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混乱不安的朝代。
南宋之初,有这样一名飞将军横空出世。
他是宋人心中一丛炽灼热烈的火焰,是宋朝社会里一抹照亮希望的流星。
然而近年来,除去公忠秉性、智勇超伦的民族气节,岳飞将军又被挖掘出了其超高的俸禄,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根据记载,岳飞的年俸禄足足有7.2万贯。
换算成人民币的购买力,究竟有多少?很多人可能不相信。
富庶的南宋和丰厚的俸禄
南宋,几乎是我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
南宋时期开明,科举公正,科技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频繁。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几乎没有地方造反和起义的情况,社会安宁。
但是国家并没有因此国泰民安,南宋的富庶引来了金国的觊觎,因此,宋朝边疆几乎战火不断,外国入侵频繁。
宋朝的官吏制度以及官爵的俸禄,等级严明。
根据史料记载,南宋最高级别的官吏,即正一品的官吏,如太尉、太傅、太保等,他们一年的俸禄约为千两白银。
下一级别的官吏,正二品,如侍郞等,俸禄为两千两白银。
这是因为正一品官吏往往没有实权,因此财富都被架空了。事实上,从一品等级官吏出身的丞相,可以拿到三千两的薪资。
正二品向下,随着官职的降低,薪水也在下滑,到了最低等的九品官员,薪资大约是一百两白银的待遇了。
然而不仅有死工资,在朝为官,往往可以获得价值不菲的额外收入。
往往会给予大小官吏,相应的补贴,比如米,衣料,酒,炭火,厨料等等生活用品。
而且执政一方的地方官,则可以获得国家批下来的“职田”,利用它补充自己的腰包。
除此之外,官府每年也会下发一些“公用钱”,用来开发当地,补贴群众……南宋官职拥有如此丰厚的工资和政府补贴,也难怪人人都愿意科举做官。
那么南宋时期人民,究竟有多么富有?
从财政收入上来看,南宋时期的财政收入约在万万贯左右,是唐朝巅峰时期的三百多倍。
我们以白银为中间物,将古代钱币和现代钱币的价值转换。
宋朝最基础的货币关系是钱和贯。一千钱等于一贯,一贯大约是一两白银。
接着按照一两银子大约等于人民币60元计算汇率,那么一贯钱大概等于现在的60元。
岳飞的年收入,最终也可以计算为432万。
岳飞的升官提薪之路
岳飞出身于普通农家,公元1122年,年仅20岁的岳飞征兵入伍,开启了他壮烈的抗金生涯。
首战告捷,但又遭遇了父亲病故,靖康之变等一系列事件。
岳飞曾四次投兵,平定了大小多次叛乱。
一直到南宋1136,岳飞带领士兵打下襄阳六郡,归复宋朝,岳家军也初露峥嵘。
岳飞被高宗赵构任命为节度使,后又提拔他为枢密副使,并给予了他丰厚的物质奖赏,俸禄大概在六千贯,足够岳飞风光衣锦还乡。
但是岳飞的志向,不仅如此。
建炎四年,在湖南省长江右岸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由钟相领头起兵反宋。
岳飞为了和平,不至于内忧外患,于是岳飞出面招降,平定了地方的叛乱,名震洞庭湖。
岳飞也被封为开国公,俸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后来,岳飞又指挥将领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直至第四次北伐。
他的官也做的越来越大,俸禄越来越多,最高有过7.2万贯的年俸禄。
古代官员俸禄火了的背后
有意思的是,在电影《霍比特人》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如果有更多的人,把家园看得比金钱重要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这一点,在中西方达到了观念上的一致。
岳飞虽然身居高位,却和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
史料记载,岳飞一直用自己的俸禄补贴军饷,他毕生都在追求收复失地的理想,将自己一生的荣华富贵都回馈给了祖国。
岳飞拥有崇高的志向和纯洁的人格,这也是他和他手下岳家军团结、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
相反,岳飞家徒四壁,家境甚至比同村的部分农户,还要贫寒。
好在岳飞的妻子李娃孝敬母亲,勤劳吃苦,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
先秦时代的《易传否》这样描写君子: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以便教育后人。
岳飞一家都过着俭朴的生活,用勤俭和品德来修身,而不是沉迷在荣华富贵中无法自拔,无愧光耀千秋。
可是现在,人们逐渐感慨起岳飞官职庞大,俸禄庞多,岳家军的爱国主义和勤俭精神似乎并没有打动人们的内心,相反,金钱变得更具有吸引力。
陈丹青在《荒废集》中说过一句话:价值混乱,钱就会变成尺度。
现如今,人们为人处世的价值尺度,已经逐渐偏离了对道德与利益的思考。
当一个人物、一个物品被人们遗忘了固定的价值,金钱就会变成衡量这个物品的价值。
当,人会变成披上外衣的野兽。
当代人不要被金钱蒙蔽,称量好自己对于信息和热点的追求,从而避免因金钱而失去判断和初心。
物质的丰厚固然重要,但是精神的丰盈可以充实一生。
结语
秦韬玉的《贫女》中有一句诗: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写的是一位女子感慨自己打扮精致,从而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但是已经没有人会再欣赏她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
当人们开始艳羡岳飞的天价薪水,逐渐将目光从其人的忠肝义胆逐渐移开的时候,是否也彰显着一种信仰的崩塌,一场精神的危机呢?
人们批判金钱至上的不良风气,却又在对自身的利益精打细算着。
秦韬玉千年前的喟叹,同样也在感慨千年后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