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这是出自于《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年》中的片段,《资治通鉴》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由司马光所编撰的,但是我们最早熟知司马光的并非《资治通鉴》,而是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由于传播正能量,被人们广为熟知和宣传,那么司马光砸缸所救出来的小孩到底是谁?为什么老师却不知道提这位被救出来的小孩的名字,具体如何,且看下文。
01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共有两大奇书。一乃《史记》,二乃《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内总共记录了上到春秋战国时期,下到宋朝建立前这1362年朝代更迭的事迹以及历史发展的轨迹。
▲《资治通鉴》国内出版版本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资治通鉴》,是由台湾大学的国文教授黄锦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领衔主持的,集中了台湾的多家院校,共27位教授以及学者,饱含艰辛与苦酸,历时三年所合译而成。但是最早走入我们视野的并非《资治通鉴》,而是“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砸缸故事图画
这个故事,出自于《司马光破瓮救友》。据说司马光有一日在与伙伴一起玩耍打闹之时,突然发现有一个玩伴不慎掉入水缸,并且大声求救,因为当时那些小孩只有几岁,从未见过如此紧急的情况,所以很多小孩都因为恐惧害怕,而迅速逃离。
02
司马光却表现出不同于当时年龄段小孩的天性,并未流露出胆怯害怕,而是想办法,他直接搬起一块大石头往缸上砸去,就这样,缸被砸坏,水就顺着那个被砸的洞自动流出,从而玩伴得救。从此事便可看出,司马光从小便具有机智勇敢的特质。
▲司马光人物塑像
虽然当时他年仅七岁,但是当他看到别人向自己求救之时,勇于伸出援助之手,保持冷静与沉着,确实会令人顿生敬佩。如此传奇的人物,让我们不得不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司马光于1019年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司马池于公元1005年中进士,年幼时,他便天质过人,勤奋好学,极爱翻阅史书《左传》。
▲繁华的洛阳古风街道
据说司马光在七岁时,便能够将《左传》背得滚瓜烂熟,牢记于心。不仅如此,在司马光七岁之时,他的父亲任职于留守司通判,其治所在洛阳。宋朝时期的洛阳经济以及文化都极度发达,所以司马光砸缸救友这个故事一出,便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于是这件事情便被广泛的流传。
03
小时候的司马光如此传奇,长大后更是如此。在宋宝元初年,年仅二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进士甲科,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任职期间,心系百姓,也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流传千古。不仅如此,在他去世后,更是被追封为太师、温国公等,而这一切都被收录于《宋史》之中。
▲影视剧中的宋朝大臣上朝形象
由此可见,司马光当真不平凡,而司马光砸缸这件事情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如今司马光砸缸救友的事情已然成为人们心目中正能量的标签,司马光也因为这一次救人而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此事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流传下来的族谱书
不仅如此,由于司马光久经官场,看淡物质,并且为官清廉,勤学刻苦,于公于私,他都匡服正义,心系百姓,在朝堂内外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也得到人们的尊重。对于司马光砸缸的主人公司马光,我们熟记于心,那么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被司马光救出的小孩到底是谁呢?其实在光山县的上官姓氏家谱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在上官家族中,有一位名叫上官尚光的人,在他的生平日记中,曾经记载过自己小时候被司马光砸缸所救这一件事。
结语
上官尚光在自己成年之后,为了感谢司马光的救命之恩,便在自己的家乡建了一座“感恩亭”,事情其实在当时可谓是都家喻户晓,但是,令人十分惋惜的是,这件事情并未被载入正史之中,而只是存在于上官家族的家谱中。但是尽管如此,这件事情终究被我们所熟知,由此可见,正能量的事情尽管怎么掩埋,它总会发光。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年》
《司马光破瓮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