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宋太宗:为何说他是一个有AB面的两面性人物?

宋太宗:为何说他是一个有AB面的两面性人物?

历史中的宋太宗敢于亲自上战场,战败后会坐着驴车仓皇逃命;也会大力提倡“崇文轻武”的治国方略。对外敢于武力扩张,对内善于文明治国的宋太宗,延续了宋太祖武治、文治天下的好做法、好经验。历史上的宋太宗是宋太祖的铁粉吗?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吗?

宋太宗在攻打幽州的时候,遭遇了滑铁卢,只能搞了一出“驴车飘移”的逃遁大戏。宋太宗的A面是支持武力扩张的,但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在。

1.宋太宗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想从战争中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

这种想法的产生,和宋太宗痛苦经历密不可分。宋太宗想要从开疆拓土中建立自己的威望,这是因为宋太宗的哥哥赵匡胤就是这么登上帝位的。这也是宋太宗心里抹不去的痛。当初宋太宗的武运不济,不能像宋太祖赵匡胤那般以武威震天下,尽管拼命地拉帮结派,培植大量的亲信,还是和帝王之位失之交臂。

这种想法的产生,也是和坐在帝王位置上密不可分的。都说屁股决定脑袋。作为一代帝王,稳固皇权是第一位的,更何况宋太宗的皇位是靠争夺而来的。所以宋太宗十分在意皇位,以防止皇位失落。要坐稳江山,不光内部安定团结就可以,也要防止外部势力的来犯。

在收复北汉后,朝廷上下都对这样一位君王佩服得五体投地。这让宋太宗尝到了战争胜利的甜蜜感。宋太宗恍然大悟,原来还是要靠战争的胜利来稳固皇位。所以,抢夺北汉的成功,让宋太宗变得踌躇满志。为了进一步树立威望,将局部胜利最大限度地扩大化,便仓促决定武力扩张。

皇帝作为专制集权的最高统治者,自身素质很关键。但宋太宗只能说是军事知识丰富,但军事指挥欠灵活,指挥才能平庸,不能算是高明的军事家。宋太宗外交手段上,只会用强硬手段对付周边民族,所以才会导致关系紧张,招来报复。宋太宗对内指挥上,一味地自负,自以为高明。

每次行军打仗,宋太宗都会发布诏书,给将帅下达作战策略。自以为自己的作战方案是最好的,只要执行就会必胜。特别是在收复北汉后,宋太宗觉得到达了人生巅峰,对于自己并不擅长的军事谋略也自信满满。但宋太宗的军事谋略真的是一般,他没有把幽州和北汉作为一个战略整体来权衡。当收复北汉后,头脑发热的状态下,完全不顾客观情况,企图一举收复幽州,建立不世之功。结果确是事与愿违。

从宋太宗的军事思想就可以窥见一二。宋太宗推行了高度集中的军权,但军事的行政权和军事的指挥权是分离的,兵将也是分离的。朝中的文官任命以将帅。但对于委任的将帅,也是诸多的不放心、不信任。打仗这种事,形势千变万化,错过了战机,布局再好,也是枉然。

可宋太宗却不以为意,喜欢亲自在千里之外当指挥官。这是因为,宋太宗思想中根深蒂固地认为,武将在外行军打仗,天高皇帝远,会变得桀骜不驯起来,很难以防备。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宋太宗的疑心病很严重,宋太宗不给文臣、武臣们自主权,让大臣很难发挥应有作用。宋太宗防备之心很重,一直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对于潜在的风险,宋太宗都要掐死在萌芽状态,极力排除可能威胁到皇位的对手。

4.宋太宗活在宋太祖的影子下。

争帝位的失败事实,让宋太宗心里一直很介怀。宋太宗一直希望超越宋太祖的功绩。宋太祖没有大举伐辽,是以待时机,明智之选。宋太宗主张伐辽,是想用战绩、用疆土为自己扬威,证明自己比宋太祖强。

宋太宗的B面是倡导“开卷有益”,但不能简单粗暴认为,宋太宗爱读书,提倡全民读书,这背后是有深层次的原因在的。

1.弥补人生小缺憾的表现。

宋太宗少年时期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这是他的人生一大憾事。宋太宗在青年时期就被迫从军,这是当时动乱的时局造成的。虽然宋太宗在该读书的年纪,错过了接受系统性教育的机会,但兴趣使然,宋太宗一直喜欢读书。等到宋太宗的青年时期,天下也逐步稳定下来,宋太宗嗜学的佳话,朝廷上下无人不知。

