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是北海太守,并且喜欢结交名士,自己没钱,就化公为私,结果因为挪用公款被李林甫抓住了小辫子,最后丧了卿卿性命。李白就想借助李邕这位大官当做登天梯,以便青云得路。
当年在成都时,李白年轻气盛,在大街上就拦住苏颋的轿子,苏颋大度,因为读过李白的《大猎赋》,对李白盛赞有加,说李白“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诗赋文章,清新可喜,可以比肩相如”于是给渝州刺史李邕写了一封推荐李白的荐书。李白心高气傲,年轻气盛,一副小鸟乍飞恨天低的样子。等到见了李邕,他想学韩信和凤雏先生庞士元,也不提苏颋那封荐书的事儿。而是直接拿出自己的诗卷,人家李邕阅人无数,在称赞李白有才华的同时,也委婉提出小伙子要谦虚,别动不动就把自己比做什么辞赋司马相如和扬雄。本来这是文坛元老对后学的关爱,可是李白却觉得李邕是小瞧了自己,甚至还反唇相讥,把民间对李邕的调侃戏谑之词说出来。李邕一看李白这个愣头青这么不懂人情世故,于是不欢而散。李白歇了一晚上,第二天把苏颋的荐书和一首《上李邕》交到李邕府上,然后扬长而去。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上李邕》开门见山就比喻自己是翱翔万里云天的鲲鹏,因为没有破浪长风,所以只能蛰伏。世人少见多怪,听到我的高论冷笑不止。孔子还能对后生心生敬畏,一般人千万不要对年少之人轻视。很显然,这几句是枪里夹剑对这李邕来的。
李邕不待见小自己20岁的李白,却对小自己35岁的杜甫特别喜欢。话说李邕有一位族孙李之芳被外放到齐州,也就是今天的济南,他到任后在大明湖修建了一座历下亭,这时他想起了好友杜甫,李之芳还邀请了300里外的从祖李邕。李邕听说杜甫这个小伙子也在齐州,不顾年高体弱,兴冲冲前来齐州。杜甫不像李白那样锋芒毕露,桀骜不驯,他和李邕相处,虽然是忘年交却彼此如沐春风。
那一年是天宝四年,杜甫因为去看望任临邑主簿的弟弟杜颖,正好经过济南。他见了李邕充满了敬重和崇敬,一番会晤之后,杜甫的拘束渐渐打消,于是一首《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应运而生。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这是一种五律,其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被众口相传。对于这次李杜会,历史上浓墨重彩,杜甫也终身难忘。
清朝济南知府龚易图曾撰的一联:“李北海亦豪哉,杯酒相邀,顿教历下此亭,千古入诗人歌咏;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如昨,试问济南过客,有谁继名士风流。这副联语状物抒情,尽述李邕豪情,李杜相会,湖山增色,云天生辉。无涯过客化为朽壤,风流佳话永存。
李邕年轻时就非常有名气,以撰写碑颂见长,朝廷上下和寺庙道观需要写碑文的,非李邕莫属。李邕不止是文章写得棒,书法也是一流,可以说是复合型人才。求李邕撰写文章书写碑文的人们如过江之鲫,大家纷纷拿着黄金或丝绸前来相求,所以李邕除了俸禄之外,还有一大笔不菲的外快。
杜甫年少时就在洛阳与李邕相识,而今在济南再度重逢。不由得喜极而泣,泪下如雨。多年以后,杜甫对李邕依然充满思念之情,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一个“求”字,是何等的思贤若渴;一个“愿”字,是何等的渴望卜邻而居。王翰才智超群,性格豪爽,我们耳熟能详的那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就是王翰的大作。
李邕赏识杜甫固然有欣赏其才华的原因,更有一层因素就是李邕非常钦佩杜甫祖父杜审言的诗风,杜甫又能够对李邕这位前辈毕恭毕敬,李邕爱屋及乌,自然对杜甫青睐有加。
可是杜甫的仕途并不顺利,当然这里面有李林甫弄权的成份,更有社会政治体系的原因,否则就不会又那么多的“英俊沉下僚”。就在杜甫和李邕齐州之会两年后,李邕被李林甫迫害致死,罪名便是“挪用公款”。李邕好结交名士,俸禄润笔费花光了还不能够拆东墙补西墙,结果窟窿堵不上了,因此掉了脑袋。听闻李邕死于非命,李白在《春夜独酌有怀》中说“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