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天下一统归司马,浅论西晋初期的宗室分封制

天下一统归司马,浅论西晋初期的宗室分封制

分封制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它构成了西周奴隶社会的主要政治色彩,对于西周统治广阔的疆域起到了辅助作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周的长治久安。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终因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力而崩盘,随之而来的便是持续数百年的争霸混战。既然分封制的弊端已经很明显,那么后世有的大一统王朝为何还要采用呢?

西晋王朝便是实行分封的王朝之一。提起西晋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士家大族、八王之乱等,如果对于这段历史没有过多了解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西晋王朝也推行过分封。在前有春秋战国混战、西汉七国之乱等的教训下,西晋统治者为何还要分封宗室诸王呢?西晋的分封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来简要探讨一下。

西晋推行分封的原因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成功夺取曹氏王朝的大权,随后亲曹力量开展了系列反叛活动,但都被镇压,司马氏的实力愈发稳固。公元265年司马炎正式废除魏国君主,建立新王朝,史称西晋,自司马懿起便想自建王朝的愿望终于由晋武帝司马炎实现了,晋朝这位皇帝的首要任务便是巩固王朝。

西晋是司马氏夺取曹氏政权建立起来的,封建正统观念下的中国社会对谋权篡位之事最为鄙夷,因此即使干了篡位之事之人也会极力寻求证明自身正统的依据。司马炎便费尽心思求取士家大族的支持,首要举措便是保护他们的阶级利益,晋武帝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各个层面保障士家大族的权益,对他们极尽纵容与笼络。

虽然借此获得了士家大族们对西晋政权的支持,巩固了西晋王朝的统治,但是随着士家大族势力的膨胀,必然要与皇权出现矛盾,而又有哪位皇帝甘心将自己的权力分给外人呢?如此一来为了加强皇权的晋武帝自然要扩大他所信任的势力的权力,于是便开始对宗室诸王进行分封。宗室王毕竟是同宗族势力,自然要比外族势力可信的多。

此前曹魏政权也曾实行过分封制,但是曹魏的分封只是名义上的分封。曹魏宗室虽然有王、侯等名号,但却没有实际权力,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只有食邑特权,政治上并没有什么权力,封国内的官员任免权直接归中央进行管理。此外这些封国官员还有监督宗室王的义务,曹魏虽然行分封,但是曹魏皇室对于宗室王的控制还是很严格的。

曹魏宗室王在军事上的权力更小了,据史书记载曹魏分封“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于匹夫”。兵力只有百余人,还都是体弱的老兵,除了干些杂役活,怕是很难担得起护卫的责任吧,在这种情境下,宗室们想要造反起事怕是天方夜谭了。

在曹爽执掌朝中大权时就曾有人上书主张实行实封,赋予受封诸王实际权力。并指出如果没有宗室诸王屏蔽宗室,一旦有人叛乱危机政权,诸王很难倾力保护皇室安危,那么曹氏政权就很容易被取代。但是曹爽并没有采纳这一建议,最后曹氏政权被司马氏夺取,建立西晋的司马炎深以为然,为了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建国之初便开始分封宗室王。

西晋分封的具体内容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西晋政府开始大行分封同室诸王,避免出现像曹魏被轻易夺取统治权的现象。在推行分封时,晋武帝以郡为国,先对同姓宗室进行分封,先后受封的同姓子弟有二十七人,这与汉初汉高祖分封九个同姓王相比,西晋初的分封数还是很大的。同时还恢复西周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俨然一副要重建西周盛世的模样。

初行分封时,规定受封诸王除了有经济上的食邑特权外,还可以自行任免国中的官吏,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没错,建国初的西汉王朝就是这么干的。诸侯可以收取王国百姓的赋税,这就使他们有了经济基础,而根据个人所需自行任免官吏则可以名正言顺地培植个人势力,诸王身后的智囊团自然为其服务。长此以往,中央必然就危险了。

后来晋武帝根据诸王封地户数的多少将王国分为三等,并根据等级的高低开始在王国设置军队。具体而言,拥有两万户者称为大国,大国的军队编制为上、中、下三军,计有五千人;次国则坐拥万户,国内置有上、下二军,共计三千人;有百姓五千户者则为小国,国内共有一军,士兵数为一千五百人。不同等级的国家士兵数有严格的规定。

