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兴旺发展的一个关键时刻。大量天竺高僧跑到东方来传教,其中就有著名的达摩祖师。
达摩曾经与梁武帝相见。
梁武帝自认为在南梁修建了若干寺庙,又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大家到寺庙出家,甚至首创了信佛吃斋的习惯。因此他觉得自己功德过人,就问达摩:大师觉得我的功德如何?
达摩啥表情也没有,只是淡淡地说:啥玩意儿也不是!
梁武帝的老脸立刻变成了铁青色,两个人开始了一系列高深的辩论。其结果是,梁武帝觉得达摩故作高深,而达摩则觉得梁武帝:啥玩意儿也不是!
不管怎么说,南朝的佛教事业,在梁武帝的推广之下,总算是兴旺发达了起来。反倒是当时的北魏,出现了两种特别极端的现象。
一、太武帝灭佛,孝文帝拜佛。
第一,太武帝拓跋焘为何要灭佛?
北魏最牛的皇帝,肯定是太武帝拓跋焘了。这位老兄继承了爷爷和父亲留给他的江山后,先把柔然摁在地上揍了一遍又一遍。随后又灭了大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拓跋焘早年,对佛教也是有点儿感兴趣的,常常找一些得道高僧到身边谈心,颇有益处。可等到他征战天下的时候,却发现佛教对他的宏图大业来说,居然成了一种障碍。
首先,佛教在北方太有吸引力,以至于大量青壮年,投身进入沙门。这事儿直接导致北魏劳动力严重缺失,没有劳动力就没有税收,没有税收拿什么打仗?其次,佛教与中原文化深入交融以后,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神秘的言论。在皇权天授的年代,你又搞出一个神秘言论来,那不是砸场子吗?严重伤害了皇帝的权威。再者,拓跋焘对清河崔氏出身的崔浩深信不疑,将其当成第一智囊。而崔浩十分崇拜道教,所以一个劲儿地在拓跋焘耳边诋毁佛教,最终导致拓跋焘开始疏远佛教。
这么一来,拓跋焘终于动手了,首先他下令让50岁以下的和尚全部还俗。随后拓跋焘认为佛教和盖吴起义勾结,所以直接下诏灭佛。不允许任何人信仰佛教,谁敢在家里收留和尚,对不起,全部诛杀。
好家伙,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以后,佛教在北方的传播,基本中断。这便是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中的太武帝灭佛事件。
第二,孝文帝元宏,为何要复兴佛教?
有意思的是,拓跋焘的孙子文成帝拓跋濬继位以后,居然率先颁布了恢复佛法传播的诏令,这下好了佛教又在北魏逐渐发展了起来。
到了拓跋濬的孙子孝文帝元宏继位以后,情况又发生了转变。元宏是个锐意改革的改革家,他为了实行汉化改革,不仅将北魏皇族的拓跋姓氏改成了元,还将都城从大同迁徙到了洛阳。
但是文化融合才是关键,为此元宏在洛阳大力发展儒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因此佛家这才再次在北魏兴盛起来。
尤其是一系列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也认可佛教的义理和功能,不是盲目的迷信,所以说这段时间迎来了佛教的黄金发展时期。著名的嵩山少林寺,也就是在此时建造而成的。
二、孝文帝为何要修建嵩山少林寺?
孝文帝元宏,深知民族融合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开始进行汉化改革。没办法,在当时来看汉文化的优越性,要远远高于鲜卑文化。
而佛教依附于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汉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佛教在中土发展的过程中,最聪明的地方。只有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才能真正达到永生不灭的目的。
孝文帝元宏本人,也是个非常有文化的人,可以说,儒释道三家的学问,这哥们都很精通。因此他也大力倡导佛教思想的传播。
据统计,当时在北魏,至少有6500多座寺庙,和尚尼姑的数量,更是达到了8万人左右。很显然,北魏已经成为了最适合佛教宣传思想的阵地了!
