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北伐,取得郾城大捷,进军至朱仙镇,被宋高宗以12道金牌召回,导致岳飞北伐失败,并在回朝后遇害。
古人在对此事扼腕叹惜的同时,也有一种遐想:岳飞不应该接受班师撤退的诏书,而是应该继续北伐,那样的话,中国历史的进程以及他个人的命运可能都会改写。用古代的说法,这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前线的将军可以根据战场形势进行决策,不必完全服从君主的命令,这是权变之道。因此古人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岳飞不懂得权变,这是他悲剧的原因之一。
△抗金名将岳飞与郾城大捷(图/网络)
对此,清朝的理学名臣倭仁有不同的看法。
倭仁是同治皇帝的老师,号称“帝师”。曾国藩早年在北京任职时,开始按儒家方式修身,就是受倭仁影响,因此也有人说倭仁是曾国藩的老师。在晚清政坛,倭仁是保守派的代表,他对岳飞应不应该奉诏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
《倭仁日记》:
公所恃以恢复者,以忠义之气足以激厉士卒耳,己不奉诏,何以率人。朝廷主和,诸将归镇,公以一旅之众,悬军深入,虽智勇兼备,胜负恐未可知。使朝命一人以代其军,其何以处之?兵权去手,桧且得藉口专擅之罪以戮公,不待莫须有之狱罗织矣。度公之心,以为与其违诏而获罪,进退失据,心迹无以自明,不若暂归以为后图,而不意遂死桧手也。高宗柔闇,自坏长城。
倭仁认为这种假设根本不成立。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岳飞一直用忠义精神来激励士兵北伐,如果自己不奉诏,这能叫忠君吗?还怎么动员士兵?用今天的话说,人设崩塌了啊!其二,当时张俊、韩世忠等部都已经奉诏撤军,岳飞不奉诏继续北伐的话,就是孤军深入,岳家军再能征善战,胜负恐怕也是未知数。倭仁还指出一点,如果岳飞不奉诏,皇帝另派一位官员来接替他作部队的统帅,他又能怎么办?拒不交出兵权吗?那与公开造反有什么区别?那就不用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他了,可以直接定性为造反罪了。如果交出兵权呢?结果与奉诏撤军有区别吗?
倭仁还对岳飞的心态进行了猜测,认为岳飞已经把上述种种都想明白了,所以决定奉诏撤军,留得青山在,以后再找机会北伐,只是他没有想到,宋高宗和秦桧一定要将他置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