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携《出师表》拜见刘备,刘备自然高兴不已,最后诸葛亮协助刘备夺天下,报答刘备的赏识之恩。姜太公三请华士,华士不答应,被姜太公下令杀掉。是姜子牙心胸狭隘还是另有原因呢?
齐国有一个隐居在山野之中的人,他在百姓之中名气很大。老百姓对他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才能非常认同。每次下山,无论是有些名气的文人,还是平民老百姓,都想上前与他搭话,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就是华士。
礼贤下士
那时候齐国刚刚建立,百姓都对他很推崇,许多人都劝他出山入仕,华士对此不以为意。他崇尚道家思想,一心只想过闲云野鹤的日子。在他看来,结交诸侯,进入朝堂,不是隐居之人该做的事。入仕与他的理想相违背,于是就拒绝了大家的提议。
姜太公钓鱼
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分封到齐地担任国君的姜太公,这个时候刚到齐国,一心想为老百姓做点事情,对有贤能的人非常爱惜。听到齐国有如此大才贤能,顿时就有了请他出山的意思。
姜公认为,凡是有大才能的人,就应该为国家出力,为老百姓做事情,这才是大丈夫应该做的事情。
姜子牙塑像,拍摄于惠民县孙子兵法城
派人去山间请华士出山后,姜公满心欢喜地在家里等着接待华士。岂料,派去接华士的人空手而归。姜太公绕着屋子转了几圈,心想:凡是有大才的人都有一些文人的风骨,自己肯定捡到宝了。一拍手,立马再派人去请华士出山,并叮嘱一定要对华士恭敬,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诚意。
急于干出一番事业的姜太公,对人才非常渴求。就在他满心焦急地在家等待的时候,看到派去请华士的人空手而归。虽然心里有些不满意,但还是觉得可能是自己的态度还不够诚恳,于是第三次派人去请华士出山。
临淄太公湖公园齐祖广场姜子牙雕塑
没料到派出去请华士出山的人回复自己,华士坚决不肯出山,并且非常肯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不想做为国君的臣子,也不想和各位诸侯做同事,绝不去朝堂上拜见姜太公。
姜太公听完属下的回话,思考没多久就派兵杀死了华氏。华氏死前对自己将要被杀的事情非常气愤。认为姜太公三次请自己下山入仕,自己不肯答应就要杀了自己,心胸实在过于狭窄,不配作为齐国的君主,愤然赴死。
拍摄于淄博临淄区丘穆公祠(姜太公此风...)
华士在民间小有人气,且姜太公对杀死华氏的事情并未对外解释。于是,姜公杀掉华士的事情引起很多老百姓的不满,后来连朝堂上的周公都听说了这件事情。
周王对人才也很爱惜,对于华士被姜子牙杀掉的事情感到非常惋惜,常常叹息不已。他不忍心责怪姜太公,但也忍不住向姜太公询问这件事情的原因。
周王认为,对于华士这种贤能,应该要宽容大度一点。老百姓非常喜爱华士,这种品行高洁的人,无论是死去还是活着,都会引起老百姓的情绪。把他杀了,不如继续让他住在山里就是了。
姜太公并没有马上回复周王,细细思索了一下,这才告诉周王自己杀华士的原因。
原来周公并不是因为心胸狭隘才杀了华士。他本来就爱惜人才,对于华士的死,他也很心痛,但不得不这样做,这其中有三个原因。
拍摄于淄博临淄区丘穆公祠(姜太公此风...)
首先,他三次派属下去请华士,让他看到自己的诚意,可以说是给足了华士面子。华士不仅不来还藐视我。这样,他就是以上犯下的人,和叛徒有什么差别?
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华士受到很多老百姓的爱戴,才要杀了他。华士有大才,自己请他出山为齐国效力,他不仅不肯,还表示不做天之的臣子,不和诸侯做朋友。如果文人都效仿他,自己怎么去领导这个国家。
最后一个原因,华士这样有才能的人,拒绝自己再三召见,不惩罚他还要给他褒奖,老百姓都去效仿他不听自己的号令,谁还去听国君的话?
从姜太公三请华士不得而杀之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威信对一个领导来说很重要,它能更好地发挥团队合作能力,使工作顺利展开。但也要善于聆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想法,用更加宽容的人文精神去关怀每一个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