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都有“百家姓”一说,大家初次见面都会问上一句“贵姓”?
根据我国最新人口普查,现在中国姓“李”的最多,接下来就是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在中国“李”姓是第一大姓,但是在贵州,“杨”姓却排名第一。
究其原因,应该和西南地区一个经历了七百多年的世袭罔替二十九代的土司政权“播州杨氏”大有关联。
“杨家将”历经百年,三代不衰
在《杨家将》的戏剧中有一出戏,名叫《破洪州》(也叫《打洪州》),其中讲述了穆桂英在攻打外族所占据洪州的时候,生下了儿子杨文广。
对此,具有一定历史常识的人一听,肯定会马上嗤之以鼻:在宋朝的时候,洪州属于腹地,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杨家将和杨门女将怎么可能在宋朝的腹地洪州和外族打仗呢?
实际上,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北宋时期确实有两个洪州,一个是宋朝的洪州(今南昌),在西北地区还真有一个西夏的洪州,属于西夏河南九州之一,地点就在我们今天的宁夏中宁县。
中宁县内有一条清水河,此河上通今天的固原,当时属于北宋,在北宋的时候叫原州,北宋朝廷在那里还设置过镇戎军,而真实历史中的杨家将后代杨文广恰恰主管过镇戎军的军务。
所以说,《破洪州》这出戏虽说是文人、评书、戏曲的创作者编的,但也还是存在历史原型的。
在戏文中,所谓的杨文广征西,其实也就是对于杨文广当初和西夏作战历史的一个文学化反映。
只不过,从杨业算起,杨家将经历宋朝六位皇帝,长达百年,已经是三代不衰了,对于武将家族来说,实际上也非常不容易了。
如果再加上杨业的弟弟杨重勋,以及重孙子杨畋那一代,杨家将实际上应该都可以延续四代了。
北宋之后,由于小说家的渲染和戏剧的铺陈,当代人总是对杨文广后代的杨家将寄予了过多的厚望,杨家将能熬到杨文广这一代,其实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而且,所谓“杨家将”的称呼,在两宋的时候根本没有,赵宋皇朝的军队也根本不可能容许一支军队的指挥层被称为“*家将”。
事实上,最早“杨家将”的称谓还是来自元朝初期的文学家徐大焯写的《烬余录》中,但在小说演义当中总说杨家将的后代是延续不绝,比如:杨六郎的儿子杨宗闵、孙子杨震、玄孙杨存中、八世孙杨价、九世孙杨文、十世孙杨邦宪……
从宋初杨业的父亲杨信到宋末的杨邦宪,好像杨家将传了十三代那么多。
更加神乎其神的是:明朝时期,在播州反叛朝廷的杨应龙,据说也是杨家将的真孙后代。
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事实上,这些杨家将的源流,有些是小说家编造而成的,有些则是属于学者搞混,从杨业的父亲杨信开始说,很多人都会搞混。
因为,宋初的时候有三个人都叫杨信,除了杨业的父亲麟州刺史杨信之外,还有一个是瀛洲的杨信,此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禁卫军军将,其弟弟杨嗣和杨六郎还是同僚,因此有很多人都误以为此二人是兄弟。
实际上,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此外,山西原平也有一个儒生出身的杨信,其后代杨震、杨宗闵、杨存中等人都挺有名,他们既抗过辽国也抗过金国。
明清时期,一些姓“杨”的人创建自己的家谱、族谱,加上后来的一些现代学者,就把原平杨信和麟州杨信给搞混了,因此才生拉硬拽地把原平杨信的后代归在了杨家将中,使得大家看上去就觉得杨六郎的后人更多了。
播州“杨氏”强认祖宗
事实上,对于“杨家将”事迹渲染起到最关键作用的,还就是明朝时期的播州杨氏,但是让我们现在的人感到非常奇怪的是:明朝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对象,就是明朝军队平播州杨应龙。
所谓“万历三大征”就是明神宗万历年间,先后在明朝的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半岛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首先,李如松率军平定蒙古头目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其次,李如松和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朝鲜半岛的“朝鲜之役”;最后,李化龙平定苗疆吐司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
虽说这三场战役巩固了中华的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但如此三大征,明朝朝廷连续用兵长达八年,前后动用军队上百万,军费支出两千多万,丧师损众,给千百万人民带来了非常深重的灾难。
因此,在三大征之后,明朝的国库基本上也是耗费一空,而其中“播州之役”的对象,播州土司豪酋杨应龙在当时和后世都被人附会成了“杨家将”的后代。
所以说,当这个在当地延续了二十九代七百多年的杨氏家族覆灭之后,总有一些文人墨客爱屋及乌,叹息这位“杨家将”后人的遭遇。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和史家大行翻案文章,力求说明明朝时期的杨应龙是被明朝政府给逼反的,是无辜的。
那么,播州杨氏到底是不是宋朝忠臣杨业的后代呢?
