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代的僧侣与战争,及僧侣参战的原因

唐代的僧侣与战争,及僧侣参战的原因

唐朝是大一统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但有唐一代也曾发生过统一战争、边境战争、削藩战争和农民起义。僧侣作为唐代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的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战争中,与战争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僧侣作为出世之人,本应与战争绝缘,然事实并非如此。唐代僧侣何以参与战争?换言之,僧侣参与战争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饶有趣味,值得我们探讨。

―、国家政策因素

唐代僧侣参战最直接的原因是佛教影响力的扩大,而其最突出的表现即为社会上层对于佛教的利用和支持。安史之乱之前唐朝佛教政策的特点是"权宜的护持外加越来越严峻的约束",唐前期帝王对于佛教信徒多采取安抚的政策,对于高僧也是礼遇有加。

太原起义兵时,僧人景辉曾预言高祖将夺得皇位,因此高祖为其造胜业寺。太宗局宗之于玄吳、武则天之于法藏、玄宗么于不空,关系都甚为亲密。当然这种礼遇只是出于对佛教的安抚和利用,这一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在战争中并未体现出对佛教的依赖性。

安史之乱爆发后,社会动荡,国力衰退,导致整个社会在肃宗朝时掀起了一股宗教狂热。肃代时期密宗盛行,德宗、宪宗、懿宗数迎法门寺佛骨。不但帝王奉佛,士大夫甚至宦官都对佛法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更加推动了佛教在社会上层的流行。

当战争发生时,利用佛教来提高取胜的可能性,也就成为了统治者的选择之一。而一些佛教高僧出于弘扬佛法的,宣扬佛教护法思想,利用自身术数或者影响力,发挥佛法"度灾御难"的功能,参与到战争中,辅助巧主护持国土。不空诵《仁王经》退敌救巧凉府"神会度僧筹"香水钱"以充军资皆属此类。

另一方面,除帝王外,作为战争主体之一的藩镇节度使中,也不乏好佛者。史籍中关于藩镇节度使舍宅为巧、刻经檀施的记载比比皆是。而幽州历代节度使多次参与房山石经的刊刻,也反映出佛教在幽州地区的盛行。

藩镇节度使青睐佛教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做功德以求福报之外,佛教还是沟通军队上下层关系,调节中央与藩镇关系的纽带。藩镇节度使通过助修塔寺表达对皇帝的忠心,而中央也会赏赐佛教信物来拉巧藩镇,或以佛教事务来检验藩镇的忠诚度。

史思明在安史之乱前就曾为玄宗建塔祈福,以表忠也。元和年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绍助修开业寺,为宪宗所拒,反映出宪宗对藩镇的强硬态度。代宗大历元载敕置金阁寺,"宣十节度助缘",朝廷在处理与藩镇的关系时,有时会介入宗教因素,但其"最根本的出发点还是现实的政治利益"。

此时安史之乱初平,藩镇割据较之前更加严重,代宗宣十节度助修金阁寺,不仅是为了筹措资金,更多的是通过助修加强与藩镇的联系,并试探其对于中央的态度。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藩镇节度使对于佛教的推崇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虽然就当时中央与地方藩镇的实力对比来看,河北诸镇不可能未受到武宗灭佛的波及,但事实上,与其他区域相比,受到的影响是极小的。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国内战争多为削藩战争,既然藩镇节度使崇佛者甚多,佛教介入战争也是必然的。

除此之外,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多有信佛者,其中吐蕃和南诏是唐朝中后期边境战争的主要对手,在与这些国家的战争中,僧侣一方面成为争夺據掠的对象。另一方面也利用其便利的身份深入敌境,传递信息,从而参与到战争中。

总之,从战争主体来看,无论是中央帝王,地方藩镇还是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佛教都已深入到政权高层,一旦战争爆发,参与到战争中就成了必然。

二、战争的特殊性

战争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矛盾冲突最暴力的解决方式,战争一旦兴起,其暴力性与消耗性会使得整个社会状况随之改变,佛教徒亦不能相安无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的残酷性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战争,一旦爆发就意味着暴力和死亡。李世民与薛仁果浅水原大战"僵尸蔽莽,委甲成山,拥秦咨而不流",安史之乱中,香积寺之战,唐军"斩首六万级,填沟墅死者甚众"。

战争的残酷使得参与者有极大的恐惧和压迫心理,而佛教因果业报、超度亡灵的思想和作用也为当时人所熟知。因此他们把佛法当作祈福与忏悔的良药,在战时斋僧念佛以祈祷平安,在战后设斋立寺以超度亡灵。越王李贞起兵反武则天时,就曾使道土僧侣诵经以求成事。

而太宗在继位之后,下诏在建国过程中的重要战场建立寺院,以超度亡灵,忏悔战争罪责。战争的另一特点是消耗性,战事一起,对于参战双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而其中最为紧迫的问题当为兵源供给。

