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什么是“朝见”,“朝辞”,宋朝皇帝与地方官员独特的交流方式

什么是“朝见”,“朝辞”,宋朝皇帝与地方官员独特的交流方式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更迭过程,实际上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过程。

随着朝代的发展,皇帝对于掌控天下大事的欲望会愈发强烈。因此,地方权利收归中央,中央权利收归皇帝,这也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一大特征。

在宋朝,中央集权政权不断加强,统治阶层也因此而推出了颇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朝见”与“朝辞”,这正是宋代特殊的政治产物。总体上来看,不管是朝见还是朝辞,这都是皇帝和地方官员之间的一种直接的交流方式。

通过这一独特的交流方式,皇帝实现了对于地方政治的全面掌控,也实现了招揽人才的需要。

朝见和朝辞具体有什么样的区别?这一特殊的政治制度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君臣之间,直接沟通

朝见和朝辞,这都是宋朝统治者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之下推出的政治制度。

唐朝末年的政治乱局,给宋朝的统治阶级带来了深重的教训。

唐朝特殊的节度使制度,赋予了地方官员过大的权利。他们不仅享有行政权,还掌握着军事权,能够在脱离朝廷控制的情况下自主招兵买马,组建一支只听命于自己的军队。

当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安史之乱,正可以体现节度使制度的弊端。

唐朝皇帝过分信任地方官员,并未对地方政治加以管控。因此,官员手中权力的叠加,必然会导致政治欲望的膨胀,地方的政治不稳定,整个国家的稳定秩序都会受到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当中央集权无法真正产生效果时,一个王朝的统治都会受到相当严重的冲击。

所以宋朝统治阶级采用各种办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把地方政治牢牢掌控在中央朝廷的手中。

朝见和朝辞,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诞生的。

所谓朝见,它指的是官员觐见皇帝的一种方式。当官员手中有特殊的政治事务需要向皇帝禀报时,他便会通过朝见制度,与皇帝直接发生沟通和交流。

古时候的官员能够与皇帝接触的方式,最普遍的就是早朝。在召开早朝时,皇帝会向文臣武将统一传达自己的政治理念。

官员们有任何想要汇报的事项,也可以提出,经由大家讨论之后作出决定。

但是,不排除有这样一种情况,某些官员手中掌握的信息是绝密的。他们无法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与皇帝交流,只能选择私下见面的契机,把信息呈报给皇帝。

因此,朝见制度就显得极为必要。它在皇帝和官员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直接的工作沟通也提高了官员的政治工作效率。

而且,朝见的说法是双向的。官员自下而上求见皇帝,这叫朝见。皇帝自上而下召见官员,这也叫朝见。

总的来说,这一行为并没有明显的等级之分,且普遍发生在宋朝的政治生活当中。

与之相对比的,是朝辞。顾名思义,朝辞与辞别的含义是息息相关的。

所谓朝辞,指的就是地方官员在上任之前,主动朝见皇帝,与皇帝告别,而后才能动身赴任。

另外,某一个地方的官员在任期结束以后,也必须要亲自来到皇帝的面前,向皇帝讲述自己任期之内的各项大事,并且把地方的政治工作成果汇报给皇帝。

而后,他才能通过皇帝的允许,正式辞别这一岗位。

所以这两个词语,或者这两种制度,实际上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朝辞是朝见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带有离别的含义。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六年》中,有过这样一句描写:“凡官外徙者皆放朝辞。”

朝廷官僚体系当中,凡是需要被外派的官员,他们在到任之前,都必须要先来到皇宫当中,找皇帝朝辞。

这是一项必经的流程,若是官员的所作所为不符合这项规定,他或许还会因此而受到惩罚。

从统治阶级对朝见和朝辞这两项制度的重视程度上来看,他们是真正意识到了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只有当皇帝将地方权力掌控在手中时,整个天下才能够以平稳有序的方式向前运转。

而朝辞,则更是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典型。

中原王朝地大物博,皇帝坐镇中央,有时候难免会忽略地方政治的发展。

而且皇帝本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他没有办法及时准确地知晓各个地方的发展结构。

而朝辞制度,正好给了皇帝一个了解地方发展的机会。

官员在卸任之前,都必须经过朝辞这一流程。在与皇帝面对面交流的过程当中,他们会把自己在地方上认识的所见所闻坦率地告诉皇帝。

地方政府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老百姓在生存过程中有哪些需求,目前还能为地方提供怎样的资源,在这些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上,朝辞都能为皇帝提供一个深入了解的机会。

无论是朝见还是朝辞,这两项制度都要求皇帝直接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皇帝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也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使命,有自己需要履行的义务。

任何人不能因为手中的权利而逃避责任,皇帝同样也是如此。

尤其是在宋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之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统治阶级对政治权利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朝见与朝辞制度,本质上来说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

