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崇祯赌上国运的松锦大战,明朝真的必败无疑吗?

崇祯赌上国运的松锦大战,明朝真的必败无疑吗?

如果说崇祯年间有哪一场战争足可以挽救大明国运。

那么毫无疑问,就是松锦大战。

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洪承畴与孙传庭联手在潼关南原伏击李自成。

此役,李自成惨败,仅率少数亲信逃入商洛山。

追随者有说七骑,有说十四骑,有说十七骑、十八骑的,纷纭不一。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李自成的主力在这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当时,如果洪承畴能再加一把劲,李自成余部有极大概率会被剿灭。

然而就在洪承畴部署“十面张网”策略时,崇祯下旨:

洪承畴、孙传庭不必再理会李自成,火速进京勤王。

为什么临门一脚,崇祯不踢了呢?

因为同年九月,多尔衮率数万清军从墙子岭(北京密云)、青口山(河北迁安)突破长城防线,发动第四次入关作战。

崇祯令宣大总督卢象升御敌。

卢象升作为一代名将,由其御敌,本来用不着中原明军救火。

可是由于崇祯当时已经不信任大臣了,临战之前,派了一个叫高起潜的太监到前线监军。

后来正是因为高起潜的瞎指挥,导致卢象升壮烈战死,京城也被迫戒严。

崇祯十二年正月,清军携大胜之余威,在华北攻城掠地,接连攻陷四十余座城池,甚至攻入山东,克济南,俘获了德王朱由枢以及北方四十六万民众。

战局糜烂至此,崇祯自然也顾不上李自成了。

洪承畴、孙传庭抵达京城后,分别被任命为蓟辽总督和保定总督,负责整顿华北军事,防范清军再次入塞。

此时的明朝,谁都看得出来,已经没有内耗资本了。

但兵部尚书杨嗣昌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朝中有“奸臣”。

孙传庭就是这个“奸臣”。

后来在杨嗣昌的排挤下,孙传庭被捕下狱。

而随着孙传庭的失势,洪承畴也成了崇祯解决内忧外患的唯一希望。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之前降明的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再次造反。

张献忠复叛后,罗汝才、张天琳等人先后再起,将中原搅得翻天覆地。

八月,崇祯闻讯,任命杨嗣昌为督师,赐尚方宝剑,南下平乱。

杨嗣昌这个人,内斗内行。

整同僚,他是把好手。但是让他对付张献忠之流,他就不行了。

在杨嗣昌的主持下,中原战局看不到一丝起色,变得越来越糟糕。

崇祯十三年(1640年)十一月,趁着明军主力与张献忠、罗汝才等人鏖战之际,蛰伏许久的李自成从商洛山杀出,在河南打出旗号,收留饥民,很快又聚拢了十几万之众。

自此,原本已经几近被扑灭的明末农民起义,如熊熊烈火,再次席卷而来。

中原形势一塌糊涂的同时,辽东的战局也是一团糟。

崇祯十三年三月,皇太极总结过往强攻锦州失利的经验,制定了长围久困、迫使锦州守军出降的作战计划。

同年六月,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率军围攻锦州。

清军此次前来,极有耐心。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持久战方针。

而相比之下,明朝则明显缺乏心理准备。误以为清军与此前一样,只是洗劫一点钱财和老百姓就会撤走。

一边准备充分,一边准备不足。

如此一来,锦州、松山、杏山便被清军死死围困,成为三座孤城。

次年三月,锦州守将祖大寿派人穿越清军封锁区,向朝廷报告前线情况:“锦城的粮米仅供一月余,而喂马的豆则不能支撑一月,倘若清兵再次急攻,宁锦两城就要攻破,松、杏、锦三城就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收到祖大寿的求援信,崇祯陷入两难境地。

看这架势,不派兵救援,关外估计守不住。

派兵驰援,关内怎么办?四川、河南那边此时也是战火不断。

思来想去,崇祯觉得双线出击必然是按下葫芦浮起来瓢,两头都捞不着好。

于是,他便决定赌国运,一把梭哈,先与清军决战,然后再回头解决义军。

皇帝决心已下,总揽蓟辽军务的洪承畴随即领十三万精兵出关,救援锦州。

崇祯十四年三月,洪承畴率军抵达宁远。

由于他对锦州形势缺乏了解,便上书朝廷,希望能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徐徐逼近锦州,避免浪战。

如果搁在天启年间或崇祯初年,朝廷那边也许会支持洪承畴。

但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明朝耗不起,急需速战速决。

于是,崇祯便采纳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促战主张,令洪承畴速速北上。

为了催促洪承畴出兵,崇祯还特意派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前去督战。

见此情形,洪承畴只得留下七万人作后援,自率六万大军北上。

四月,援锦明军在松山西北山岗与清军遭遇,随即发生激战。

此战,明军在满饷不可敌的状态下,将清军打崩。

“此战扑面对斫,虽未能却虏,原系实实血战。所斩虏级有数,而虏之拖尸负伤者甚多。各镇攻山步卒从下仰攻,最难着力,马兵据战尤猛。”

