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16岁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
40岁时起兵造反,用了四年时间夺得大明江山 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朱棣这一生,平定草原,迁都北平,通运河,编撰《永乐大典》,虽然是个半文盲,却造就了一个盛世。
朱棣用了两件事,让国外一直对明朝称臣纳贡,解决了倭寇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一代帝王朱棣的一生。
少年调皮,拜封燕王
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11岁时就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
小时候的朱棣非常调皮,从不认真学习。
因为觉得上课非常的枯燥,朱棣经常逃课去玩。
有一次,朱元璋和太子朱标一起去大本堂看皇子们上课,左看右看,却没有发现朱棣的身影。
原来朱棣在角落里被夫子责罚。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非常不高兴,毕竟打在朱棣身上,疼在朱元璋心里。
后来朱元璋就经常去看望皇子们上课,看看朱棣有没有被夫子责罚。
结果夫子却告诉朱元璋,朱棣压根没来上课,而是去喂鸟了。
大哥朱标非常生气,派锦衣卫将朱棣抓了回来。
结果朱棣就信誓旦旦的说自己没去喂鸟,而是去背书了。
面对朱元璋的再三询问,朱棣表示,夫子并没有说一定要在大本堂背书,那便是什么地方背书都可以。
其实在朱棣的兄弟中,他绝对算不上学识渊博的皇子,可能跟年少时期不好好用功有关。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朱棣的成绩应该属于倒数,而且是那群经常被夫子胖揍的皇子之一。
朱棣的五弟朱橚,不但会写戏曲,还是享誉后世的医学家,为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朱棣的优势在哪呢?
文化课成绩不好的他体育却很好。摔跤射箭,兵法战术,朱棣样样精通。
无论是文化课和体能,朱元璋都抓的都很紧。
朱元璋是个文盲,但他不希望子女学习不好。为了让皇子有学习的场所,他还特地修建了大本堂,从全国招来了名家教育太子和诸王,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宋濂。
而在体能训练上,朱元璋要求更加严格,要求儿子们接受魔鬼式的训练。
皇子们不但要像士兵一样外出拉练,强度并不会因为他们的皇子身份而有所降低。
除此之外,皇子们要在双腿上绑上沉重的沙袋,随着年龄增长,训练的强度也不断增大。
每每遇到体育课,朱棣的精神头就全部回来了。
在老师教封建礼法四书五经的时候,朱棣总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只要回到训练场、武场,朱棣的浑身就充满了力量。
只有在体育课上,他才能拔得头部位置。
17岁时,朱棣娶了开国猛将徐达的长女。
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儿子,是皇子,但徐家长女嫁给朱棣还算下嫁。
徐达是明朝开国猛将,是朱元璋的过命兄弟,明朝开国第一功臣,配享太庙。
在古代,嫡庶有别,徐氏是徐达的嫡长女,身份更为尊贵。
更何况徐氏知书达理,才思渊博,远近闻名。
作为开国猛将的女儿,徐氏不仅有才,还懂兵法,能带兵打仗。
所以这样优秀的徐家嫡长女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轮到朱棣的。
换一种说法就是徐氏应该嫁给朱元璋的接班人做媳妇,应该做的是皇后之位,而不是嫁给普普通通的藩王做王后。
朱棣是老四,前面有三个哥哥,皇位根本轮不到他来坐。
但从将徐家长女嫁给朱棣这些事情来说,朱元璋还是十分宠爱这个四儿子的。
即便徐达不太高兴,但总不至于驳了朱元璋的面子。
朱棣成为徐达的女婿之后,也顺势成为了徐达的学生。
徐达将毕生所学全部交于朱棣,当时徐达把朱棣留在军中,把他看做一个大头兵,丝毫不顾及他的皇子身份。
这是朱棣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战场,朱棣突然发现自己之前的拉练,跟这场真正的战争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后来在一次次战争中,朱棣在不断成长。
徐达也不断磨练着朱棣的意志,希望他可以成为一名征战沙场的将军。
那时候,徐达故意安排朱棣去立军功,就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军功来收买部下的心。
而老丈人的所作所为,为朱棣日后的造反成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靖难告胜,燕王继位
朱元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可以说,他的一生做的最糊涂的事情就是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如果朱标没有离去的话,那皇帝的位置毋庸置疑,毕竟朱标的能力摆在那,但是他却离去了。
