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时期关陇集团的存在就是李世民的最好回报?皇权之下如床榻?
玄武门之变一共死了几百人,有这几百人也改变不了突厥南下入侵的局面,但是李大和李二对突厥的态度实打实的影响了唐朝百姓。第一次突厥南下的时候,喊着往江南跑的是李大,不让跑的是李二。第二次突厥南下的时候,李二六个人就敢出去,一顿怼,四年后就把突厥可汗拉到长安阉了跳舞了
玄武门之变挺好的,宫中政变,总比造反两军开战劳民伤财好。还有问干嘛要当皇帝,认了不就行了。这个深层矛盾也不是李世民一个人换换心态就能抹消的。最牛却几乎最年轻+本性不嗜杀,当然可以其乐融融。在一群叔伯辈的臣子中间,跟个团宠似的。
你给人多大安全感,别人就会回馈多少真心和拥护,仅此而已。主要原因是李世民的性格问题,跟其他关系不大,李世民很懂人性,对生命很重视,是个重情义的人。侯君集谋反也没被灭门,画像还在凌烟阁挂着,心胸无人能及。
这么说吧,李世民晚年打高句丽时因为拿不下几座城气得说城破就屠城,等到城破前李世绩跑过来提醒李世民,别忘了你说过破城后允许士兵屠城劫掠,这样一来能发泄士兵仇恨,二来能让士兵获得财物激励其战斗力,三来能获得部分物资给养(毕竟高句丽之战唐军进展缓慢很大程度就是后勤问题),结果被李世民还是选择禁止屠城并自掏腰包奖赏军士以防万一。
不说李世民对于朝堂的掌控能力极强,看看侯君集案就知道了,而且李世民对手下好他们自己心里也很清楚,李世民会亲自上战场捞人不惜自己也搭进去也不是没有人见识过,这不能完全用帝王权术来解释的,李世民肯定有权术但也有真诚待人的一面,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也不是一次两次,不然用命玩权术么,不然哪来这么多文臣武将为效他死命。
只要不太过李世民尽量能原谅还是原谅的,党仁弘案他向大臣们求情饶党仁弘不死,侯君集造反也没有株连,也没把侯君集踢出凌烟阁,尉迟恭曾经一时跋扈醉酒打了李道宗,被李世民说杀功臣看来也并非完全是汉高祖的错然后尉迟恭就从此乖得一批,所以真只有侯君集这种不知哪条神经搭错线,想去造李世民的反,自家老板什么能力他们比谁都清楚,李靖有人告他贪污李靖照样慌得一批,恩威并施是御人之道,如果你只偏重权术就过于把人说得阴暗了。
李世民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他和刘秀一样是靠封建地主集团崛起的,他当了皇帝之后同关陇集团就是及控制又制衡的,皇帝是一个集权的位置权力不可分享,李世民是想对付关陇集团但是奈何时间不对也暂时不需要,有唐一代都是关陇集团的产物,赵典检说的好皇权之下如床榻。
什么权力可以分享功臣也不行只能是皇帝一个人拥有绝对权力,李世民无非是和关陇集团妥协答成了协议而已,李密王世充窦建德为啥不行,不是应该他们一定搞不过李世民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和关陇集团在一起过,只要是对他们有利的不管是姓杨还是姓李都可以,不利的你在厉害也要干掉,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关陇集团一直延续到唐末,很大程度上关陇就是李唐,李唐就死关陇,朱温最后来了把武装进攻把大臣杀了个精光,才彻底消灭了关陇集团,关陇集团只的是南北朝一直到唐末的整个关陇地区的士大夫和军事贵族集团,不是单只某几个姓氏。
思路没问题,但是对象搞错了。
关陇旧贵族代表是他爹,李世民是靠打天下争权的,手下功臣心腹大把非关陇出身的,与前几代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最关键又经常被隋吹忽视的,科举制起于隋朝但是需五品以上官员推荐,等于另类权贵之间的选拔,但是科举对平民大开其门也就是允许投牒自进,是李世民之举,意思可见一斑
其实关陇集团并没有一直延续到唐末?关陇集团起源于北魏时期的六镇,成型于西魏时期的八柱国,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朝。不过关陇集团唐朝建立之后就被分化打压,朝廷引入功勋武将,关东世家分薄了了权利。特别是在高宗,武后时期,通过科举大力扶持寒门士子进入朝廷,又取消了世家举荐资格后,关陇集团都渐渐消亡。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长孙无忌死了!长孙无忌本来是关陇集团推出来和高宗夺权的代表,结果没玩的过高宗,之后关陇集团就开始衰弱,到武后末期,基本就消亡了
长孙无忌也没有代表关陇集团了,先不说有没有这个所谓集团,长孙无忌小的时候当年可是跟着妹妹妈妈被赶出家门了,长孙家是长孙安业做主。舅父家当年也不是很有权(因为是北齐后裔)。直到十几年后玄武门之变才扬眉吐气。
之后中书左仆射还没坐热乎了就被妹妹劝回家了,领了闲职一直到贞观后期李治太子鑑国才出来领实职,我估算着关陇集团的领头不能整个贞观朝都没有实权吧(就算太宗各种宠溺),没实权怎么去争取利益。所以就算贞观时期有所谓关陇集团的存在也不可能是长孙无忌为代表。
这里也没有记载他们的联姻亲属关系,每一个地的大领主(族长)围绕着一群小地主战时就是从属关系,从北周的兵制是府兵制(虽然府兵制后来被取消了但是士族的势力还存在),所有他们同属同一军事集团
如果都计算在内整个关陇集团继承自北魏、北齐、北周的武川、陇西 、河北、淮泗地方实力派的联合包括但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