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朝初定“租庸调”法

唐朝初定“租庸调”法

租庸调是唐朝前期封建国家的一种主要税制。

它的基础是均田制。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原有的均田制基础上﹐制订了租庸调赋税制。

先说说均田制的来历:随着西晋王朝的土崩瓦解,便进入了中国历史上又一大分裂时代——南北朝。南北朝的各路豪杰不仅有军事上的你来我往,也有土地制度上的再探索。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后,在其统一北方过程中,为解决军粮和恢复农业生产,于公元398年在平城地区实行“计口授田”。公元485年,孝文帝实行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颁布“均田令”。隋唐时期继续延续均田令,并将隋唐推向封建强盛时代。

唐初均田制规定:

中男(16~20岁)、丁男(21~59岁)受田100亩(其中80亩为口分,20亩为永业);

老男、笃疾、废疾者40亩,寡妻妾30亩,道士30亩﹐女冠20亩﹔

官员受田有永业、职份和公廨田之分,郡王、国公至五品官员,永业田从100顷至5顷等差。六品官以下在本乡分配。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在此基础上规定租庸调的征课标准为:

,每丁纳粟二石,岭南诸州纳米(上户1.2石,次户8斗,下户6斗);

,每户每年交绢二丈,绵三两,产布之乡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每丁每年为官府服役20天,遇闰加二天。

此外,有事而加役15日者免调﹐加役30日者租调皆免;但连正役不得超过50日。不亲自服役者,可纳绢代役,每日绢三尺。贵族免役。租庸调法还规定出依照灾情轻重,减收或免收租庸调的具体办法。

租庸调制的特点是:税制的基础为均田制,课税以人丁为本,按丁受田,按田征税。基本精神是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唐代租庸调制度,不因增加生产而增税,也不因怠耕而减其租﹐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因勤劳而加重力役,不以游惰而减其庸,有利于农民附着土地﹐也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唐代陆贽认为:此法:"其取法远﹐其敛财均﹐其域人固"(《新唐书.食货志》)。

后因户籍不常清理,人口变动得不到及时调整,土地买卖兼并,加上安史之乱以后,局势动荡﹐民户弃地逃亡,唐社会经济遭到破坏﹐财政制度混乱﹐到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均田制已无法继续实行。租庸调制失去存在基础,遂于德宗建中元年(780)为两税法所代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服役,时代,农业,生产,唐朝,规定,制度,土地,基础,永业,税制,岭南诸州纳米,丁纳粟,田令,丁男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服役,时代,农业,生产,唐朝,规定,制度,土地,基础,永业,税制,岭南诸州纳米,丁纳粟,田令,丁男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服役,时代,农业,生产,唐朝,规定,制度,土地,基础,永业,税制,岭南诸州纳米,丁纳粟,田令,丁男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