机缘巧合之下,朱允炆这个柔弱的少年继位。
朱元璋太喜欢他的大儿子朱标了,所以他最满意的继承人离去之后,他顿时慌了神,没有好好考虑,就将继位人随意定了下来。
但朱允炆不适合做皇帝,他太过于仁慈。
尤其是明朝初期,很多局势还不稳定,所以需要一个杀伐果断的人来当皇帝。
在建文帝登基之后,齐泰和黄子澄两个大臣主张削潘。
短短一年期间,周王,代王,齐王都先后被废掉了。
燕王朱棣有勇有谋,是朱允炆这些叔叔中最有威胁的那一个。
但当时2023兵力十分强势,朱棣心中也没有把握。
所以朱棣觉得,为今之计应该韬光养晦,不应主动出击。
为了打消建文帝朱允文对他的怀疑,朱棣在王宫下面修了一个很大的地下室,地上养一些鸡鸭鹅等,通过鸡鸭鹅的叫声来掩饰打造兵器和操练的声音。
后来有人告发说,朱棣偷偷招募伤士。
建文帝对朱棣的怀疑更加加深了。
可是朱棣明白,此时还不是撕破脸的时刻,于是他装疯卖傻将朱允炆迷惑了过去。
那时候大街小巷都传着燕王朱棣疯了的消息。
朱允炆安排人前去探望,实则证实消息的真伪,却发现朱棣疯疯癫癫等坐在火炉前说着冷,身上不停地颤抖。朱允炆信以为真。
朱棣的造反计划一步步向前推进,他先是迷惑了朱允炆,后又用手段收买了朱允炆安排在他身边的眼线。
建文三年,时机时尚。
朱棣率军出击,先后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
但是燕军得到的城池不能巩固,所以朱棣非常苦恼。
朱棣在建文帝身边的太监传话说,南京城空虚,可以举兵南下。
建文四年(1402)四月,朱棣与建文帝相持于淝河。
建文帝不懂打仗,当他看到朱棣的兵快到了自家门口时,便派人将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
徐辉祖是朱棣的小舅子,但他不追随朱棣,追随建文帝。
徐辉组的兵调回南京后,前线的军事力量就削弱了,所以燕军大败南军,光是俘虏的南军将领就几百人。
建文帝曾经想割地和朱棣讲和,遭遇拒绝。
自此,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造都北京,创设东厂
朱棣登基之后,便计划着迁往北京。
北京是朱棣做燕王时候的王城,所以在北京他的势力非常深厚。
况且他很清楚,当时北方的蒙古势力很大,如果能迁都北京,可以对北方的局势有一个比较好的防守和控制。
永乐19年,明朝才正式迁都到北京。
在当时,北京不是一个很富裕的区域,全国最富裕的地方是江南。
而迁都北京就意味着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因为北京距离赋税重地江南实在是太远了。
北方边城需要大量的米棉,这些都需要通过南北大运河运输。
为了有效解决运输堵塞的问题,朱棣疏通运河,让北京的经济得到了发展。
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还专门设立了特殊的调查机构—东厂,这个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名词。
而东厂这个机构完全由宦官掌握,也不受任何正规司法当局的辖制。
而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锦衣卫”机构,朱棣也延续了下来。
所以,在朱棣统治时期,宦官和锦衣卫对皇帝的安全来说已经是不可或缺了。
朱棣被称为历史上最能打仗的皇帝。
当时为了打击北方蒙古三部对于大明边境的演技扰和威胁,朱棣曾五次亲自率领大军北征,而在第五次归途中不幸驾崩。
六下西洋,两招制敌
朱棣的能力不仅表现在国内事理的治理上,他用了两招让国外心服口服。
当时倭寇相当于一个海盗的角色,劫掠来往船只,影响我们正常贸易。
所以朱棣就安排郑和向国外出发,找到国外的管理层,用明朝的强大实力震慑他们,相当于给管理层施压。
当时郑和带的船队有士兵27000多人,还有医生,厨师,翻译等等。
船只共有62艘,最大的一艘可以容纳千人,并且还带有大量的金银珠宝。
而郑和先后一共六次出使西洋,历时30年之久。
其中到了国外国时,郑和用气势吓住了国外人,要求国外用本国制度来惩戒那些当盗贼的倭寇。
国外人对那些倭寇进行了严厉的惩罚,这是第一招。
第二招是朱棣规定了明确的贸易条约,允许国外商人到我们进行贸易活动,但是必须要有规定的文书,类似于现代的营业执照。
而那些当盗贼的倭寇,本就是因为贫穷才不得不走到抢劫偷盗这一步。
所以在允许正常贸易之后,他们也纷纷放弃了过去的偷盗行为。
明朝历代皇帝向来遵守祖训,从来不把贸易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都是自给自足,以农立国,更不必要说开拓什么海外市场。
所以朱棣的这种行为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为地方带来了很多贸易收入。
结语
朱棣这一生褒贬不一,他六下西洋,五访西域,为中外贸易做出了新的贡献。
他编撰《永乐大典》,将天下古今的事物综合记录在一本书上,方便查看。
他通运河,迁都北京,平定草原,做了一系列壮举。
但所谓的争议,无非是他继位的方式不正罢了。
方孝孺曾经当着朱莉的面大说不孝子朱棣谋权篡位,朱棣说你就不怕我诛你九族?
方孝孺称“你诛我十族又如何”?
最终方孝孺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所以朱棣确实是一个杀伐果断,心狠手辣的帝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