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元稹、李贺、贾岛、孟郊等杰出诗人挺身而出,打破了月盈则亏的铁律,使得唐诗依旧向前发展。特别是白居易,不仅以直率浅白的文风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更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影响了后世文人,让诗歌不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那是在会昌六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享年75岁。虽然此时还是唐武宗的年号,但唐宣宗已经在当年四月就登基称帝了。本来,白居易德高望重,唐宣宗甚至打算启用他为宰相的。即便年纪大些,也可以起到安抚民心的作用。想法还没有变成诏书,白居易就在洛阳长眠,唐宣宗自然十分难过。他赠白居易为尚书右仆射,谥号“文”,给予了很高的哀荣。而且,唐宣宗还亲自为白居易写下了挽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颔联堪称神来之笔,也被很多人高度评价。唐宣宗巧妙地将白居易的名字和自号镶嵌进去,不但别出心裁,也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人似浮云,想留也留不住,只希望您能随处安居;造化无常,不能将您唤回,只希望您能在天上逍遥快乐。
最后,唐宣宗既是宽慰亡灵,也在宽慰自己:文章千古事,您的诗歌路人皆知,我也会时时想念您的。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宣宗对白居易的崇敬,同样反映了白居易已经是全民偶像,无论是九五之尊,还是贩夫走卒,都被迷得如醉如痴。然而,诗中首联中出现的“诗仙”二字,却不被后人完全赞同。
别小看皇帝的个人爱好和推崇,那是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就因为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再加上历代皇帝们的推崇,才会达到“圣人”的高度。关羽本来只是三国的普通武将,但皇帝们硬是屡次加封,使其成为了“武圣”。
这是因为李白太像诗仙了,李白诗歌中的浪漫瑰丽,豪迈不羁,才是我们想象中来去不定的神仙。这种印象从“飞流直下三千尺”而来,又从“云想衣裳花想容”而来,总是挥之不去。相比之下,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成就上本难分伯仲,但风格上却大相径庭。他更像杜甫的一面,思辨而又哲理。所以,后人还是将“诗仙”的美号留给了李白。
众所周知,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朝三大诗人,没有人不是读他们的诗长大。然而,系统学习的并不多,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专家已经为我们整理了。平台和书店合作,精挑了三大诗人的诗集,并有详细而独到的见解。李白单独一本,杜甫和白居易合为一本,我觉得价格相当合适,链接推给大家,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