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一定有一个女人。
在我们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号,可谓是鼎鼎大名,家喻户晓。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开启了著名的贞观盛世,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盛世之一。
李世民一生英勇善战,作为皇帝又是难得的英明神武,广受后人赞誉。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李世民之所以能取得那些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缘自于他的皇后。
长孙皇后。
说起这位长孙皇后来,放眼整个我们古代史上,都是难得的贤明皇后。
长孙皇后,本姓拔拔,字观音婢,鲜卑族人。长孙皇后出身名门世家,其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深受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器重,常年镇守北方,防范突厥。母亲则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另外,长孙氏还是北魏宗室之长,从北魏一直到唐朝,数百年的时间里,这个家族都是世家当中最顶尖的那一拨。
不过,长孙氏的童年,却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在她八岁的时候,父亲长孙晟离世。当时接任长孙家的,是她同父异母的长兄长孙安业。长孙安业为了把持家业,就将长孙氏和她的哥哥长孙无忌兄妹二人,驱逐出长孙家。兄妹二人被驱逐出长孙家以后,被舅舅高士廉(后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收养。高士廉对于妹妹还有长孙兄妹都十分优待,所以长孙氏也算是拥有了一个不错的童年。
不过,五年之后,也就是长孙氏十三岁这一年,她的人生迎来了一个最新的的转折点。
这一年,十三岁的长孙氏,和十六岁的李世民成婚。对于现代人来说,十三岁的小姑娘,和结婚这件事似乎还太过遥远。不过,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这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说起长孙氏和李世民这桩婚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因为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曾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当时北周俘虏了突厥的皇后,窦氏曾力劝舅舅,要善待这位突厥皇后。当时长孙家的当家人,是长孙皇后的大伯长孙炽。长孙炽知道这件事以后,觉得窦氏实在是厉害,将来肯定能养出很好的儿女。再加上当时长孙家和李家的联系很好,所以长孙炽就和李渊定下了一桩婚约。后来,作为舅舅的高士廉,同样和李家联系很好,也就遵守了这桩婚约,将长孙氏嫁给了李家的二儿子李世民。
就这样,长孙氏嫁入了李家。
长孙氏和李世民成亲后,两个人的感情倒是不错。但遗憾的是,好景不长,随着隋炀帝的登基,隋朝已经逐渐走向了末路,天下开始逐渐乱了起来。
再接下来,就是隋炀帝下江南,江都政变杨广被害,李渊自太原起兵,很快扫平关中,然后称帝的事情了。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登基,建立了唐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长孙氏则被封为秦王妃。
这一年,长孙氏十八岁。
当时的长孙氏,虽然只有十八岁,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才刚刚上高中而已。但是,这个时候的长孙氏,却已经展现出了一个顶级贤内助的品质。因为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经常是征战在外。秦王府的内务,基本上全是由长孙氏一手打理。非但这样,因为早年唐朝开国五年之前,李渊的原配夫人窦氏,就已经因病离去。所以,等到李渊在太原起兵后,长孙氏不光是负责打理秦王府,还以李家儿媳的身份,帮助李渊管理后宫。
这一点,后来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发挥了极其新的的作用。
李世民征战在外,带领军队逐渐扫平了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和王世充等地方势力。毫不客气的说,唐朝能够顺利建国,其实大半个月唐朝,都是李世民打下来。
不过,打下来半个唐朝的李世民,在中原渐渐平定之后,地位却渐渐变得尴尬了起来。
因为李世民不是长子,在他之前,还有个大哥李建成。所以,哪怕半个唐朝,都是李世民率领军队打下来的,李世民本人仍是无法成为太子。
如此一来,李世民作为唐朝建立的最大功臣,和当时身居太子位的李建成,矛盾就越发凸显出来了。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李建成和李世民这对兄弟,在唐朝建立之前,乃至于唐朝开国之初,联系其实一直都很好。但是,等到李世民扫平了半个中原之后,麾下的天策府拥有大量的能臣强将,两个人的联系,终于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这种裂痕,除了双方都想坐上皇位的心思之外,更多的其实是麾下那些人的推动。毕竟,李世民和李建成谁当了皇帝,将直接决定他们的未来。
