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民耕种土地,很多地方已经实现了全面机械化。古代由于科技发展水平所限制,农民们当然无福享受这些成果。不过,古人们也聪明得很,并非一味只知道使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式的笨办法,而是也发明创造除了很多省心省力的农具。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有的农具甚至还“跨界”发展,成为兵器界的翘楚,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唐朝的一种农具,就曾成为宋朝的护国“神器”。
北宋建立初期,在广西与交趾交界处的广源州,盘踞着一个实力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侬姓家族。北宋庆历年间,侬家大权传到侬智高手里。侬智高有胆有识,精明狡黠,野心勃勃称霸一方,周旋在宋朝与交趾之间反复无常,妄图在广源州一带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
宋仁宗庆历八年,侬智高与交趾决裂,发生激烈军事冲突。为了寻求靠山和外援,免于被交趾吞并,侬智高于是倒向宋朝一方,多次向宋朝请求归附。但保守怯懦的宋朝君臣,生怕因为收留侬智高开罪交趾,引发战争,于是多次拒绝了侬智高的请求。
侬智高从此对宋朝极为不满,在与宋朝的接触中,他也逐渐意识到宋朝并非像想象中那么强大,外表看似强大,实则因承平日久,文恬武嬉、武备废弛,是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于是侬智高于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悍然起兵进攻北宋,史称“侬智高之乱”。
侬智高胆略非凡,精于用兵,最初的战事中,侬智高一路势如破竹,占尽上风。宋朝边防军准备不足,“岭南州县无备,一旦兵起仓卒,不知所为,守将多弃城遁”,连吃败仗,丢城失地,损失惨重,整个东南半壁江山都为之震动。
眼看一连串的告急文书雪片一般飞来,宋仁宗隐隐感到问题严重性。于是,他派出当时第一流名将枢密副使狄青挂帅出征,前去剿灭侬智高。狄青一生身经百战,文武全才,但他星夜带兵奔赴战场后,才知道侬智高确实不好对付。
侬智高的部队与中原军队的作战风格迥然有别,他们的主战兵器只有两种:标枪与藤牌。双方远距离交战时,宋军向他们射箭,他们把藤牌密密麻麻罗列一起,箭镞根本不能伤损他们分毫。而他们反击时,则会把手中的标枪疾风暴雨一般投向宋军阵营,锋利迅捷的标枪从天而降,往往一枪就能致人死命,甚至一枪穿透两三个也并非鲜见。
双方近战时,面对宋军刀砍枪刺,侬智高的军队左手持藤牌轮转如飞护住身体,右手持枪击刺,往往能以极小伤亡重创宋军。面对侬智高军的独特战法,狄青绞尽脑汁,终于找到了破解侬智高的藤牌标枪军的利器:铁连枷。
所谓铁连枷,是一种不很常用的奇门兵器,实际属于双节棍的一种。铁连枷主体是一根五尺长粗木棍,两头包裹铁皮,一头连着长三十公分左右的铁链。在铁链另一头,连着一节外包铁皮、镶嵌狼牙钉的短棍。铁连枷的最大特点是会“拐弯”,在进攻时用力击打对方,对方无论用藤牌或者兵器遮挡,都只能挡住长棍,而铁链另一头的短棍都会因惯性改变方向,击中对方头部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是抗击侬智高的藤牌军的不二之选。
《曾巩集》记载,“狄青已纵马军二千出敌后,前后合击。贼之标牌军为马军冲突,军士从马上用铁连枷击之,遂皆披靡”。侬智高的藤牌标枪军,对这种会拐弯的铁连枷也无从抵御,大败亏输,从此一溃千里,终于被剿灭。铁连枷一战成名,被视为宋朝的护国“神器”。
而这种铁连枷,最初的用途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农具。唐朝《通典》明确记载,铁连枷的最初功能是“农家以之打禾”,农家用它来捶打麦子稻谷之类进行脱粒。因为它具有会“拐弯”的特性,受到军队重视,并在宋朝平叛之战中大放异彩一战成名。
参考资料:《宋史》《曾巩集》《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