见八旗军没有坊间吹嘘的那么难对付,洪承畴信心大增,下令攻击锦州外围的清军防线,并成功向锦州城内运送了一批粮草。

这批粮草很重要。

此前祖大寿上奏称锦州粮草不足,仅能维持一月有余。

但靠着援兵送来的粮草,祖大寿后来又苦苦支撑了将近一年。

锦州粮草问题暂时解决后,洪承畴决定趁热打铁,主动向清军发起新一轮攻势。

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明军吃了亏。

清军在济尔哈朗的指挥下,于松山以西的黄土岭设伏,一战斩、俘明军约四千五百人。

吃了大亏后,洪承畴判断清军有围点打援的意图。六万先头部队不够用。

于是,他调整战略,决定将关外所有部队汇集于一处,与清军决战。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率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在宁远誓师。

随即,明军步骑十三万北上,向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的清军发起攻势。

七月二十九日,双方激战,总兵杨国柱率部攻打西石门时中箭而死。

但在随后的战斗中,吴三桂表现优异,指挥所部三战三捷,打得清军几至溃败。

八月,前线战事陷入胶着的消息传到沈阳,皇太极闻讯,心急如焚。

崇祯输不起,皇太极也输不起。

于是,皇太极决定亲征,会会洪承畴。

当时,诸王、贝勒、大臣都觉得当前形势太过危险,力劝皇太极不要冲动。

不过皇太极信心十足,表示:只要我亲自出马,打败明军如摧枯拉朽一般。

皇太极抵达前线后,见洪承畴将十三万大军指挥得井井有条,不禁感慨道:人们都说洪承畴善于用兵,果然是这样的,我们一定要小心。

感慨之余,皇太极带着多尔衮等人登上锦州附近的北山。

然后,他在山顶上发现了洪承畴在部署上的致命弱点。

为了尽快解锦州之围,洪承畴不敢磨蹭,将大部分兵力都放在了锦州外围。

而位于明军主力身后的松山和杏山,洪承畴只部署了极少兵力。

皇太极见此情形,认为明军有前权而无后守,可以迂回包抄!

横窥洪阵久之,见大众集前,后队颇弱,猛省曰: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当天晚上,皇太极命多尔衮率一支人马悄悄来到明军主力后方,在女儿河至渤海边,挖了三道壕沟。

清军挖的壕沟,深八尺(2.5米),上宽一丈二尺(将近4米),而下隘甚,仅可容趾。战马很难越过。人要是掉下去,想爬出来不容易。

多尔衮挖壕沟时,洪承畴不知情。

等到清军壕沟完工,又扎营列阵后,他才后知后觉,统兵进攻。

可是激战一天下来,明军始终未能突破清军防线。

松锦大战证明了一件事。

明军精锐有能力与清军野战,且不落下风。但仅限于中小规模战斗。

如果是大规模会战,私兵现象泛滥的明军就无法与清军抗衡了。

又过了一天,阿济格突袭明军设在笔架山的粮草基地,夺走了粮草。

后路被抄,粮草也遭洗劫。消息传回明军大营后,结果自然是人心涣散。

面对这种情况,洪承畴召集诸将开会,表达决战之意,从正面击垮皇太极。

此时,论兵力,双方人数相当。

论装备,明军火器超过清兵。完全可以决一雌雄。

尤其是明军又已经被清军断绝了后路,只有拼死厮杀,方能死中求生。

可是,自萨尔浒之战以来,明朝对八旗军是连战连败,信心严重不足。

加之朝廷腐朽,调度无方,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各级将领都习惯了暗中保存实力,不愿意拼光老本。

因而,当洪承畴表达了决战态度后,诸将皆反对,都主张向南撤退,先宁远获得补给,然后再北上与清军决战。

以当时的情况,往南突围倒也没什么问题。

事已至此,无论怎么打,都避免不了伤亡。

洪承畴见众人都主张撤退。尤其是朝廷派来的监军张若麒也反对决战,他只好少数服从多数,下令于明日突围。

然而,就在明军准备撤退的节骨眼上,却出了个幺蛾子。

撤退前一夜,王朴不打招呼,自己带着本部人马先跑了。

听说王朴溜走,其他总兵也纷纷率领本部人马各自突围。

一时之间,明军大乱,骑兵和步兵相互践踏,死伤无数。

混乱过后,未能冲出包围的明军被清军用箭矢逼至海边,纷纷溺水而死。

侥幸跨过壕沟的明军也遭到清军伏击。

马科、唐通、白广恩在逃往塔山的路上被清军逮了个正着,死伤惨重。

吴三桂紧随王朴之后,先后逃至杏山城。

但还没等两人喘口气,清军又追至杏山。

见情况不妙,王朴、吴三桂随即又弃城而出,往宁远方面撤退。

吴三桂动作稍快一些,本部人马基本完整退回宁远。

王朴就没这么幸运了。在半道上遭遇清军截击,损失惨重。

清军追击一夜,见突围明军远遁,已经追不上了,就返回松山,继续围困没能突围出去的洪承畴、曹变蛟和王廷臣。

洪承畴收拢余部,见仅剩不到两万人,突围的可能性不大,只好下令固守松山,等待援军。

可是此时的崇祯,手上哪还有援兵可派?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困守松山的明军粮草耗尽,副将夏承德贪生怕死,派弟弟与清军约降,又派儿子夏舒前去清营作为人质。