这个时候天竺高僧跋陀,也趁着北魏这股春风,来到了北魏。跋陀本来有师兄弟6人,其他5个在本地都修炼得道,唯独跋陀一直无法参透。
为此跋陀不远万里跋涉,从天竺来到了北魏,希望在这里寻找到真理。高僧来了,总归要给人家安顿好吧?因此孝文帝元宏,便开始为跋陀修建寺庙,这座寺庙就是著名的嵩山少林寺。
为啥叫少林寺呢?因为寺庙修建在嵩山支脉少室山的密林之中,取少室山和密林中的一个字,因此称之为少林寺。
跋陀便带着数百名弟子,在这里潜心研究佛法。如今少林寺的甘露台,传说就是他们曾经研习佛法的地方。
后来达摩在梁武帝那儿碰壁之后,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少林寺,便躲在了上面的一个洞窟里面壁9年之久。
三、北周武帝再次灭佛,少林寺差点儿就没了。
北魏被宇文泰和高欢,掰成了两半。宇文泰掌管西魏,高欢掌管东魏。结果西魏演变成了宇文家的北周,而东魏则演变成了高家的北齐。
这么一来天下进入了新三国时期,北周、北齐和南朝。少林寺夹在三者之间,其实十分尴尬,处境别提多为难了。
从孝文帝发展佛教,到北周武帝宇文邕时代,又过去了七八十年时间。这段时间,北方的佛教兴旺发达,大量百姓为了逃避赋税,再次进入寺庙。
这下好了,北周武帝宇文邕是有一统天下之志的,结果大量劳动力流失,使得朝廷赋税和兵源受到了严重伤害。这还得了?
就算北魏时期,佛教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某种工具,可如今也已经严重伤害了北周的利益。因此北周武帝宇文邕宣布灭佛。
其实除了佛教,这回道教也遭了殃。少林寺在这次灭佛事件中,并没有置身事外。大量和尚跑路。有些到了南朝,有些躲进了深山。少林寺昔日繁盛不再,偌大的寺庙古刹中,竟没有一个和尚。
北周武帝宇文邕36岁就去世了,因此他的灭佛大业并没有持续多久。他儿子宇文赟和孙子宇文阐都没什么出息,大权落在了外戚杨坚手里。
在杨坚的支持下,佛教再次得到了发展,少林寺也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声息。杨坚建立隋朝以后,少林寺更是成为了儒释道三家交流心得的重要场所。
四、禅武合一,这是少林寺的特色。
很多人提到少林寺,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武僧。没办法,少林寺和武术联系在一起以后,更容易让大家产生各种幻想。
在若干武侠小说中,少林寺更是和武当派一起,成为了武林中的泰山北斗。那么少林寺内真的有那么厉害的武功吗?
第一,少林寺第一位武僧,僧稠。
少林寺有明文记载的第一位武僧,叫做僧稠。这位高僧不仅佛教高深,而且武艺高强。当初北齐开国之君高洋,曾经邀请僧稠到邺城传教。
结果在这里,僧稠展现了自己高超的武艺。他能够跳到房梁之上,而且臂力过人,拳脚功夫也很了得。至于实战能力如何,其实历史上没有给出具体的记载。
之所以在南北朝时期,少林寺出现了武僧,我认为这和当时的天下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毕竟那是一个乱世,少林寺所处的位置极为尴尬,一会儿是北魏的,一会儿是西魏的,一会儿又是北齐的,还曾经到了南梁手里。
乱世之中,要想保护自己,光靠讲道理是不行的!强健的体魄,和过人的武艺,才是重点。为了防止盗贼劫掠,少林寺僧人开始习武,也很正常。
第二,十三棍僧救唐王。
这个故事大家就太熟悉了,大致上讲得就是李世民曾经孤身犯险,与王世充争夺战略要地柏谷坞。结果在这里差点被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联军给灭了。
好在少林寺十三棍僧出马,搭救了李世民,并且帮助他击败了王世充的手下王仁则,同时将窦建德给抓了,终于迫使王世充投降。
这故事很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不过少林寺武僧当时出手帮助李世民对付王世充倒是真的。因为柏谷坞这儿有千亩良田,那是少林寺的产业。武僧们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产业,才会出手对付王世充的人马。
但是我们从中就会发现,在乱世少林寺的僧人习武,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这是年南北朝长达370年的乱世历史,所造成的结果。没点本事,在乱世还真看不住这百年古刹。
总结: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
这事儿在千年以前的少林寺,居然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佛教思想本身就讲究一个沉静,需要修炼内心,参禅打坐是少不了的。
但是一直坐着,对身体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时间长了各种劳损肯定会出现。因此习武就成了和尚们锻炼身体的关键。
外加370年的南北朝乱世,使得少林寺的和尚们,有了强大的自我保护意识。用强健的体魄,保护寺庙的利益,再用冷静的心态,参悟佛法真谛。所谓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大致如此。
历经风霜以后,如今的少林寺,屹立千年而不倒,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禅武合一的精神,一直传承着。
参考资料:《魏书》、《北齐书》、《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