播州治所在今天的遵义,土司杨氏实际上属于苗人,他们之所以被当时和后人讹传为杨家将的后代,不仅仅因为他们姓杨,其实也和明朝初年开始,播州杨氏的故意自我炒作紧密相关。
当时,播州杨氏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故意宣传自己家就是杨家将的后代,至于他们是如何炒作的,我们就得要看《明史》中是如何记载的:洪武二十一年,播州宣慰使司并所属宣抚司官,各遣其子来朝,请入太学,帝敕国子监官善训导之。
所以说,当初这些边地的土豪子弟们到了南京国子监之后,结识了很多大臣,而且朱元璋当时对这些人还很重视。
大家要知道,古人总是喜欢为自己找一个厉害的出处,找一个背景强大的祖先,比如:宋真宗先前曾说自己做了一个梦,还给自己私人定制了一个神仙祖先!
那么,对于这些地方土豪,他们也都想给自己找一个厉害的祖先,提高自己的身份。
因此,播州杨氏就打起了“杨家将”的主意……
他们找到了当时朱元璋身边的大学士宋濂,这个老头也难于免俗,收人钱财与人增光,因此在收受了大笔金银贿赂之后,宋先生大笔一挥,不顾历史史实,煞有介事地为播州杨氏作传《杨氏家传》,细述播州杨氏家族的来历。
宋濂在传中写道:播州杨氏一世祖杨端原本是太原籍人士,杨端的后代杨昭没儿子,恰巧当时杨延昭的儿子杨充广到广西为官,于是就和杨昭通谱,把他自己的儿子杨贵迁过继给了杨昭当儿子。
搭建好这段历史血脉之后,宋濂就断定:自是,守播者皆杨业之子孙也!
经过宋大学士如此一断定,在贵州遵义的杨氏土司就变成了“杨家将”的后代,成为了北宋英雄之后。
可以想见,宋濂既然收了播州杨氏的大笔金银,那么“杨家将”故事的源流底本肯定也是播州杨氏亲自提供给他的!
明朝初年,“杨家将”的名声实际上已经借助小说和戏曲家喻户晓了,而作为川贵地区土豪的播州杨氏,通过当朝宋濂这种大名士给他们家作传、造假,假认祖宗,不过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家族脸上贴金,就是在于提高他们杨氏家族在当地的声誉而已。
那么,为什么要说播州杨氏在“杨家将”故事的传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
大家可以想一想,好不容易攀上“杨家将”这么一个好祖宗,又是忠臣,又是大将,播州杨氏绝对得好好宣传一下,为自己增光了!
于是,播州杨氏就使了大量的金钱,利用文人墨客以及当时流传的戏曲、曲艺等节目,来光耀他们祖上“杨家将”的门楣。
实际上,播州杨氏和杨家将八竿子都打不着,而宋濂所写的《杨氏家传》也没有任何的史实根据,而且杨六郎(杨延昭)也压根就没有一个叫杨充广的儿子,杨文广也没有这个弟弟。
历史大家谭其骧先生曾有一篇文章,名叫《播州杨保考》,此文当中也是考察的非常详细,说明了播州杨氏土司汉化之后,对他们先前家世的依附和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