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字子厚,号大涤翁,建宁军浦城(今属福建南平)人,出身官宦世家,父亲章俞官至银青光禄大夫。
章惇自幼博学多识,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而且人长得俊美,因此颇为自负。
嘉佑二年(1057年),章惇考中进士,却因耻于在族侄章衡之下,而拒不奉敕,可见章惇执拗任性的一面。
两年后的嘉佑四年,章惇再次通过科考,位列一甲第五名,被任命为商洛县令、雄武军节度推官,任内政绩斐然。
熙宁五年(1072年)升任两湖察访使,平定了多起匪乱,不久入阁参与王安石变法。
元佑八年(1093年),章惇出任宰相。
章惇不仅精通政治,在军事上也十分出色。
公元1097年,章惇率军攻打西夏,宋军连续取得平夏城大捷和天都山大捷,击溃西夏五十万大军,将西夏都城门户天都山收入囊中,这是大宋对西夏最扬眉吐气的光辉一战!
章惇这个宰相可谓“铁血”,苏轼就曾评价他是个敢于玩命的人。
《高斋漫录》记载:
“苏子瞻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子厚为商州令,相得欢甚。同游南山诸寺……”
苏轼任职凤翔府节度判官的时候,章惇在商州做县令,两人常有来往,相处融洽。
有一天,两人一起到南山游览佛寺,到达仙游潭的时候,“临绝壁万仞”,山路狭窄,以一根“横木架桥”,非常危险,章惇推着苏轼向前走,苏轼不敢走。
章惇大模大样走了过去,然后在一棵树上拴了一根绳索,在悬崖上攀爬,还取出漆墨濡笔,在石壁上写道:“章惇、苏轼来游。”
章惇撤回来的时候,苏轼拍着他的肩膀说:“子厚必能杀人!”
章惇说:“为啥这么说呢?”
苏轼说:“能自拚命者,能杀人也。”章惇放声大笑。
章惇不仅执拗,还敢说大臣心中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驾崩,因为没有子嗣,向太后哭诉:“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嗣,事须早定。”
主政的章惇建议立神宗第十三子,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为帝。
向太后说:“我没有生养儿子,诸王都是神宗的庶子。”
老太太的言外之意是:立谁为皇帝对她来说没啥区别。
章惇说:“申王赵佖是宋神宗第九子,当时是在世的诸王中年龄最大的。”
向太后说:“皆神宗子,何必强作区分?以次序论,端王亦可立。”
这里的端王指的是宋神宗第十一子赵佶。
章惇一听这位,头摇得像拨浪鼓:“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这话令太后和众大臣大吃一惊,这胆儿也太肥了!
大臣曾布大声斥责道:“章惇,听太后处分!”
章惇也感觉自己说得有点过了,于是低头不语。
向太后说:“申王有病,不可立,先帝曾说过:‘端王有福寿’,而且有仁孝之德,当立为嗣君。”
在向太后的主持下,朝廷迎立端王赵佶继承皇位,史称宋徽宗。
章惇当时已经年近七旬,身体吃不消,于是请求辞去官职,宋徽宗不同意。
章惇无奈之下,护送宋哲宗灵车出行,不久,遭遇大雨,车子陷入泥沼,停了一夜才走出泥沼。
言官陈瓘弹劾章惇对先帝不恭敬,请求朝廷罢免他,于是,宋徽宗将章惇贬为越州知州。
陈瓘等人认为惩罚太轻,于是再次弹劾章惇,章惇被贬为武昌军节度副使,后期再贬为雷州司户参军、湖州团练副使。
崇宁四年(1105年),章惇死于贬所,时年七十岁,朝廷追赠魏国公。
但没想到的是宋徽宗之子宋高宗赵构因为章惇说他老爸“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一怒之下而将其列入了《奸臣传》当中,连子孙也不许入仕。
事实证明,章惇的话没错,宋徽宗赵佶昏庸无能,导致靖康之耻,北宋最终毁在了他的手里。
可惜当年商议继位的时候,没有正直有勇气的大臣出面干涉,章惇的话非但没有起作用,反而把自己给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