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绝对是可以和郭子仪相提并论的历史人物,而且史书上的普遍观点,无论管理才能、军事才能,李光弼都是优于郭子仪的。
郭子仪混得比李光弼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子仪活得比较久。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论有多伟大,在许多时候,也是非常脆弱的。至少寿数这种事,真心说,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
李光弼57岁就死了,当时的李光弼,就足以名垂青史了。
如果郭子仪在57岁时死了,恐怕也就是一个只能在史书字缝中才能找到的人物;因为当时的郭子仪还未混到节度使的职位。话说回来了,就算混到了节度使的位置上,唐玄宗时代的节度使多,郭子仪又算老几呢?
郭子仪熬成节度使时,已59岁了。那一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很快成为时代顶尖的军方大佬。
但是在62岁,郭子仪因为邺城大败,被唐肃宗闲置。
在唐肃宗快死时,郭子仪曾短暂复出过,代宗上位很快又被闲置。那一年郭子仪66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郭子仪突然死了,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如果郭子仪当时死了,谁也会觉得,郭子仪的一生有些太憋屈了。
关键是,郭子仪如果当时死了,谁也会觉得,郭子仪一生的成就,明显不如李光弼;无论从能力,还是战功,抑或是戏份,他都明显逊色于李光弼。
但是郭子仪并没有死,所以前面有更大的辉煌等着他。
郭子仪67岁时,代宗出逃关中。
那一年李光弼55岁。
他们两个人在当时,江湖地位是相当的,虽然李光弼领先一点,但是两个人是在一个台阶之上。
但是从此以后,两个人的差距渐渐拉大了。
看到皇帝逃出长安城,应该怎么做呢?
郭子仪积极地站在皇帝身后;李光弼却是在一旁看皇帝的笑话。
李光弼之所以这样玩,并不是简单的因为李光弼忠心低于郭子仪。
实在是因为郭子仪的根基在西北,而且当时处于闲职之上,幻想比较少一些。而李光弼坐镇徐州,处于皇帝鞭长莫及的地区,幻想难免会比较多一些。关键是,在当时背景下,就算李光弼愿意积极救援皇帝,手下的将领,也未必响应他;因为这个昏君有今天的下场,那就是报应!
结果,皇帝并没有因此翻船,而是很快再次回到帝国都城。
这样一来,李光弼就尴尬了。关键是,从此陷入绝境之中。
因为这是一条不归路,李光弼走出这关键的一步,再想回头,好像是看不到机会的。
当时皇帝给了李光弼一个机会,问题是这种机会,李光弼实在不敢把握。皇帝调动李光弼的工作,据说,如果李光弼愿意服从调动,皇帝就会原谅他。问题是,李光弼哪敢离开自己的老巢呢?
这条路,之所以是不一条不归路,就是因为皇帝给他机会时,他也不敢轻易把握。
皇帝在调动李光弼工作时说,这是给李光弼一个表现忠心的机会,问题是,谁敢说,这不是因为李光弼在自己老巢里,皇帝还有所顾忌,所以就想把李光弼调离老巢?
这就好像,你背叛了大哥,你现在手里拿着枪,大哥和颜悦色的对你说,只要放下手中的枪,咱们还是好兄弟。你敢相信吗?
你手里拿着枪,大哥想惩罚你时,还有所顾忌,如果你扔掉了手中的枪,大哥想怎么收拾你,就可以怎么收拾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