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平民大众与官方之间的缓冲,宋朝“士绅”社会是怎样的阶层?

平民大众与官方之间的缓冲,宋朝“士绅”社会是怎样的阶层?

以往中国秦代以后所有的朝代统一被定义为封建社会,然而史学大家钱穆先生认为:封建是西方的一个社会形态。在中国,仅有秦代以前的一段时期有着西方封建社会的特征。钱穆先生的这一观点得到广泛认同。

于是,关于如何重新定义宋朝的社会性质出现了争论。有几种新说法被提出来,然而各种新说均不够全面,因而没能得到广泛的认同。那么宋朝社会性质到底是什么?

最后,有何忠礼教授和周扬波博士提出了“规模空前的士绅阶层”为宋代的“主导阶层”,将宋代社会总结为为“士绅社会”。这一说法迅速被史学界接受。这就是宋朝士绅社会名称的由来。

一:什么是士绅社会

1士绅社会形成的原因

宋朝有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说法。隋唐及以前的取士极其重视出身、门第。加上民间识字率极低,于是朝廷取士被掌控在贵族、军事功臣等阶层手中。然而这种方式不利于社会及皇权的稳定,于是在隋唐两朝开始出现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这个制度发源于隋朝,经过唐朝的改革,最终在宋朝时期趋于成熟,成为国家取士的主要方式。又在后期的明清两朝达到巅峰。

由于宋代皇权禅让自后周,于是宋朝的皇帝尤其担心权贵阶层会影响皇权的稳定,就有了开国之初的“杯酒释兵权”。之后为了压制勋贵阶层,在国家取士上更是侧重于可以从民间获取人才的科举取士制度。贫寒子弟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十年苦读考中进士做官之后,不容易抱团从而威胁皇权稳定。

渐渐地科举取士制度在两宋的规模越来越大。最高时候,一次取进士七百多人,百倍于唐朝巅峰时期的数量。而且宋朝制度:“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于是,在宋朝官员里,科举进士出身的官员逐渐占据了主导。

另外还有那些数十倍于中进士的科举不第者们,他们由于苦读儒家经典,其社会地位也得到国家的肯定。这些科举中第者与不第者就构成了“规模空前的士绅阶层”。由这个庞大的士绅阶层主导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士绅社会。

2士绅阶层的构成

这些科举中第者与不第者构成了空前规模的士绅阶层。那么士绅这个庞大的阶层具体又是由哪些人构成?

1)考中进士的这些中第者们,他们基本可以分成三种状态。

第一就是中进士然后顺利成章得得以赐官上任,成为在职官员。这种不难理解,他们一入职就开始掌握着施政,甚至军事的权力。

第二种,中进士然而不能马上走马上任成为在职官员,需要等待官职出现空缺才能上任,这种叫待阙官员。这种情况在宋朝开始广泛出现。

待阙官员的出现也是基于宋朝大规模的开科取士。以至于官职少、官员多,大量官员等待官位出现空缺。这种情况到南宋时期越加严重,等待的人数甚至达到了六七人等一个官职;等待的时间长的都能到十二年之久,历朝历代闻所未闻。这也就是人所熟知的宋朝冗官的一方面。

虽然待阙官员暂时不任官职,没有行政的权力。但是他们一来可以随时入职成为正式官员,另外通过科举结交了大量官员,同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待阙官员也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

最后一种是致仕官员,即退休官员。由于这些官员绝大多数也是科举出身,因此也归为这一类。两宋时期冗官现象严重,这些大量的官员退休后形成了数量庞大的退休官员。他们虽然致仕了,但是并没有失势,而是以另外的形式继续保持着对朝堂和地方的影响力。比如他们的同僚,亲戚等,依然在朝为官。因此依然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

这些进士出身的士绅,或在朝为官,或成为预备役官员,或退休地方,但是他们都与朝政关系密切。因此他们具有巨大对朝政的影响力,也同时把控着地方利益。

2)为考中进士的这些不第者们,他们也可以分为几种。

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三级,州试,省试,殿试。三次考试都中就叫连中三元,成为进士。可以有资格成为官员。

考过州试但是没有通过的成为业进士,也指即将要去考进士的人。可以参考明清时期的秀才。

通过州试但是未过省试的成为得举人。得举人连续参加几次省试不第者,成为免解人,即无需再通过解试的意思。免解人地位更高于得举人。得举人和免解人可以参考明清时期的举人。

这些是科举不第者们的主流,他们也享受某些优待,比如因为熟读儒家经典,可以在当地州县学担任教职;免服国家的丁役,也即劳役;一定的赎罪权等。

另外,这些科举不第者是官员的后备力量,他们中很多随时可以转变成正式官员,因此他们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可见即使是科举不第者在当地社会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地位远高于普通平民。

综上,士绅是指由宋朝改革取士制度,以科举取士为主,并且大规模扩大形成的庞大的阶层。这个阶层入朝则掌握国家军政,其他的则掌握了地方乃至乡间几乎整个宋朝社会上上下下的的主导权。因此,我们可以将两宋社会称为士绅社会。

二:士绅阶层对宋朝社会深刻的影响

1为官从政

得益于宋朝皇帝对士大夫的优待,两宋士大夫地位极高,当时有刑不上士大夫的说法。宽松开明的政治环境给了士大夫足够的发挥空间,因此形成了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局面。又因自幼开始受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因此两宋士绅施政方面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宋朝许多士大夫在施政过程中,能够较多地考虑生民的休戚利病,反映了他们的某种民本思想。科举取士的好处是,大量官员从最基层选拔上来。这些官员出身民间,了解民间疾苦,因此能更多的听到并关注民间的呼声。

