多兵力,却因为缺乏准备而未能调动,这让大顺军与清军的对决中一开始就落了下风。

李自成在攻入北京后的一系列措施中决策失当。由于事先缺乏充分的教育,军饷也不足。李自成在入城后难以约束士兵和部将们的军纪,只能放任他们去拷掠城内官员和富商,以此补充军饷,称之为“追赃助饷”,许多无辜百姓也被波及。

此事给大顺军的名声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并大大降低了大顺政权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在进入前朝国都时都不懂得安抚,而是如此胡作非为,这个政权能持续多久?许多士人都有了这样的念头,这让大顺境内很快就出现了骚乱。

而在“追赃助饷”中发生了一件影响极为深远的事件,那就是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盯上了吴三桂之父吴襄的宅邸,并对吴家人大肆拷掠,掠夺吴家的财富。

至于究竟有没有调戏陈圆圆,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此时吴三桂还在镇守山海关,李自成却放纵部将如此劫掠吴家人,明显是毫无远见,并且对部将失去控制的表现,直接影响了吴三桂在山海关之战中的站队。

要知道,吴三桂本来在崇祯自尽后是已经投降了大顺的,部分大顺军已经进驻山海关,却因为李自成对他处置不当,最终导致吴三桂叛乱,割据山海关自立。结果就在李自成为了“平叛”而与吴三桂激战的时候,清军突然杀出,彻底终结了他。

吴三桂本来确实已经有了归附大顺的想法和行为,否则也不会让大顺军进驻山海关,却因为李自成的错误决策而反叛,让李自成增加了一个敌人。试想,如果吴三桂在山海关之战中站在李自成一方,历史会发生怎样的转变?

综上所述,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有认知不清,根基不稳,未能投入全力和决策失误等等,而这些原因的本质,就是李自成其实并没有做好接管天下的准备,自然根本没准备好打山海关这一仗。

这导致了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的失败,也导致了他在山海关之战后一系列的失败,最终导致大顺王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就灰飞烟灭。

不过李自成也没想到的是,最后在大陆上坚持抵抗清军,坚持打着明朝旗号的,竟然也是大顺军余部。大顺覆灭后,部分顺军投降清朝,部分顺军则与明朝联合,继续打着抗清的旗号,坚持了近二十年之久。

即便在1662年南明永历朝廷灭亡之后,他们依然坚持打着明朝的旗号与清军战斗,史称“夔东十三家”,直到1664年才最终覆灭。

可见大顺军绝不是一打就垮的,如果能有正确的策略,同样也能发挥出极强的战斗力。而他们不畏强暴,勇于抗争,在逆境中也决不放弃的精神,将永远流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崇祯,明朝,大将,山海关,战输,李自成,政权,天下,扩张,北京,消息资讯,明朝,山海关,李自成,吴三桂,大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崇祯,明朝,大将,山海关,战输,李自成,政权,天下,扩张,北京,消息资讯,明朝,山海关,李自成,吴三桂,大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崇祯,明朝,大将,山海关,战输,李自成,政权,天下,扩张,北京,消息资讯,明朝,山海关,李自成,吴三桂,大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