二月二十八日夜,夏承德命人放下云梯,引清军入城。

城内的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等人拒绝投降,全部战死。

洪承畴在战斗中被俘,被清军押解到沈阳劝降。

三月八日,被围困了整整一年的锦州粮尽,城中杀人相食的惨状再度重演。祖大寿无法再坚持,遂开城出降。

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守将吕品奇率部投降。

随着松山、锦州、杏山三城陆续失陷,松锦大战自此结束。

战后,崇祯派人清点损失,惨不忍睹。

十三万人出征,仅有吴三桂一支人马大体保存了下来,其余尽没。

数万人被俘,53783人战死,损失战马7440匹,甲胄9346件。另有万余人溺死于海上,连尸体都找不着了。

就剩下两万多人,宁远肯定是守不住了。

所以松锦大战的失利,也标志了明朝的宁锦防线完全崩溃。

对于明廷而言,噩耗还不仅仅于此。

杏山丢失的同一个月,李自成围攻开封。

崇祯闻讯,命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总兵左良玉、虎大威等人率兵18万,对外号称40万,驰援开封。

此时的中原明军,一流精锐都被调去打清军了,仅剩下些二、三流部队。

面对鸟枪换炮的李自成,临时拉来凑数的明军根本打不过。

一场大战下来,左良玉被打得望风而逃,丁启睿、虎大威等部也是争相奔命。

李自成一战消灭十余万明军,缴获马骡7000余匹,军械火器不计其数。

在此之前,崇祯环顾朝廷,发现偌大的明王朝,竟然已经找不出一个能打的帅才。

于是,他只得派人释放孙传庭,让孙传庭到陕西救火。

然而,就这么硕果仅存的一张牌,崇祯也没打好。

九月,孙传庭发现李自成已经今非昔比,便上书恳请崇祯给钱、给人,并宽限一段时间。让他练出精兵后,再去迎战李自成。

但孙传庭的无奈之举却遭到了猜忌。

崇祯怀疑孙传庭迟迟不动,是另有所图。孙传庭为了自证清白,只好仓促出战。

结果不出所料,明军在郏县之战中被李自成击败。

郏县之战后,孙传庭只能从头再来。

他不敢拿贫民百姓开刀,除非他嫌李自成的追随者还不够多。

为了招兵买马,他只得打陕西乡绅的主意。

可地方士绅舍不得自己那点棺材本,到处谣传,说孙传庭按兵不动是故意养寇自重。

崇祯听到谣言,又犯了疑心病,下手敕催促孙传庭出战。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在崇祯的反复催促下,未做好决战准备的孙传庭仓促与李自成在汝州大战。又收获一场大败。

十月初八,崇祯下旨,罢免孙传庭督师及兵部尚书官衔,令他戴罪立功。

可让人唏嘘的是,早在两天前的十月初六,孙传庭已经战死在了潼关外。

回看晚明的诸多大战,崇祯可谓是骚操作不断。

兵法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可崇祯却总是干涉前线将领指挥,还经常怀疑将领拥兵自重。

先有卢象升,后有洪承畴、孙传庭。无数人为了自证清白,稀里糊涂兵败沙场。

当然,崇祯如此多疑也不是没道理。

自从女真兴起以来,明朝地方将领确实有军阀化倾向,尤其是辽东军,堪称尾大不掉。

松锦大战和汝州之战就是实例。

崇祯年间的明军,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坨翔,打不了大仗,每每遇到困难,总兵们就会保存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也是有苦难言。

只能说,明朝这家老店发展到崇祯这会,天灾人祸不断,官场腐朽败坏,军队将领吃空额成风,关张几乎是必然结果。

换个靠谱皇帝,明朝或许能续命。但结果肯定不会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崇祯,明朝,李自成,国运,洪承畴,锦州,中原,清军,杨嗣昌,松锦大战,消息资讯,崇祯,孙传庭,李自成,洪承畴,清军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崇祯,明朝,李自成,国运,洪承畴,锦州,中原,清军,杨嗣昌,松锦大战,消息资讯,崇祯,孙传庭,李自成,洪承畴,清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崇祯,明朝,李自成,国运,洪承畴,锦州,中原,清军,杨嗣昌,松锦大战,消息资讯,崇祯,孙传庭,李自成,洪承畴,清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