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故事#
01
谁第一个制造出可以架在鼻梁上的眼镜?
就是被称为“明朝科学巨人”的孙云球。
明崇祯三年(1630年),孙云球出生于一个已衰落的官宦之家。
他自幼聪慧,13岁考中秀才,不久因父亲病故,孙云球挑起家庭重担,依靠卖草药的微薄收入赡养母亲。
他喜爱科学研究,尤其对机械制造颇有天赋,如今不再科举,便刻苦钻研西方传入的数学知识,探讨测量、几何之法。
眼见许多人视力不佳,做事不便,孙云球暗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
02
据记载,远在宋朝,便有人尝试用水晶纠正视力。
他先是赴杭州向陈天衢学习光学,并邀请部分学者来苏州进行探讨。
孙云球将从他们那里学到的光学知识具体化,利用苏州的琢玉工艺,逐渐掌握了“磨片对光”技术。
当时,国外传入的眼镜镜片多为玻璃磨制,孙云球从宋朝人研究眼镜的例子中得到启发,采用水晶作为镜片原料,几经试验,终于制作出水晶凹凸镜片。
03
与其他制镜人不同,孙云球能够根据患者年龄、疾症的不同而“随目配镜”。
他事先磨制好24种各类度数的眼镜,让顾客自试,看哪一种最合适便为之配制该种眼镜,这其实就是现代的“主觉验光”。
身为秀才的董氏近视严重:“阅文缮写,在见寸以内”。
使用眼镜后,视力大为改善:“顿使目光远一尺有余”。
1678年,董氏乡试中举,孙云球制作的眼镜功不可没。
04
不仅如此,孙云球还对眼镜的形状结构进行改进,将传统的“单片镜”改良为可以久架在鼻梁上的双镜片眼镜。
孙氏眼镜畅销全国,为了让更多眼疾患者用上质优价廉的眼镜,孙云球总结多年制镜经验,写成《镜史》一书。
他在书中仔细介绍了制镜的历史、原理和方法,各地制镜者都可据此制造光学镜片。
到了清“顺治(1644~1661年)年间,苏杭人大量制造、贩卖眼镜。
05
孙云球一生制造各类光学仪器达七十余种,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的光学制造业推向新的起点。
他把磨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制造出望远镜,还制有“存目镜”,用来观察物体,能将极细小的东西,看得一目了然,这可能是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另外,还发明了“察微镜”,如果说“存目镜”是一种简单显微镜的话,那么“察微镜”就应该是一种复合显微镜。
孙云球还磨制过多面镜、夜明镜、鸳鸯镜、夕阳镜、火镜、端容镜、焚香镜、摄光镜、夕阳镜、佐砲镜等。
这些仪器性能和用途各异,但均“巧妙不可思议”。
1662年,年仅33岁的孙云球英年早逝。
他的发明创造以及所写《镜史》一书,现在看很重要。
但在当时上层不是很在意,毕竟连出生年月都是靠猜的,据说镜史被发现,他的出生年份定为1650年左右,死于1681年以后。说明那时候根本没人重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