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说什么7:古代政治家为什么推崇“财散民聚”?】在三家分晋的故事里,资治通鉴里讲到晋国四大家族之一的赵氏族长赵襄子赵无恤退守晋阳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是晋国四大家族最强的智氏在向赵襄子讨要土地不成,便联合韩氏、魏氏两家进攻赵氏。
赵氏1家肯定打不过3家联合,便只能选择退守。当时赵无恤有3个城市可供选择,长子城、邯郸城和晋阳城。
其中,长子城最近、城墙厚实,但百姓疲累。邯郸城物资充足、但百姓已被榨干。
晋阳城,城墙厚实比不上长子城,物资储备比不上邯郸城,但百姓较为富裕。
赵无恤选择了晋阳,他的理由很简单,长子城的百姓修建城墙疲累不堪,肯定有怨言;邯郸城的物资储备肯定是索取于百姓,所以百姓也不会一条心。
只有晋阳城赋税较轻,百姓日子过得较好,对统治者较为满意,在某种程度上看,晋阳城的百姓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乱世是“既得利益”者,既然智氏等新主子不可能比赵氏这个旧主子仁慈,为什么不拼死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呢?
【梗叔观点】对于百姓而言,城头变幻什么样的“大王旗”其实无所谓,无非是换个主子当差纳粮。这个时候《礼记-大学》里说的“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就很有战略意义了,体现了古代的政治智慧,藏富于民意味着统治阶级将自己的生死存亡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捆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