登帝位后,为了能够读尽古往今来的重要书籍,宋太宗命令宫中史馆,修编《太平总类》,让文官们先行替他分门别类地抄录古书。《太平总类》编撰完成后,宋太宗不分昼夜地披览,坚持每天都读上三卷。当时的副宰相看到宋太宗如此沉迷于阅读,担心拖累了帝王的身体,直言不讳到,“每天三卷会有损龙体”。

宋太宗不以为然,回应到“开卷有益,乐在其中。朕已定下计划,一天三卷,总共一千卷,朕可在一年内读完”。这也是开卷有益这个成语的出处。因为《太平总类》的第一位读者是宋太宗,因此改名为《太平御览》。如今研究历史的人,都不会错过《太平御览》这本重要文献。这也是宋太宗为历史学家留下的宝贵财富。

宋太宗即位后,有心虚的成分在,也有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

宋太宗有着继位风波。宋太宗赵光义当初在宋王朝建立时,在军中的威信和作为都不如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突然离世,当时赵光义是赵匡胤死前最后见到的一个人。赵光义继承的合法性饱受质疑。赵匡胤在位时没有流露出传位给弟弟的想法。相关合法性证明,都是在赵匡胤死去后,才出现在世人视线里的。宋太宗上位后,要用治国理政的才干堵住朝廷上下的悠悠众口,让官员们心悦诚服。

宋太宗是从小参军的,在军队中摸爬滚打过的。但在打天下时,宋太宗文韬武略就低人一等。宋太宗君临天下时,内心是想以君王魅力服众的,也知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简单道理;也深谙“称王称帝的人虽可以武力定天下,但治理天下要凭文德”的真理。开卷读书可以知道历史,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行适合自己王朝的治国理政方略。

帝王与大臣之间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用君威能让臣子听命,但不能让臣子信服;用宠信的方式只会助长臣子志气,碰到心怀不轨的臣子,暗地里搞些结党营私的勾当,发动叛乱、染指帝位不是没有可能。君与臣不同方式的交流,能让君臣关系走向不同的方向。宋太宗通过文化沟通,比如赏赐近臣诗词、和近臣一起赏花赋诗等,用特别的“文明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4.建立帝王教学范式的考量。

宋太宗觉得皇子们茁壮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帝王,要有一套帝王教学术辅助的。宫廷教育是一个王朝重要的、无形财富。宋太宗十分关心皇子们的教育,对于储君更加重视从文化知识、礼仪等方面进行严加管教。

5.偶像包袱比较重。

作为帝王,都想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宋太宗也不例外,特别是到了晚年时期,对于留名青史、美化统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通过开卷读书,宋太宗找到了修身养性的捷径。在读书的过程中,宋太宗留下了不少御制作品,也成功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位好学好文的一代明君。宋太宗勤奋刻苦的学习模样,成为了全民争相效仿的榜样,不愧为当时的“国民文化男神”。

开卷有益并没有让宋太宗学到大度与宽容。读书也没有让宋太宗学到全局战略思维。所以宋太宗在军事作战中的所做所为是和所学所得是截然相反的,宋太宗是具有AB面的两面性人物,很难对其进行非黑即白的评论。

宋太宗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并未有大权旁落,也未有人逼宫。亲临战场,导致战败逃亡,都是他自己走不出宋太祖阴影的表现,也是他加强皇权的直接反映。宋太宗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满脑子都是保住皇位的想法,并不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宋太宗又生性多疑、自负,容不下不同的声音,一切以个人为中心。

宋太宗重文治国,这是他本色出演。宋太宗从小就喜欢读书,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君临天下后,主观上有文明治理国家的远大理想,但人格上的缺陷,个人人品问题,阻碍了他朝着雄才大略的帝王发展。

文/扒拉文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面的,两面性,太平,何说,宋太祖,帝王,北汉,皇位,军事,宋太宗,观点评论,宋太祖,帝王,赵匡胤,北汉,宋太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面的,两面性,太平,何说,宋太祖,帝王,北汉,皇位,军事,宋太宗,观点评论,宋太祖,帝王,赵匡胤,北汉,宋太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面的,两面性,太平,何说,宋太祖,帝王,北汉,皇位,军事,宋太宗,观点评论,宋太祖,帝王,赵匡胤,北汉,宋太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