在兵源紧缺时,征僧入伍也就成为了不得己的选择,这在唐代之前已有先例。高祖李渊在隋代佛教盛行,大量人口为逃避赋役和战乱出家为僧,隐入寺院。这与乱世之中紧缺的兵源形成了强烈的矛盾。而当时僧侣为在乱世之中求得生存,多有习武之风,其中不乏体格强健者,正好成为征兵的不错人选。

但送与释教慈悲,反对暴力的教义是明显冲突的。对于并无虔诚事佛之必的高祖来说,僧侣的特殊身份并非他考虑的主要因素,他看中的更多的是僧侣的强健体魄可以成为良好的军事力量,因此征僧侣为府兵。这次征僧入伍在战争中发挥了多大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经过此事,高祖认识到了僧侣参战的作用。

三、僧侣个人素质

僧侣除了久闻佛法,心怀慈悲,能够为人诵经祈福外,还有一些素质是战争需要的。第一,唐代僧侣的文化水平要高于一般的土兵。唐代国家政策三教并行,儒释道三教辩论是常有之事,高僧不仅精通佛法,还旁学儒道,博闻强识。像禅宗六祖慧能这种目不识下的高僧还是少数,因此为人所化笑。

高僧之外,普通僧侣念经诵佛,当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且唐中后期一度要求试经度僧,可见僧侣文化水平并不低。而与之相比,军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唐代武举侧重于对武艺的考核,对于谋略则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军官尚且如此,更遣论普通士兵。

对于战乱时的军官来说,僧侣比较容易接触到,且比一般土兵文化水平更高,因而僧侣更容易影响到战争决策。第二,除文化水平略高外,唐代僧侣还具有一些包括武艺、医术、以及机械制作等特殊技能,而送些技能正好是处于战争中的军队所必要的。

李唐王朝本身具有少数民族血统,高祖、太宗都是马上得天下,唐代尚武风气盛行。而隋末社会动荡,寺院僧侣不得不武装起来守护佛寺,因此唐代寺院也存在着尚武之风,僧侣之中不乏武艺高强者。在这种环境下,唐代僧人精通武艺者也不在少数。

另外,僧人中存在着通晓医术的僧医。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多结合天文和医学,佛道皆是如此。早期来华的高僧大多精通医术,僧医在行医过程中通常医咒兼用,但病情治愈的情况也不计其数。僧医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间求医困难的状况,也为中国的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僧医的可贵之处在于对于病人一视同仁,且无昂贵的出诊费和医药费,对于官方医疗机构顾及不到的平民百姓来说,僧医依然是很好的选择。军队出征,伤亡人数巨大,唐代虽有专业的军医机构来照顾病患,但难免应接不暇。

唐令规定"诸镇戍、防人以上有疾患者,尽量遣医师救疗。若医师不足,军人百姓内有解医术者,随便遣疗。"可见当时军队医者的来源包括官方和民间两种渠道,作为民间通晓医术的僧医自然在应召之列。僧侣来自民间,受出身影响,自然会传承一些民间技艺。而其在传教过程中,又往往夹杂着咒术、医术甚至术数。

虽然是对当时僧徒伪滥现象进行的批判,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僧侣技艺之多,以及在民间的活跃性。战争双方不仅需要人力,有些技术也是必须的,特别是攻防工具的制作。在战场需要时,身怀绝技的僧侣就会被卷入战争。

第三,僧侣中潜藏有政治野也家,为拥有俗世荣华,利用佛教号召力,或首发或策划夺权斗争,从而参与到战争之中。唐代狂会佛教盛行,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平民百姓,信佛者甚众,巧号召力可想而知。

第四,这种对于宗教的狂热,一旦遇到社会矛盾比较激烈时,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很容易发生民变。而寺院森严的射织制度以及人口密集的特点,对于发动军事行动是非常有利的。

结语

僧人参与战争的原因比较复杂,个体僧人介入战争的原因更是难以穷极。但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唐代僧人和军人之间身份转化的界限似乎不是很明显。为逃避惩罚和兵役,有些军人会转而事佛为僧,而僧侣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成为军人,甚至存在由僧入军之后再重新为僧的情况。

和平时期,国家对僧侣人数尚不能完全控制,滥度颇多。战事一起,政府僧籍管理松懈,僧人的流动性也开始增强。僧人与军人之间的身份转化并不奇怪,只是这种转化又成为了僧侣参与战争的原因之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佛法,社会,佛教,帝王,爆发,唐朝,中央,战争,节度使,安史之乱,消息资讯,佛教,僧侣,战争,高祖,藩镇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佛法,社会,佛教,帝王,爆发,唐朝,中央,战争,节度使,安史之乱,消息资讯,佛教,僧侣,战争,高祖,藩镇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佛法,社会,佛教,帝王,爆发,唐朝,中央,战争,节度使,安史之乱,消息资讯,佛教,僧侣,战争,高祖,藩镇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