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的统治,从蒙古人手上夺过来的。自打朱元璋建国北边的邻居就没消停过,虽然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俩足够生猛打得蒙古人一时半会儿缓不过气,终究没能彻底消灭。这游牧民族睡一觉醒来,精神倍增,吃饱喝足继续他们的老本行。就像一只蚊子总是跑到耳边哼哼两句,让南边的大明是烦得要命。
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马哈木同志有个好儿子脱欢,他的梦想不仅仅是太师,他的理想是恢复大元的统治,还没等他做完梦就死掉了,不过他的儿子也先继承了这一切并成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对手。
这时的明朝处在上升期,少年天子朱祁镇的领导班子很强势:三杨内阁。
三杨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人团结一起组成了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名相,他们历经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治国安邦经验丰富。1442年,张太皇太后去世,年事已高的三杨也逐渐淡出政治舞台,这时明英宗已15岁。假如按照正常的发展,英宗至少是个守成君主。
要说三杨有漏,就是漏掉了明英宗的内心世界里有一个目标,同时也漏掉了一个太监的存在。
仁宣时期,明朝对蒙古的策略发生转变,主要是镇守边塞,互市往来。但是英宗自小心里就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效仿他那威猛神武的太爷爷朱棣,打得蒙古人满地找牙。正是有这雄心大志,再加上掌权的太监王振也有建功立业的念头,年轻的皇帝忍不住激动的心情了。
在“土木堡之变“前夕,明英宗是练过手的。麓川是傣族建立的位于云南和缅甸的强大的地方政权,虽然征讨的过程很曲折,但确实属于不得不做的大事,这和国体有关,你能容忍别人分裂你的国家吗?在平息了麓川以后,明英宗就开始了御驾亲征蒙古,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这年是1449年,朱祁镇22岁。热血沸腾的他期待奋勇杀敌,绝不给祖先丢脸。
历史是发生过的事情,历史也没有假设。但是如果英宗御驾亲征成功击败对手呢?如果从此以后,蒙古不再危害边关了呢?我只想说,当我们谴责朱祁镇时,是否应该想想他也是个热血青年,他也想为国家效力,他完全可以躲在幕后指挥,胜利了是他的功绩;失败了,有别人殒命。作为一国之君他实在没必要拿命去玩。
这是一个勇敢的人,他不想庸碌无为,他想为国家扫清障碍。出兵前没人阻拦,失败后就不要再指责他了。
饱经风霜的明英宗朱祁镇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由皇帝到蒙古人的俘虏,由蒙古人的俘虏到他弟弟的俘虏,再重新做回皇帝。做了天顺帝的朱祁镇30岁了,在他不久于人世的8年岁月里除了杀错一人外,还做了三件好事。
他恢复了宣宗废后胡氏的名号,以礼下葬。他释放了被他太祖爷爷朱棣篡位的建文帝朱允文的儿子建庶人,就是朱文圭。最后一件对后世影响极大,解救了众多可怜的后宫嫔妃,宣布废除殉葬制度。
所以我说他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