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这是发生在
西周时期
的一桩历史疑案:
据文献记载,
西周第四任君主周昭王姬瑕伤于南巡途中
。
只是,关于“
周昭王南巡
”这样重大的历史事情,
不仅古文献资料奇缺、战争经过不明,就连太史公司马迁在《周本纪》中也只轻描淡写说“昭王南巡狩不返,
卒
于江上”,
诡异的是,昭王伤后周人
低调处理了
他的后事,压根就没有向诸侯们告丧
,
对此,太史公解释说“
其卒不讣告,讳之也
”,也就是说周人对此
讳莫如深、故意遮掩
........
起初我只是想梳理一下相关史料,找找昭王伤因的相关线索,
岂料又发现一条古怪的记录:
周昭王“南巡狩不返”后,其子周穆王姬满即位
,随后太史公补充说“
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
也就是说,
周穆王即位时已年过半百了,这怎么可能
?
即便是“共和执政”之前周朝还没有确切的纪年,但周武王离去后,其子周成王幼年即位,在位22年,
成王离去后其子周康王即位,在位25年,周康王离去后其子周昭王即位,
太史公也说周成王与周康王统治期间“
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
由此可知,作为周王朝的第四任国君,周昭王应当是青年时期即位,最晚不超过三十岁左右的年纪,南巡不返时,应当也是五十岁左右的年纪,
为何周穆王的年龄与其父旗鼓相当?
正所谓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驱动力,带着这些问题,和芜史一起来场时光探秘吧。
周昭王南征几次?
按照太史公的说法,“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
意思就是说:
周昭王是在“南巡狩”后就没有回来,并且给出了结论——伤在了“江上”
。
什么是“巡狩”?
不少人将这理解为外出游猎,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西周时期有这样一种制度,即:每逢春季农闲时节,周朝都要组织大规模的
军事训练
。
这在先秦诗人所作的
《七月》
中也有所反映:二之日(十二月)其同,载缵武功。
不过除春季之外,春、夏、秋这三个季节农事间歇时也会训练,即国语所说的“蒐于农隙,耨荻亦于籍,狄于既既蒸,狩于毕时”;左传也说“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
只是春夏秋三季的农隙非常短暂,因此“冬狩”的规模为最大,训练项目也颇为丰富:辨别旗帜、协同围猎,加强士卒对武器的熟练程度等等,
此外在军队出征前,周朝也常以狩猎方式来检验作战能力,
如1969年黄县归城小刘庄出土的“启卣”铭文就写道“王出狩南山”,即说
昭王出征前“出狩南山”
,
由此可知,周昭王在南征前做了充足的准备,结果再就没回来,
周昭王伤因是什么?
若是突发疾病,或者伤于战斗,这也没什么可遮掩的,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迫使周人隐瞒?
显然,周昭王伤得很不光彩,以至于周人
遮遮掩掩
,就连昭王的丧事都是是偷偷举办,连诸侯都没有通知........
关于昭
王南征之事,典籍亦语焉不详,不过据
古本《竹书纪年》
载,昭王
至少有过两次声势浩大的南征
:
按照上述说法,周昭王于十六年、十九年分别进行过两次南征,
至于
“周昭王末年”是昭王哪一年
,是第三次南征,还是第二次南征后回师?
期间发生了什么?竹书都没有讲,太史公也没有讲,
但
吕氏春秋
却给出这样一种说法:
据说周昭王南征“
荆蛮”后,回师
渡汉水时遭遇了意外——
梁败,即桥断了
,
昭王及祭公“陨于汉中”,
因不识水性双双
溺亡,当时跟在昭王身边长臂且多力的
“车右”辛余靡见状,慌忙将昭王尸身捞回,其后又跳回水里将
祭公的尸身也捞了回来
.......
而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也讲了另一种说法:
据说
周昭王
南征渡汉水时,
遭到了“船人”的暗算
,他们故意将胶船进献给昭王,以致船只中流胶液船解,昭王及祭公落水溺亡,
辛余靡奋力捞回了昭王尸身,周人
忌讳这件事情
.......
这两种说法区别在于“意外”还是“人为”,
但都记载了
辛余靡捞回王尸一事,可这样一个立了大功的人物,
朝廷竟将他封在了
西翟
。
西翟是哪呢?
西翟之山。
西周初年有个史官叫辛甲,本是商纣王的史官,后投奔了周做了太史,
辛余靡能够担任昭王的车右,想来出身于辛氏,
尽管如此,
他还是被封在在了周都西部
翟人或其他“戎狄”活跃的区域,具体地点在哪史书没有讲,多半是在翟国(
赤狄隗姓
)附近,十分偏僻,
且至此之后,辛余靡这一支销声匿迹,所谓的西翟国也没再见于史册,
总之,似乎辛余靡不是被封,而是被流放一样,背后隐秘之事,不得而知。
周昭王是伤于“意外”还是“暗杀”?
吕氏春秋所谓的“梁”,当然
是指“浮桥”
。汉江江面如此广阔,当时还没有水平建造跨江大桥,
那么,周初已经浮桥了吗?
考古表明,至迟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舟船,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舟字,且有人或有人或挑货立于舟上的字形,表明商代用舟载人运货已非常流行,
而到了周代“淠彼泾舟,烝徒揖之”,已出现多人划桨的船,另据《诗经·大雅·大明》诗句“
造舟为梁
,不显其光”,
孔颖达解释说“造舟者,比船于水,加板于上,即今之浮桥”,即连接舟船、船上铺板搭成浮桥,
可见西周已出现浮桥。
尽管如此,所谓“梁败”导致周昭王溺亡这一说经不住推敲,
既然是“浮桥”,船体连着船体,且搭设的木板必然是能够承受人们行走的重量,即便昭王行走的那块木板断裂了,为何祭公也落水了?