从上来看,晋武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全国各置宗室力量,一来可以适当牵制士家大族日益膨胀的权势,二来各诸侯国在保卫宗室的同时彼此间也能相互牵制,不至于出现一家独大,难以被中央掌控的局面。但是后来对于诸王国内的百姓户数不断扩大,成都王司马颖甚至坐拥十万户,随着诸侯势力的扩大,中央集权的离心力必然要出现了。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晋武帝开始赋予受封的宗室诸王都督所在各州军事的权力,如果有违背军令之人,诸王有权力将其斩首。此外有的诸侯王还担任刺史一职,得以监督地方官员,如此一来这些受封的宗室诸王逐渐将受封地的政治、军事等大权都握在自己手中。此外像长沙王、东海王等诸王还在朝中任职,权势更大了。

当晋武帝加强诸侯王国武备的同时,为了防备地方上的异姓势力有反叛之机,下令罢除各州郡的军队,全国州郡的武备基本被废除。此举虽然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但是难免矫枉过正,地方属于中央的兵力被消除殆尽,失去了保卫中央的能力。对于西晋周边民族的侵扰,中央只能大限度地依靠诸侯王,但当诸侯王反叛时,中央又该如何呢?

西晋分封的影响

晋武帝推行分封制度的本意是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避免司马氏政权被朝中权势过大者轻易夺去。当然宗室诸王权力的扩大必然起到了牵制士家大族的作用。为了防止宗室王权力过大,晋武帝后来还着手扶植外戚势力,当一方权重时,皇帝必然要扶植出来另一股势力使其相互牵制,此乃帝王之术。

相较于有利影响,晋武帝的分封之举给西晋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对于权势大的诸侯王而言,他们不仅控制着封地的军政财权,封地所在的州郡也要受其制肘。州郡长官要受受封宗室王的监督,为了长久任职,免不了要对诸王进行讨好,这样长久以往,必然要相互勾结,这些州郡也就变成了诸侯王的势力。

再来看王国置军对西晋的影响。刚开始各王国根据境内的户数准许设置相应数额的军队数,但是后来随着封国规模的扩大,王国内的军队数量自然有所增加,诸侯兵力的增多是个潜在的隐患。与此同时,晋武帝虽裁撤了地方的武备,但王国内的军队数却依然被保留,这就使各受封宗室王所受的限制更少了,为他们后来制造动乱提供可乘之机。

武帝在位时期,由于他本人具备杰出的统治国家的能力,虽然在其在位期间的西晋已经奢侈腐败成风,诸侯王的势力也已较大,但总体而言还置于中央的控制下,消极影响尚未到不可控制的地步。但是晋武帝死后局势便急速恶化,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智力低下,连正常人都当不了,更不要说一国之君了,他实在不是当皇帝的料,一旦一国之主掌控不了全局,自然有人想代替他执政,那么祸乱就来了。

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个很有野心的人,由于惠帝智商有限,她便想趁机独揽大权,操纵朝政。当时把控朝政的是惠帝的外公杨骏及其党羽,属于外戚势力,于是贾南风便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将其铲除,外戚杨氏一门的势力几乎被铲除,轰动历史的八王之乱由此展开。卷入八王之乱的各诸侯王凭借分封带来的权力彼此攻伐,西晋元气大伤,离覆灭不远了。

结语:

晋武帝在位期间推行的分封制虽然是为了惩曹魏之戒,希图由宗室子弟来保卫宗室,但是分封制本身就不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它已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所以此举不可能达到晋武帝的期许。此外他所挑选的继承人也有很大的问题,惠帝担不起皇帝的大任,那么握有权势的诸侯王自然想要取而代之了,八王之乱对西晋王朝损害巨大,直接促进了它的覆亡。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

《晋书》

本文多有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诸王,权力,一统,势力,宗室,政权,曹魏,王国,王朝,司马,消息资讯,士家,宗室,曹氏,王朝,晋武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诸王,权力,一统,势力,宗室,政权,曹魏,王国,王朝,司马,消息资讯,士家,宗室,曹氏,王朝,晋武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诸王,权力,一统,势力,宗室,政权,曹魏,王国,王朝,司马,消息资讯,士家,宗室,曹氏,王朝,晋武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