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乍起,一座名为“煤山”的小山丘却草木荒芜,一棵歪脖树屹立在山丘上,它的奇形怪状格外引人注目,风声萧萧,尽显凄凉。
堂堂明朝皇帝朱由检竟然自缢在这棵歪脖子树上,被发现时,他披头散发,衣物上还打着补丁,只剩右脚的一只红鞋,另一只早已不知所踪,这样的景象为这片土地更添悲凉。
一代皇帝的遗骸就这样在风中暴露着,迟迟没有人处理,最后竟然被一个小商贩“盯”上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位皇帝落得如此落魄的结局,逼得他走上了自我了断的绝路,而这位小商贩对崇祯皇帝的遗骸又有何用意,崇祯皇帝的遗骸最终何去何从?
崇祯无力救国,李自成攻入北京
当年,崇祯继位时,大明王朝虽看起来依旧是风光无限,但实际却是腐败不堪,早已不复当日荣光。
这时,谁都没有想到,平时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朱由检竟然登上了皇位。
那么,崇祯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
提起这,就不得不说起他那早逝的父亲和哥哥了。
崇祯皇帝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上位后,不到一年就崩逝了。
此时,作为长子的朱由校就自然而然地登上了皇位。
但是明熹宗朱由校也是个“短命郎”,再加上他没有子嗣,最后明朝皇帝的位置就这样落到了朱由检的手上。
其实,朱由检自己也没想过会当上皇帝,不过既然给了自己治理地方的机会,就势必要做出一点成绩来。
崇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里,从未有一丝的懈怠,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勤政的皇帝。
但完全没有被栽培过的他,治国路上怎么会一帆风顺呢,更何况崇祯拿到的“剧本”可谓是“地狱级别”的难度。
怎么个“地狱级”难度呢?
在崇祯继位时,明朝早已是千疮百孔,地方治理存在的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当时的情况可谓是“危机四伏”、内忧外患,种种问题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形势十分严峻。
外有后金对大明王朝虎视眈眈,大顺农民起义爆发,百姓民不聊生,内有宦官集团把持皇室,把崇祯耍得团团转。
崇祯皇帝本来就是被赶鸭子上架,没有系统性学习过治理地方,完全没有经验,而且他也根本不是治理地方的料。
在他的治理下,明朝虽然苟延残喘地继续“活”了十七年,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努力和天赋是人们一直以来讨论的命题,想要成功,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些事情不仅需要努力,也需要天赋。
崇祯皇帝志大才疏,他做到了一个皇帝难能可贵的勤政,但是没有天赋的他,并没有改变事情的走向,甚至有些时候做出了错误的举措,推动了失败的进程。
《明史》中曾这样评价崇祯皇帝:“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
崇祯皇帝性格多疑,这也导致他在用人方面上存在很大缺陷。
他刚愎自用,曾杀掉了许多一心一意办实事的大臣,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大臣们办事的积极性。
再加上崇祯皇帝轻信文官,最后东林党文官集团都到了只手遮天的程度。
朝廷内部可谓是“一团糟”,外部又有后金和农民军暴动不断。
对于危在旦夕的大明王朝,崇祯皇帝实在是无能为力。
他如果做一个守成之君,或许治国理政不会差,但他面对动荡不安的明朝,终究没办法力挽狂澜。
最终,他只能看着李自成攻入北京。
崇祯以身殉国,留下遗诏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迫在眉睫,崇祯见败局已定,并没有选择南迁逃跑,而是留在了这里,选择了一种更有气节的“逃脱”。
那天,他和太监王承恩一同来到煤山这座小山丘上。
当崇祯一眼望去,整个地方满目疮痍,瘟疫横行、旱灾持续、农民起义爆发,地方遍地哀嚎、毫无生气。
看到这一幕,他内心的防线彻底破了。
回想起自己曾经做的一切,实在是痛心不已。
他沉思了一遍又一遍,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马上返回城内,与家族儿女,后宫嫔妃做最后的告别。
先是命令周皇后和后宫嫔妃离去,后又拔剑亲手了结了两个女儿,只有长平公主用手遮挡幸存了下来。
崇祯在动手前含泪说:“你们为什么要出生在帝王之家啊!”
