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领三十多人出使天竺各国。而这已经是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
犹忆起,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时,还只是个副使,并且担任广西黄水县的县令,广西地处岭南,被朝中幕僚视为蛮夷聚集之地,民风彪悍,听者远之。但古往今来,成大能者,势必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经历,正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后才能一飞冲天,青史留名。
王玄策
而王玄策也同样如此。王玄策不仅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而且善于沟通,精通多门语言,而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名闻名遐迩的外交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以为这次出使天竺,也就是去顺路走访,盖章完成任务,顺利回朝,但谁都没想到的是,这次却偏偏发生了意外,不仅同去的出使官员被残忍杀害,他和副使蒋师仁也被关进了大狱,差点因此殒命。事情还要从王玄策出使中天竺开始说起,当王玄策像往常一样带领师团进入中天竺时,整个国都的子民对待他们没有了往日的随和,大街上也没有了昔日繁华和琳琅满目,如今的中天竺已经换了国王,之前的老国王诗罗逸多也就是著名的戒日王,是戒日王朝的缔造者,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剧作家,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
王玄策
诗罗逸多生前与唐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国互相往来,交流与日增多,其中为大众熟知的玄奘法师就是被诗罗逸多接见,从而拉开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序幕。当玄奘第一次踏上中天竺的土地时,诗罗逸多就曾问玄奘,“听说你们国家有个秦王是圣人,他的故事在我们这里流传很广,是真的吗?”玄奘听闻后,便给诗罗逸多讲述了李世民的丰功伟绩以及大唐的鼎盛繁荣,诗罗逸多听后,露出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他不敢相信世界上竟然会存在着如此繁华的国度,立马要求与大唐建立联系,并且好吃好喝招待了玄奘,修书一封请求玄奘觐见给李世民,表达自己与大唐建交的意愿,李世民收到信后,立马派云骑尉梁怀敬前去回信,随后诗罗逸多派使团与梁怀敬一同到达长安,为了互通有无,李世民派王玄策出使中天竺,而这便是王玄策第一次出使中天竺的缘由。
同样第二次出使中天竺,也是为了能和中天竺继续保持友谊往来,但没想到的是,戒日王诗罗逸多去世了,因为没有儿子,关于继承人的问题在中天竺发生了一场暴乱,最终大臣阿罗那顺控制了朝局,成了中天竺的国王。
但与戒日王不同的是,阿罗那顺不仅对治理朝政全无天赋,甚至在对外交上有点中二。当阿罗那顺听说王玄策率领使团即将到访中天竺,并携带着沿途各国的贡品时,阿罗那顺做出了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不但没有派出使团亲自迎接,反而指使手下抢劫了王玄策的使团,使团三十余人奋力抵抗,最终除了王玄策以及副使蒋师仁被抓进大狱外,其余人皆力战而死。
但让阿罗那顺没想到的是,正是因为监狱里的这两人,日后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让他为自己的愚蠢和无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阿罗那顺之所以敢无视唐朝的感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阿罗那顺对于唐朝的繁荣与否仅仅只是存在于道听途说,或者唐朝使者出访中天竺的只言片语,并未真正到过唐朝,因此在他的观念里,他不认为唐朝具有如此鼎盛的国力;
王玄策