而皇甫谧所谓的
“船人暗算、胶船解体”之说,亦不足为据
,
莫说当时的船只,只能载为数不多的几人,这意味着周师渡江需要数量不少的船只,周师的船队也应当是前后行驶,
江面虽宽但毕竟不是海面,想来用不了太长的时间就可以渡江,
如果有船只解体,其他船只见状也应当奋力划向江岸而不是坐以待毙,总不能同时解体吧?
何况船体开裂总有个时间过程,
即便是瞬间炸裂,那么周昭王的护卫如
辛余靡等人,
既然能把“王尸”从江水激流中找回,为何不在他落水那一刻救他上岸呢?
而且,如果只是昭王遭到了暗算身亡,周人为何遮遮掩掩呢?
有人说,昭王贪心抢夺了不少铜资源,可在当时无论是资源、土地、人口都是“战利品”,即便是昭王运送得太多,何至于成到周人都不愿提起的地步呢?
因此,这两种说法都不足为信。那么周昭王的伤因究竟是什么?
周昭王南征的路线、史迹还原
学者赵燕姣、吴伟华在《
金文所见昭王南征路线考》一文中,通过梳理
一批与昭王南征相关的出土铜器金文
考证,
昭王南征的路线或为:成周(洛阳)→上侯(偃师)→方(叶县)→唐(唐河县)→邓(襄樊)→曾(随州)→寒(孝感)→汉中州(汉水)→相(湘江)。
并且梳理出几条有关昭王南征的史迹,简略说(详细请看原作者原文):
1.昭王南征前曾派宗室的晚辈子弟生告祭宗庙先祖,以求先人的庇佑;
2.昭王曾派臣属中、静等人先行贯通南征的道路,设立昭王临时的驻跸之地,只不过静在中间又回到了成周,中可能留守原地;
3.昭王不仅令臣属中 “使小大邦”,而且还命其出使繁阳,控制交通要塞,以孤立、瓦解、震慑“南国”异邦;
4.输送粮秣等军事物资,安排驿站,作好通信联络的准备;
5.大行赏赐从征有功将领,激励他们南征,且赏赐的土地未显示原为周王所有,应当是南征途中拓疆而得的;
6.从征的将领中将有很大部分是商遗;
7.从昭王南征后,西周的铜器风格发生变化,疑似昭王南征保证了铜锡资源的供给。
不过两位学者也表示,因大多器铭未缀完整的历日,所以
很难将两次南征的器物严格地区分开来
,不足以还原两次南征各自的情况。
即便如此通过两位学者的辛苦梳理,
我们得到这样一个信息:
周昭王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他还为周朝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此外他为南征做了充足的准备,
这种情形来看,即使战败也成不到被周人避讳的地步,但昭王以丧师身亡而告终却是事实,
显然周昭王是遭遇了某种意外事情,
会是竹书纪年所说的“遇大兕”或者“天大曀,雉兔皆震”吗?
周昭王伤因探析
所谓“
天大曀,雉兔皆震
”,有学者认为这是阴天发生的日全食现象,亦有不少人联想到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
若是昭王伤于天灾,为何
辛余靡能如此顺利找回昭王尸身,其后又找回
祭公的尸身?
所谓“
遇大兕
”,即古犀牛类独角兽为图腾的部落,
周初汉水南岸居住着众多“披发纹身”的部落,楚国、百濮、群蛮等等,他们时常“陷虐”周王朝南,兕是其中之一,
我认为:
周师取得胜利后轻敌冒进遭遇了兕部落,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正所谓“人生地不熟”,周师战败,而昭王不幸成了俘虏。
我们知道夏商周时期,很多蛮荒地带文明不及中原,当时的楚国尚且在“披荆斩棘”,可想而知汉江一带的部落相对来说还比较原始。
这对一个俘虏来说是相当可怕的,
殷商时期就十分盛行“人祭”等种种野蛮的祭祀活动,
所谓人祭,即以人来作为“祭品”献祭,献祭方法至少有十多种,或被“猎头”、“剥头皮”,或被投入水中、火烧、风干诸如此类,
那么兕这个古老的部落,即便是到了周初难免也会盛行祈求丰年、祛除灾祸之类的祭祀活动,
再加上竹书纪年提到的“天象”,对时人来说就是“天神发怒”,
这种情况下,作为俘虏的人会是什么结局?
如果以上假设成立,那么侥幸逃脱的
辛余靡找回的应当不是一具完整的“王尸”,
所以,周人对此遮遮掩掩,丧事也不肯公开举办,
一具不完整的“王尸”
,在时人的观念里是无法进入“伤后世界”享受后人祭祀的,更是无法位列天帝身旁保佑大周王朝的,
更不要说周人一直宣扬的“天帝之子”的天命观,这也是周朝统治思想,
周人岂会让谎言就这么被戳破,更不可能让诸侯们知道真相,生怕影响政权的稳定性,
因此,低调处理,只说昭王伤于汉水,其它一概只字不提.......
再继续大开脑洞,
我认为周穆王的身世比较可疑,从年龄上来说,周昭王伤时约莫50岁左右,穆王继位时是50岁,
年龄相仿的两人怎么会是父子呢?
尽管太史公没有谈及昭王的出生年份以及在位年份,但向来以严谨著称的太史公怎么会犯这样一个明显的错误呢?
因此,
或许是周人为避人耳目,将昭王之弟拥立上王位,对外宣称是昭王之子,
这样做的原因,想来是周人认为昭王一脉遭到“天帝”分手,不能再做“天子”,所以扶持了穆王一支,
为了王室不去破新宗法制度在诸侯那里留下“劣迹”,所以撒了个弥天大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