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把已经消亡的活人殉葬制度又翻了出来?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把已经消亡的活人殉葬制度又翻了出来?

但是,随着距今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挖掘出殉葬的遗迹。如图,有些陪葬者的尸骨两腿骨明显是分开的,说明下葬时极其痛苦,显然是在活人殉葬。

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出现的图腾崇拜,其实属于最早期的宗教信仰,伴有各式各样的祭祀活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食物出现了剩余,到了炎黄二帝和蚩尤争霸时期,陪葬和殉葬制度也逐渐出现了。

到了殷商时期,随着文化水平和宗教信仰的发展,人们相信肉体死后灵魂会继续活在另一个世界。而为了让自己生前的财富和权力继续沿用,奴隶主和贵族死后都会使用活人殉葬。而且,随着一整套礼制的确立,这种殉葬制度日趋明确和森严。据《墨子·节丧》记载: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到了战国时期,虽然秦国在军力上迅速崛起,但在文化上依然被山东六国嘲笑为“文化愚昧”的国度。在秦献公时期,殉葬制度在秦国被率先废止了,据《史记》记载:

献公元年,止从死。

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真正确立并且沿用活人不得殉葬,是到了汉代以后了。不过,随着最腐朽、最黑暗的明朝到来,原本已经几乎绝迹的活人殉葬制度又被翻了出来,太祖朱元璋驾崩前就要求后宫几乎所有的皇妃为他殉葬。据《明史》记载:

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宗、宣宗皆然。

太祖孝陵,凡妃殡四十人俱身殉从葬。仅二人葬陵之东西。盖洪武中先殁者。

就是说,仅殉葬的四十名妃嫔中,活殉者就达到了三十八个之多。由于这些殉葬过于灭绝人性,故而成为了宫禁的秘密,在明代的文献中鲜有提及,但从《李朝实录》中也可以窥得一二:

及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晌之于庭,铜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雄经而死。

继太祖朱元璋以后,成祖、仁宗和宣宗都继续沿袭了这一残忍的制度,直至明英宗时才得以废除。

1464年,也就是天顺八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弥留之际终下诏群臣,以“吾不忍视之”而从制度上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他的继任皇帝明宪宗,也在临终前强调不要活人殉葬,终于给明以来罪恶的活人殉葬制度画上了句号。

孝慈皇后崩,立(阿巴亥)为大妃……。八月,(努尔哈赤)疾大渐,乘舟自太子河还,召大妃出迎,入浑河。庚戌,舟次叆鸡堡,上崩。辛亥,大妃殉焉,年三十七。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过世后,都进行了不同规模的活人殉葬。但是,清初最大规模的殉葬还是发生在顺治年间,他最宠爱的董鄂妃去世后,特命宫女和太监三十人为其殉葬,超过了清初历代活殉的规模。

夫以主命责问奴仆,或畏威而不敢不从,或怀德而不忍不从,二者俱不可为训。且好生恶死,人之常情;捐躯轻生,非盛世所宜有。

1673年,也就是康熙十二年,清廷正式下诏禁止活人殉葬。从此以后,这种违背人性伦理的殉葬制度才真正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活人,大汶口文化,时期,后宫,大妃,秦国,康熙,制度,明太祖朱元璋,观点评论,活人,秦献公,秦国,制度,明英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活人,大汶口文化,时期,后宫,大妃,秦国,康熙,制度,明太祖朱元璋,观点评论,活人,秦献公,秦国,制度,明英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活人,大汶口文化,时期,后宫,大妃,秦国,康熙,制度,明太祖朱元璋,观点评论,活人,秦献公,秦国,制度,明英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