这不仅是对女儿的不舍,也是对他自己出生在帝王之家的感叹。
这句话到底有多束手无措,估计只有崇祯自己能明白。
为了保护他的妻妾和女儿不受入侵者的折磨和羞辱,崇祯索性选择结束她们的生命。
在现代看来,这无疑是丧失人性的举措,但在崇祯当时那个时代那种情况下,更多的是迫不得已。
这一点,参考宋徽宗的女儿们的结局就可以略见一二。
对于崇祯来说,贞洁和尊严是比生命更新的的存在,而且作为一个男人,他也不忍心自己的家族女眷受到那样悲惨的遭遇。
处理完这些后宫女眷后,他带着太监王承恩再次返回了煤山。
王承恩陪伴着崇祯皇帝至今,看到他的所作所为,心里也已经猜到崇祯的想法了。
崇祯站在半山上看着大明王朝,默不作声。
王承恩先开了口:“圣上,你非是想……”
崇祯听到后,内心早已毫无波澜,只是缓缓地点了点头,说道:“你跟随我多年,现如今大明王朝大势已去,作为一国之主,我不能放弃这片国土,只能这样做了,你赶紧走吧,趁现在北京城还没被攻陷。”
王承恩看着崇祯长大,他们之间虽然没有血缘联系,却胜似亲人。
王承恩果断拒绝了,对他来说,大明王朝和崇祯皇帝是他一直以来的依靠和牵挂,他没办法独自脱身而走。
最后崇祯皇帝临伤前咬破了自己的手指,在血书在衣襟上写下了为世人所熟知的遗诏。
在一字一句中我们都可以窥见崇祯皇帝的心路历程,首先他在遗诏中自我反省,其次,他在罪己诏中还写道“皆诸臣误朕”,意识到大臣们独善其身,根本不是真心地为这个地方着想。
不得不说,臣子的忠诚和能力都是影响一个地方的发展,但是崇祯皇帝如果完全把错误推到这些人身上,也是不敢苟同。
崇祯皇帝的遗诏究竟是“甩锅”还是“自省”,至今依然饱受争议,但不得不说他以身殉国、自缢救民的心也是真真切切的。
最后,崇祯皇帝在歪脖树上自缢,王承恩忠诚于崇祯,索性跟随崇祯一块去,便也在另一棵小树在家伤了。
于是,就有了那样悲惨的景象。
自此,大明灭亡已成定数,崇祯自缢的结果和留下的遗诏也都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
崇祯皇帝虽然政治头脑一般,但是气节可嘉。
而后世对于他自缢的做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小商贩于心不忍,“盯上”遗骸
那天,李自成攻入北京,搜遍全城,却迟迟找不到崇祯皇帝,只看到宫中皇后和嫔妃的遗体。
这时,他以为崇祯已经向南逃走了。
但是,一个农民军匆匆忙忙报来消息称:崇祯已伤。
崇祯已伤?
崇祯已伤!
李自成万万不敢相信,直到他亲自上了煤山,看到了那一幕。
不久后,又有人在不远处发现了一件素衣,上面写着崇祯皇帝的遗诏。
李自成拿起一看——“任贼分裂朕尸,勿伤伤百姓一人。”
这豪言壮语一下就打动了他,每一个字里都是崇祯皇帝的铮铮铁骨和救民之心,李自成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自古以来,“君王伤社稷”都是很难得的事,做出这样的决定想必崇祯皇帝也在内心挣扎了很久。
而李自成也不是没有良心的人,马上下令将崇祯皇帝、太监王承恩和宫中的皇后嫔妃安葬。
本以为崇祯自缢殉国这一事就此告一段落,后面竟又发生了这样的事。
当时,李自成本想下令下葬崇祯,却因为没有经费,只能暂时放弃这个想法。
再加上,崇祯先前也没有为自己营造陵墓,负责下葬的几人也迟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随便盖了个简陋的棺材。
而此时,一位小商贩看到了这一幕,着实感到心寒。
曾经高高在上的大明皇帝竟然落到如此下场,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实在是凄凉。
此时,这个小商贩不禁声声泣下,随后他就“盯”上了这具遗骸。
这个小商贩叫做赵一桂,只是一个普通的卖丝绸的商贩。
俗话说“无商不奸”,一提到“商人”这个词,每个人脑子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必然是精明。
而这赵一桂却与我们以往认知里面的商人不同,他为人老实,在商场上也不耍小聪明,日复一日、勤勤恳恳地经营着自己的小摊小贩。
在看到皇帝的遗骸后,他的第一反应不是避而远之。
相反,他却心生同情,“盯”上了崇祯皇帝的遗骸,后来他实在是于心不忍,决定要安葬好崇祯皇帝,也算是给他最后的交代。
但这时若是要重新建造一个墓地,不仅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还需要大量的经费。
赵一桂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商贩,根本拿不出来这么多钱。
于是就有人提出,不如将崇祯和周皇后一同葬在田贵妃的陵墓里。
在当时的情形下,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这个陵墓是崇祯之前为他的宠妃田贵妃修建的,但没想到是,最后却成了自己的陵墓。
就这样,赵一桂开始行动。
他为了筹集掘墓的经费,不仅是拿出自己做生意赚来的钱,还去了民间募捐。
皇天不负有心人,赵一桂终于用这些经费将田贵妃的墓掘开,然后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葬在里面。
奉顺天府檄,昌平州吏等人和职躬督夫役开掘了田贵妃的墓地,将田贵妃移到了右边,之后又将周皇后葬在左边,崇祯皇帝则是葬在中间。
于是,这三人就这样合葬在一起,后来这块墓地被改名为“思陵”,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明十三陵的思陵。
最后,做完这些后,筹集的经费所剩无几,只能够买一些简单的祭品摆放在墓碑的前面,聊表敬意。
堂堂崇祯皇帝的葬礼竟然会如此寒酸,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崇祯自缢,不仅是为了捍卫尊严和救民,更是显示了他民族气节的大义。
很多人认为当时的明朝气数已定,已经到了无力回天的残局了,或许崇祯也知道这点,但是仍然不想就此放弃。
崇祯虽然没能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皇朝,但他为地方和人民始终殚精竭虑、勤勤恳恳也值得我们敬佩,他自缢以保全百姓的赞歌也因此流传千古。
他的民族大义和凛然气节更是让一个小商贩都为之打动,不辞辛劳为他募捐下葬的经费,处理他的后事。
历史悠悠,在这条历史长河里,我们不仅要吸取经验教训,更要感受历史的温度,感受每个人物的精神高度!
参考资料:
《景山怀古思崇祯》李棉棉
《“英明”的昏君——崇祯帝》秦晖
《清代对崇祯南迁之议的历史书写》侯振龙
《到底是诸臣误了崇祯帝,还是崇祯帝误了诸臣?》张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