提高效率,作用显著

其实在宋朝诞生之前,与朝见和朝辞制度相类似的政治制度就已经出现。不过在隋唐时期,这一制度的流程更为复杂。

地方官员想要朝见皇帝时,他们必须先把申请递交到宰相府。

在面见皇帝之前,他们也首先需要与宰相有一番交谈。在经过宰相的允准之后,他们才能够真正走到皇帝的面前。

这一过程就涉及一个关键的问题,宰相的言行是否会对官员的汇报工作产生影响。

有可能宰相会因为个人的政治利益而要求官员隐瞒某些汇报,这样一来,皇帝也没有办法直接了解地方政治的全貌。

更何况,复杂的工作流程还会增加工作时间,降低效率。

正是看到了前朝制度的缺陷,宋朝的朝见和朝辞制度才会有所改进与创新。

宋朝的统治者直接删去了面见宰相这一流程,地方官员在觐见皇帝之前,只需要将申请递交到皇帝的手中。

皇帝会根据各项汇报工作的轻重缓急,选择自己朝见官员的顺序,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样的改进直接提高了政治效率,也让朝见和朝辞取得了更为明显的效果。

首先对于皇帝来说,这两项制度能够帮助他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地方官员。

尤其是在官员上任之前,他们能够对官员的实际政治才能做出一定的预估,并且判断这位官员是否适合地方政治工作的开展。

相比起书面汇报来说,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显然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情况。所以,这一特殊的政治制度,对于皇帝招揽人才、任用人才的需求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另外,皇帝可以借由政治制度加强对于地方政治的管理。

在朝辞制度当中,每位官员卸任之前,都必须把地方政治的实际情况如实汇报给皇帝。而且,在官员的更替过程中,双方随时都可以对对方起到监督作用。

并且,皇帝还会做出提前召回官员的决定。有时候,在官员任职期限未满时,皇帝会提前将官员召回,详细询问对方地方政治工作开展的情况。

不管是皇帝事无巨细地询问,还是地方官员不得不做的回答,这都是皇帝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表现。

地方政治过于分散,中央政治必然会受到威胁。

只有时刻将远离中央的地方政治情况掌握在手中,皇帝才能够随机应变,在最合适的阶段做出最正确的工作指令。

值得一提的是,皇帝也会借由朝辞制度来拉拢官员。

众所周知,在古代官僚体系当中,京官的身份地位远比地方官更高。即便两者在官僚等级当中属于同一等级,前者也会因为地理位置而享受到后者不具备的待遇。

因此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回到京城是他们最大的理想。而在京城向皇帝汇报工作,吸引皇帝的注意,就是他们回归京城最有力的手段。

对于皇帝来说,给予官员机会,给予地方官员回归京城的渠道,同样也是他拉拢地方官员的一个过程。

身处政治旋涡的京城官员,往往都会深陷拉帮结派的纷争当中。若是皇帝对此厌倦,就必定会在地方官员中寻找真正的人才,并将之作为自己的辅助。

如此一来,皇帝才能确保自己不会像一个光杆司令一样单打独斗。

因为政治,本身就是一项群体性工作。

所以,朝辞这一制度显然对于君臣双方都是有利的。在宋代政治生活中,这一制度也被普遍运用。

皇帝本性,影响实施

由于朝见与朝辞制度是需要皇帝亲自参与其中的,所以只有部分勤勉的宋朝皇帝才能在这两项制度里如鱼得水。

那些懒惰的君王,往往会将这两项制度视为负担与累赘。

比如宋徽宗,他就是政治懒惰的典型。

宋徽宗为人其实并不懒惰,他在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上总是抱有莫大的热情,譬如研究书法,譬如吟诗弄月。

可是在政治上,他始终提不起丝毫的兴趣。缺少了兴趣的内驱力,他也没有办法把更加勤勉的态度投入到政治工作中。

所以在宋徽宗执政期间,朝见与朝辞制度几乎迎来了冷却期。地方官员即使有心想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懒惰的宋徽宗也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中央集权在宋徽宗的刻意放纵之下,变得越发松散,政治中心也无法及时掌握到周边地区的政治情况。所以少数民族叛乱之时,中原政权无法及时作出反应。

后来发生的靖康之耻,若是追溯到之前君王的行为,也是能找到爆发原因的。

结语:

朝见是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双向会面,而朝辞是官员对皇帝的辞别。

在这两项制度中,皇帝本人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皇帝切身参与到其中,他才能够最直观地感受到地方政治的变化情况,也才能够最直接地掌握全国的政治权利。

所以这项特殊的制度,也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体现。

参考资料: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六年》

《宋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治,什么,地方,中央集权,交流,皇帝,宋朝,朝见,制度,朝辞,见闻记录,政治,皇帝,制度,官员,朝辞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什么,地方,中央集权,交流,皇帝,宋朝,朝见,制度,朝辞,见闻记录,政治,皇帝,制度,官员,朝辞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什么,地方,中央集权,交流,皇帝,宋朝,朝见,制度,朝辞,见闻记录,政治,皇帝,制度,官员,朝辞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