其次,敢于反对帝王腐朽和非礼行为。敢于直指帝王缺点,限制了帝王独断专行的不良影响。

第三,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先忧后乐,重义轻利。宋朝士绅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忠君爱国思想深入人心。

这三点是宋朝士大夫施政的突出特点,是前朝施政官员所不具备的。这些特点在宋朝以后的明清时期,士绅社会经过大力发展更加成熟之后,依然不能超越。

2建设地方

士绅阶层的地位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可以从事如印书、教育等事业,所以宋代出现了大量的书院、私塾;又通过诗社、耆老会、文艺会社等各种形式的结社活动,结成交游网络。士绅阶层在地方填补政府权力空白,整合民间资源,形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比如《昼帘绪论》记述:“巨室者,一乡之望也,齐民之依倚也。”“过从往来,尽可以问政请益。”又曰:“夫士者,民之望也;乡校者,议政之地也。诸学奠谒之余,便当延见衿佩,假之以辞色,将之以礼意,询风俗之利病,咨政事之得失。”可见士绅于地方而言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体察民情,上达民意,从而主导着地方建设,维护着地方利益。

3服务乡间

宋代士绅以其影响力,组织乡民、创建义庄、制定乡约乡礼,在救济灾害、慈善抚恤、修桥补路、维护治安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小的贡献。

如关于首创义庄的记载见《宋史·范仲淹传》:"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又如熙宁年间,陕西蓝田吕氏开创并推广《吕氏乡约》,是礼仪下乡运动的肇始。《宋史》评价:“关中言礼学者推吕氏。”

综上,通过科举取士,宋朝士绅阶层逐渐掌握了两宋社会上下各个方面。他们在朝则为官施政,在地方则结社、建设地方、服务乡间、维护地方利益。

三:如何评价宋朝士绅阶层

两宋继承隋唐的科举制度,并将其完善扩大,形成了宋朝的士绅社会。以士绅阶层主导的两宋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表现出远朝前朝的繁荣。虽然在军事上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压制,但是在国内从来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尤其两宋共延续320年,是商周之后最长的朝代。由此可见宋朝的士绅社会必然有它的积极之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士绅社会的功过得失呢?

1,宋朝士绅社会的先进性

首先,两宋时期政治环境宽松、开明,士大夫地位崇高,形成了“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局面,因此宋朝士大夫产生了较强的“共治”思维。共治思维,一方面限制了君主的集权,另外也激发了官员施政的积极性,推进了社会的繁荣。

其次,除了在职官员外,大量士绅生活在地方,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结社活动联系在一起,比如诗社,耆老社等联谊性质的组织,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团体。这样的团体足以影响力政府的施政,客观上维护了地方利益,推进了地方的建设。

另外士绅阶层形成于科举取士,科举学生大量来源于底层寒门。他们可以通过读书科举进入士绅阶层,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说士绅阶层是个流动性强的阶层,不会形成固化的阶层,导致家尖锐的社会矛盾,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最后,宋朝士绅积极参与会社,形成良好的自我组织与修复能力。维护了士绅阶层影响力的稳定。稳定的士绅阶层,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提高了自身影响力,然后通过各种服务乡间的措施,对宋朝基层的稳定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士绅阶层的局限性

两宋士绅通过大规模的科举取士占据了朝堂,成为宋朝社会的主导,挤压了传统的世家勋贵的生存空间,导致了他们的没落。然而,客观上士绅阶层把控朝政,享受着各种特权,他们成为居于平民阶层之上的新特权阶层。士绅阶层在维护本阶层既得利益方面与以往的权贵并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有记载文彦博反对新法,对神宗道:“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道:“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其次,士绅阶层掌握巨大的影响力,一旦德行有亏则为祸一方。宋朝关于乡绅恶霸的记述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两宋士绅阶层虽然较以往权贵阶层有了极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凌驾于平民之上,有着它的历时局限性。

四:总结

宋朝士绅阶层的共治思想,以及弱化君权,较强的阶级流动性强等,相较于以往的贵族、世家与士族社会,更加具有先进性,对宋朝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士大夫们并没有跳出自己的阶层,真正以为天下人民谋福祉为己任。他们所济的是以士大夫为主以及他们拥簇着的皇权,仅仅将人民视为附庸。士大夫阶层以本阶层的利益为首,必然不能有效治理管理天下。

此后这种社会形态在明清两代得到继续发展,然而事实证明了士大夫与皇权共治的局限性,最终仍然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张邦炜.宋朝士绅社会琐议

[2]周洋波.宋朝士绅结社研究

[3]何忠礼.宋朝士大夫共治意识

[3]屈超立.宋代士大夫的从政精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缓冲,士绅,社会,科举,国家,时期,影响,宋朝,官方,阶层,消息资讯,士绅,科举,宋朝,官员,阶层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缓冲,士绅,社会,科举,国家,时期,影响,宋朝,官方,阶层,消息资讯,士绅,科举,宋朝,官员,阶层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缓冲,士绅,社会,科举,国家,时期,影响,宋朝,官方,阶层,消息资讯,士绅,科举,宋朝,官员,阶层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