其二、唐朝与中天竺之间隔着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他不认为唐朝会兴师动众花费巨大的劳力和财力前来征讨,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确实有可能出现这两种情况,然而,阿罗那顺却忽略了其中最大的变数-王玄策。倘若阿罗那顺了解过王玄策的为人,断不会将王玄策关入大狱,或者说他对自己国家的监狱极其自信,不认为仅仅只凭王玄策和蒋师仁两人就能成功越狱。
但事情有时候的确会出人意料,由于看守轻视,王玄策和蒋师仁最终还是从监狱逃了出来,究竟是依靠戒日王生前下属的偷偷帮助,还是自己的智谋,我们不得而知,史书也并没有详细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常理来讲,王玄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监狱逃出来,应该赶紧回朝向李世民汇报,请皇上定夺,这件事究竟该如何处理,毕竟这事涉及到两个国家以后的交流和相处。但王玄策却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非但没有回朝向李世民汇报,反而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举动,借兵,打回去,灭了中天竺。
没有人知道一个文人,一个外交家,一个岭南之地的小小县令,竟然会做出如此举动,这在今天看来,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壮举。王玄策从中天竺出来后,一路溃逃到泥婆罗(今尼泊尔),又从泥婆罗进入吐蕃(今西藏地区)西鄙,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王玄策不从泥婆罗直接借兵呢?因为泥婆罗当时是吐蕃的附属国,而吐蕃由于大唐建交,往来密切,因此,只有先去吐蕃借到兵马才能保证在泥婆罗借兵万无一失。其次,泥婆罗本身国弱,就算倾囊相助也无法得到足够的兵马,因此王玄策只好先去吐蕃。
当时吐蕃的主政者正是松赞干布,由于松赞干布迎娶了文成公主,与唐朝来往密切,而王玄策对吐蕃的官员和地貌又极为熟悉,因此,当松赞干布听到消息后,立马派了吐蕃西南的一千二百名精锐交由王玄策指挥,并且松赞干布还专门修书一封给泥婆罗国王,要求其出兵帮助王玄策。
之所以泥婆罗国王会成为吐蕃的附属国是因为泥婆罗国王那陵提婆曾被其亲叔叔篡位,逃亡在外,最终在吐蕃的帮助下才成功复位,因此,泥婆罗也才变成了吐蕃的附属国。那陵提婆接到信后,立马将本国的精锐兵力共7000兵马全部交由王玄策指挥,就这样,王玄策一共借到8200名精兵后就踏上了复仇之路。
到达中天竺后,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分兵两路,王玄策带领兵士围困住中天竺的都城茶镈和罗城,并对其展开猛烈攻击,三天后,都城被攻破,斩首敌军3000人,大部分出逃的士兵纷纷向反方向逃窜,而反方向正是恒河,中天竺兵士见没有退路,纷纷投河自杀,溺死数万人。
但遗憾的是,阿罗那顺却在城破时逃走了,并且做出了一个让人迷惑不解操作,出逃后的阿罗那顺立马召开了紧急会议,宣布委国(意思就是把国家交给别人治理,以此麻痹敌人,从而让自己不背上亡国之君的名头。)另一方面,阿罗那顺在城外重整军队,试图为自己的失败找回借口,想要夺回城池。没想到的是,阿罗那顺刚集结完军队,就被蒋师仁率领的队伍打败,阿罗那顺被生擒。
但一些成功逃出并坚定支持阿罗那顺的国人并未就此放弃,他们保护着阿罗那顺的妻子和孩子一路逃到乾陀卫江安营扎寨,企图阻止王玄策的追击。乾陀卫江是位于乾陀卫国北面恒河的名称,距离茶镈和罗城三千多里,已经超出了中天竺的属地。
但蒋师仁却并没有打算放过他们,而是紧追其后,一路狂奔,最终阿罗那顺王子和王妃被活捉,俘虏敌人一万两千多人,周边城市听闻后,纷纷开门献关投降。至此,北印度地区中天竺被灭。
经此一战后,东印度地区以及周边各国如履薄冰,整天战战兢兢,害怕灭国之祸降临在自己头上,久经思虑后,东印度之王尸鸠摩立马送出牛羊三万头,珍珠、宝器若干进献唐朝,祈求平安,而迦没路国(古印度东部的强国)也献上宝物与老子画像,主动向唐朝屈服。
至此,王玄策的灭国之路才算结束,安顿好中天竺的国事,并确立了中天竺的国王继任人选后,王玄策才带着阿罗那顺回朝向李世民汇报情况。这一段故事由此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