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历史相关的艺术作品中,“天下莫非王土,岸边莫非王臣”这句话时不时出现在各种小说或戏剧中,而这句话的出处来自《诗经》,而《诗经》是周代的诗集,所以它所讲述的内容自然反映了西周封建诸侯的分封。应该说,在西周建立之初,就选择了分封制,这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制度,但最后灭了周朝的也是这群封建诸侯,那为什么还说西周的分封制是一个很合适的制度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当然,这并不矛盾,因为时代不同,选择的措施结果自然不同。至少在西周初期,这套行之有效的分封制度,比古代传说中的炎黄联盟还要伟大。
原因很简单。在众多贤臣辅佐的帮助下,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建立了西周王朝。他在充分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出分封制,堪称西周独有的特色。国家形态,这个形态把华夏大地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因为通过分封,形成了一个以周王,也就是周天子为核心,辐射到华夏大地各个区域的国家结构。而这些支持和捍卫周天子的人,主流势力都不是外人,要么是周公旦(鲁国),后来的唐叔玉(晋国)这样的至亲,要么是像姜子牙(齐国)这样的顶级英雄),其余原本是独立的。与周武王和孟津的一些诸侯,以及前朝的子孙结盟,在周王室的努力下,基本会形成姻亲关系。
这样一来,全世界的君王其实都是亲戚,形成了如此巨大的关系。血亲网,理论上就成了一家人,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周天子建立起来的,所以都在天下,莫非是王土。
此外,仅仅拥有亲属网络是不够的。毕竟每个国家,每个封建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队伍,而在这套队伍之中,其实就等同于周王室在世界上的地位。国家也是核心,在他们周围,有各级贵族,达官贵人,也在诸侯国内部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家族网络。以此类推,自家所有的官吏、官吏也是如此。于是,国家和家庭的观念就这样成熟而系统地固定下来了。
可见,当时的西周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极其庞大的家族。周王是一家之主,诸侯是枝子和一家之主。在一个白手起家的家庭刚刚形成规模的时候,这种格局和模式只能用人口兴旺、家业兴旺来形容。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周代的分封制让世人真正形成了同根同源的观念。所以,这样的国家结构,比起尧舜时代,只能靠道德约束,或者誓约结成的联盟,当然更加团结,自然也更加伟大。
其实这样说是没有争议的。毕竟,历史在进步。如果后代的行为不如祖先进步,社会怎么进步?但是为什么我们都自称炎黄子孙,而不是“西周子孙”这样的字眼呢?
原因当然更简单。还是要说,历史在向前发展。就像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由盛到衰的大家族一样,家族再繁荣,也阻挡不了儿孙们的娇生惯养。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消灭了那些不配的子孙,振兴了家族企业,但他已经开始了新的事业。西周的分封制度就是这么伟大,总有一天会被前进的历史所淘汰。
炎黄之盟虽然从历史上看不如分封制那么先进,但朴素无私的浪漫却是每一个后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分封制确实大于炎黄之盟,也是如此。远不如炎黄联盟那么受我们炎黄子孙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