于是,从武德四年开始,以李建德为首的太子府,和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开始严重对立了起来。
在这其中,长孙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因为李渊的原配窦皇后早逝,所以早在李渊起兵之前,长孙氏就开始帮助李渊打理后宫。等到开国之后,长孙氏仍是和李渊的后宫经常来往。当时因为李世民常年征战在外,很少回长安。而李建成则是久居长安,可以和李渊的后宫有更多的接触,因此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通过李渊的后宫,向李渊说一些李世民的新话。
在这个过程当中,长孙氏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因为长孙氏和后宫的良好联系,才使得李世民在这个赛场上,没有彻底输给李建成。
武德七年,随着杨文干事情的发生,太子府和秦王府斗的两败俱伤。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所有的暗斗开始转明。身为皇帝的李渊,开始对两个儿子都有所猜忌。而当时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已然是身不由己。很快,太子府的属下,想出了暗杀李世民的计划。后来虽然失败,但双方已经没了缓和的余地。
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门事变爆发。
面对兄长的暗杀,李世民终于不再忍耐,决定奋起一搏,抢先下手。最终,李世民在玄武门射杀了李建成,并且成功控制了长安,迫使李渊禅位给他。
而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使得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事变的,正是长孙氏和其哥哥长孙无忌。而且玄武门事变发生当然,长孙氏也一直站在李世民身边,无怨无悔。
自此,长孙氏由秦王妃,变成了长孙皇后。
虽然摇身一变成了皇后,长孙氏却依然不改自己贤妻良母的性子,替李世民将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甚至就连政事上,长孙氏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李世民登基之后,本想让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担任宰相一职。但是知道这件事后,长孙皇后却坚决要求哥哥辞去这个职务,就是因为害怕外戚权力过大。再比如,贞观年间以谏言出名的魏征,曾经让李世民动了杀心。但长孙氏知道这件事以后,却身着正装,向李世民祝贺,告诉李世民正是因为他的开明,才让魏征敢于谏言,让李世民转怒为喜。
长孙皇后,以自己作为女性的独特身份,在很多时候劝谏李世民,成为了贞观盛世背后的女人。
如果没有长孙皇后,李世民或许也会进入外戚专权的怪圈,或许会直接盛怒之下杀了魏征,或许根本不会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最终成了李建成的踏脚石。
但是,这样贤明的长孙皇后,却是很可惜的没有长寿。
贞观十年,当时仅仅36岁的长孙皇后,病逝于长安太极宫。
长孙皇后的伤,堪称是整个贞观年间,最大的一个转折。
因为长孙皇后离去,李世民自此就少了一个贤内助,在愤怒的时候,也没人敢再劝谏他。所以,自贞观十年之后,李世民再不是那个完美的帝王,虽然依然延续着贞观盛世,但却难免出现了一些瑕疵。
这其中,最大的一个遗憾,就是太子李承乾的谋反。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氏所生的嫡长子,自幼深得李世民宠爱。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李承乾作为嫡长子,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而李世民对于自己所立的这个太子,也是十分的满意,对李承乾极力培养。
但是,当长孙氏离去之后,父子二人开始出现裂痕。李世民本身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但却并不善于和儿子沟通。所以最终,当李世民展现出一点对次子李泰的喜爱时,作为太子的李承乾,误以为李世民已经打算罢黜自己,不得不发动政变。这场政变,虽然最终失败,但却成了李世民一生的又一个疼痛。
如果长孙氏能一直活着,李世民和李承乾这对父子,肯定不会走到这一步。而且,如果长孙氏一直都在,那么贞观十一年,李世民是否会将后来成为一代女帝的武则天纳入后宫,就是一个未知数了。就算武则天可以入宫,有长孙氏的压制,估计也不会发生后来的事情。
武则天在贞观十一年入宫,这一年,恰好是长孙皇后离去一年之后。
纵观长孙皇后一生,可谓是做到了一个皇后的极致。放眼整个唐朝,除了要逊色于后来做了皇帝的武则天一筹,再无任何一位女子能与长孙皇后媲美。长孙皇后离去后,李世民余生一直在追忆着这位自己最爱的女人。等到李世民离去后,也尊重长孙皇后的遗愿,不起坟茔,依山为陵,后来这更是成为了唐朝的祖制。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离去,葬入昭陵,和长孙皇后同穴而眠。
最终,这对联手缔造了贞观盛世,携手相伴二十三年的帝王夫妇,终是生同寝伤同穴,不负伉俪情深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