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历史的隐秘:隋朝为什么对高句丽死缠烂打?
首先,大家要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高句丽并不是现在的朝鲜,更不是韩国。
隋唐时期,高句丽并不是一个小国,而是一个占据我国辽东地区两百余年的中等强国。
它的人民主要以农耕为主,而且地形复杂,有许许多多易守难攻的天险和城池,至于它的常备军也不低于三十万。
巅峰时期,高句丽的军力甚至达到了六十万人,小国再怎么折腾,也绝对不会拥有如此强大的军力。
而且当时的高句丽甚至还征服了契丹、勿吉等少数民族,吞并了他们的全部部落,这些也极大加强了高句丽军队的战斗力,还使得他们的草原骑兵逐鹿中原。
隋炀帝虽然一生骂名无数,三征高句丽也是无功而返,确实劳民伤财。
但是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想要彻底征服高句丽时,也是举大唐之国力而攻之,耗费的人力也绝对不止百万。
当时的高句丽不同于烜赫一时的突厥,突厥再强也只是一个部落的松散联盟,没有自己的凝聚力,更不可能形成民族合力,虽然武力值爆表,但终究也只是外强中干。
甚至就算大唐不出兵攻打,只要是一场天灾(干旱或者天洪),就能对突厥造成最致命的打击。
而高句丽却是一个几乎独立的汉文化圈,它拥有类似于汉族王朝的集权制国家。
因此,高句丽如果止步于此还好,但如果一旦发展强大起来,它的威胁远超那些纯粹的游牧民族。
图为高句丽宫城遗址
而且南北朝时期就有辽东地区入主中原的案例:鲜卑战神慕容恪建立的燕国。
隋炀帝:勿遗子孙忧也。
唐太宗:若今日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唐太宗与隋炀帝眼光都很长远,所以他们能看到高句丽的威胁。
他们本来是想为子孙后代创下一个盛世,奠定万世基业,所以只能辛苦自己出征高句丽。
当然,隋炀帝不顾人民死活,耗空国力的行为不值得我们赞扬。
图为隋炀帝开龙舟时期的场景,劳民又伤财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隋炀帝的眼神绝对不错,视力很好,绝对不需要戴眼镜。
后来北宋皇帝缺乏这种政治眼光,坐视西夏势大,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祸乱西北边境长达八十余年。那么问题来了,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和高句丽死磕到底?
1.隋文帝开皇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文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给隋炀帝留下的家底实在是太殷实了。
隋朝时期行政命令的执行效率冠绝古今,甚至就连秦始皇也不遑多让。
隋炀帝想要兴修水利,好嘛,大运河马上就开凿出来了。
隋炀帝想要迁都,好嘛,东都洛阳万丈高楼平地起。
哪怕是在山西修路筑长城,照样没人敢说什么。
这是隋炀帝能够三征高句丽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必要属性。
你让大宋动员个百万大军,大家坐着看你要等到猴年马月。
但坏就坏在底子实在太好,所以隋炀帝败家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
如果隋炀帝生在宋朝,等大军调过来,他想远征的一腔热血估计也就凉了,可隋朝不一样,他一下令,各地就开始了动员,连返回的时间都没有。
再看看唐朝是怎么远征高句丽的:唐太宗时期,在四川打造战船器具,用江浙精炼武器防具,山东地区开掘军事道路,甚至河南和陕西也没闲着,一直在进行募兵。
做好准备了之后,唐朝才开始了军事行动。
647年,名将李績(徐茂公的原型)率兵与高句丽鏖战十个月,最后无功而返。
648年,薛万彻不服气,又去打了四个月,最后灰头土脸的回了老家。
之后的大唐不断厉兵秣马,举国动员三十万精兵,想要一举灭亡高句丽。
就在这万事俱备的时候,最重要的“东风”李世民驾崩了。
唐高宗李治虽然一生软弱,没什么本事,但武则天可没有善罢甘休。
唐高宗时期,大唐与高句丽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之前都是几个月几个月的打,现在成了以年为单位,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打。
即便这样,大唐还是没有解决这块烫手山芋。
就在大家都以为高句丽不能征服的时候,高句丽不攻自破了,一场宫廷政变的发生,彻底瓦解了这个帝国的防御。
随后大唐铁骑长驱直入,才终于结束了这场长达数十年的纷争。
高句丽真的很难打,所以隋炀帝哪怕动员百万大军最终也只能是无功而返,李世民、李治时期固然也动员大量兵员,但他们高在懂得节制。
李世民不断温水煮青蛙,李治也是逐渐蚕食,最后才依靠国力碾压了这块硬骨头。
隋炀帝败就败在心气太急了,三次百万大动员,劳民又伤财,这样如果还搞不垮国家,那就真的天理难容了。
2.隋炀帝个人过于理想化。
隋炀帝之所以能够完成“遗臭万年”的壮举,就是因为所有人都不喜欢他,隋朝人是这样的,唐朝人更是如此。
其实说到底,隋唐时期的统治阶层都是一伙人,那就是山东豪族和陇西贵族。
但是这些人都很厌恶隋炀帝,因为隋炀帝动了他们的蛋糕。
其一便是迁都洛阳,关中是关陇贵族的大本营,和他们闹翻了,隋炀帝肯定讨不到好处,所以隋炀帝一不做二不休选择了东都洛阳。
其二便是隋炀帝热衷于启用出身贫寒的士人,特别是那些南朝投降过来的。
他想要建立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朝堂体系,实现皇权独尊。
最后,隋炀帝还需要有自己的军队。
当时的军队基本上都掌握在关陇贵族手里,隋炀帝大权旁落,怎么能够甘心?
如果隋朝的皇帝能够实现大权独揽,隋文帝杨坚也不至于会做一辈子的“妻管严”了。
他的老婆独孤伽罗所在的独孤家可是关陇地区的大哥,要是真闹翻了,天下还不知道该姓谁了。
到了隋炀帝时期,这位“热血小青年”可不愿意束手束脚,为了再次打乱势力排行榜,实现大权独揽,就必须转嫁危机。
正好这个时候高句丽冒出来了,正好撞到了隋炀帝的枪口上。
他不仅想在讨伐高句丽的军事作战中收回军权,还想提升自己的个人威望,从而真正打破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可问题是,杨广想的很好,现实却给了他一盆冷水,“三征高句丽”全部无功而返,劳民又伤财。
就好像杨广搬起了一块石头,想要做武器,结果却砸了自己的脚。
甚至不只是砸了脚,还把自己给砸死了。
而且杨广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当时的关中是关陇贵族的囊中之物,而太行山以东则是山东豪族的地盘,天下的赋税又是先经过宰相的手才能进入国库。
而杨广需要新的财源,这个新财源的出现需要推迟一百五十年之后的安史之乱——江淮财源。
在当时,杨广无论怎么做都只是逆天而行,折腾不过天下的大势,最终只会崩盘。
综上所述:
1.高句丽绝对不是弹丸小国,而是可以威胁隋唐帝国的中等强国。
高句丽造成的威胁直到唐高宗时期才完全结束。
而且也不是因为大唐的军队多厉害,而是由于高句丽内部的纷乱夺权。
2.杨广的政治眼光很高,想要通过远征高句丽树立个人威望,进一步整合政治力量,加强皇权。
但他的行为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所以就算他有天大的本事,终究还是徒劳的。
最后,唐王朝取代隋王朝,其实统治阶层基本没什么大变化,变的只是皇族而已。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三国志》《晋书》《明史》《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