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
在历史书之中的寥寥数言,便有可能是一个人辉煌或者曲折的一生,岁月将痕迹清扫得支离破碎,但是却留下了蕴含着精神以及道理的事迹,以供后人警醒或者继承。
在汉武帝时期,便已经有了“以史为镜”的道理,但历史却又往往是螺旋着上升的态势,因此也导致前尘之错往往又复刻于后世,历史之中的任何事或者人都不应该脱离其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应该从多方位的角度去探索与评价。
因此评判历史人物,应该从辩证唯物历史观的角度去看待,如被广为人知的明末大太监魏忠贤,他确实作恶多端,杀害了不少忠良,但是当崇祯皇帝被逼只能在煤山上自缢时,在皇帝身边的太监王承恩却说了这样一句话:“若忠贤在,何至于此?”
为什么王承恩会说这样一句话呢?这句话又究竟有没有道理?为什么魏忠贤一死,大明王朝依旧在朝着灭亡的结局上狂奔呢?
1568年,魏忠贤出生于北直隶肃宁的一个贫寒人家,自小他便常常在街头与地痞流氓们厮混,大字不识一个,酒色财气倒是样样精通。
因为一次赌博输得太惨无钱还债,魏忠贤竟狠下心挥刀自宫,想要到宫里去谋个差事,好在虽然他是个小混混,但是与宫中的太监有所往来,硬是靠着自己机灵和口才混入了宫中。
魏忠贤入宫时还是万历年间,在万历驾崩之后明光宗朱常洛继位,却因一桩迷雾重重的“红丸案”仅仅继位一个月便同样撒手人寰,朝廷上下在匆忙间将朱由校扶上了皇位,而魏忠贤的机会也就此来临。
后世常言,朱元璋为了使得皇权进一步集中而废除了宰相的权力,却使得有着“批红”权力的司礼监和内阁大臣的权势在之后逐渐膨胀,甚至远超宰相之位。
因为在宫中八面玲珑,魏忠贤成功爬到了司礼监的位子上,而再加上皇帝不管事,因此拥有着“批红”权力的魏忠贤如愿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势。
正值这大明王朝风雨动荡的时期,辽东后金已经在明朝边境处虎视眈眈,而朝政内部腐坏正在渗透,百姓在哀嚎之中过着无法言喻的痛苦生活,一切都好似已现败象。
权势滔天
对自己狠的人,往往也对别人狠,魏忠贤能够挥刀自宫,说明他心性果决而且狠辣,在宫中摸爬滚打十数年的光阴,让他学会了更多阴狠毒辣的招式。
在《明史》之中有这样一番记载,四个人于夜间在密室畅饮,其中一人喝多了开始怒骂魏忠贤,另外三个又惊又惧,还未等那个醉酒的人骂完,东厂之人竟已经来到了密室门前,将骂人者立即抓捕,而其余三人竟还被慰劳了钱财。
“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正如民间流传所言,这样近乎于诡异的场景,已经足够展现东厂势力渗透之深之强,有这样的权势组织作为耳目,魏忠贤才是真正掌握了整个天下江山之人。
许多人为了依附魏忠贤,在各地建造起了“生祠”,连皇帝朱由校都亲自给生祠写了匾额,可见魏忠贤当时究竟有多么得意。
拥有着皇帝的全权信任,又拥有着如此强大的组织势力,那么魏忠贤所面对的敌人究竟是谁?这或许便要提到另一个在明朝末年对于推动国家走向末路同样作用关键的另一股势力了,那便是来自文官集团的东林党。
权力无论再怎么集中,也无法像神明那样彻底由一人掌控,哪怕是皇帝在统治时也需要做到制衡之道。
在封建王朝的制度下,皇帝是位于权力金字塔最顶尖的那一个,在他之下的便是朝中文武大臣,最底下的便是始终承受着压迫无法掌控自己人生的平民百姓。
这样的权力分布一旦失去了平衡点,便会出现混乱与颠倒的情况,诸如唐朝末期宦官权势之大,能够废除皇帝另立新帝,又如南宋出现宰相权力过大,废掉了原本的皇太子改立皇室的另一脉。
天启年间,皇帝不理朝政,不仅仅宦官的势力在增长,文官的权势也同样在膨胀,而东林党这个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由东林党和宦官集团的党争便就此开始,两方势如水火,要拼个你死我活。高喊着“革除朝野积弊”的东林党,越来越肆无忌惮地判议朝政,大骂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是大明王朝不得不除去的血瘤,最终他们迎来了朱由检的继位,而魏忠贤也就此落马,在前往凤阳的途中选择自缢身亡。
亡国之时
再回到那个魏忠贤一手遮天的时期,从那残暴阴毒的手段之外,或许可以窥见到魏忠贤的另一面。
辽东后金始终在大明的边界处虎视眈眈,而需要做抵抗那么就必须付出大量的钱财,为什么魏忠贤在的时候朝廷征战从未出现过大的亏损,而朱由检继位之后,需要再三向百姓征加赋税用于征战和抵御外敌呢?
魏忠贤聪明地点在于,他将手伸向了那些江南的有钱人,而放过了贫苦的百姓,而这些江南的富人却又大多数正是朝中喊得震天响的东林党们。
朱由校临死前曾对即将继位的弟弟说道:“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这绝非是一句昏话,而是一句忠言,因为现在的皇权已经无法扼制住东林党势力的增长,唯有魏忠贤才能够与之制衡,从而达到权力上的平衡点。
小结:
“治国之道,在于权衡。”当东林党们腰包鼓鼓的时候,崇祯皇帝还在苦苦地搜刮着黎民百姓身上的血肉用以抵抗清兵,这样讽刺的情景大明又如何不亡?
魏忠贤无疑是奸诈且凶残的,他对于无辜之人的手段极为残忍,毫无怜悯之心,但他却又在那个特殊的时刻成为了支撑起大明的一根支柱,当他倒下,大明才真正走向了覆灭的绝境之中。
时至今日,大明王朝的衰亡依旧能够成为我们心中的警钟,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无论待人待事都不要脱离原本的处境去看待,学会辩证客观,这样才能够真正看清事情全貌,而不是盲人摸象那样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