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开放富强——隋唐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播报文章
芊忆文史
2023-03-01 19:39
四川
已关注
589年,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北方的隋统一中国。从隋到唐,是中华文明在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基础上,重新进入统一的国家体制状态下从而实现新的社会发展与文化整合的时期。
隋颇类秦,多制度的建树而失之刑役过重,穷兵黩武,不久被一场下层人民的起义推翻。陇西豪强贵族李氏趁乱收拾,建立了唐朝,开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新的统一发展时代。
国家的政治统一为中华文明各种成分更为内在地融为一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隋唐以后的中国历史文明在国家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精神等方面都呈现出更为明显的继承性。这次重建的大一统国家覆盖了比秦汉时代广阔得多的地域和成分复杂得多的人民。以此为基础,一个更为完备的国家政治体制建立起来。
唐中央国家机构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三省六部制度。在对隋朝的中枢政体改革之后,唐代的政府中枢分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省掌起草政令诏制,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互为制约。
作为行政管理中心的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主的职能部门。中枢政体的这种决策、封驳、执行三权分设的体制着眼于君主对于整个官僚系统的控制,同时表明官僚系统对于皇帝个人决策保持有限的制约,这又与官僚系统本身的扩大相联系。
对于官僚系统本身的监察,由作为皇帝耳目的御史台为主来进行。这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代表皇权惩治使官僚系统腐败和失去效能的违犯法纪行为。
唐代地方国家机关的主体为州、县两级,同时将全国州县划为10个道,以便中央经常派员巡察。县以下则有乡、里等准政府机构,负责治安和赋役催督等事务。
因为原有的门阀士族没落,大一统的国家需要更为有效的官像管理体制,隋朝就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科考试,间以荐举,来选拔人才。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科举制度,并以国子监、州县学校和私学教育体系培养人才。学校教育的主课为《易》、《诗》、《尚书》、《礼》、《春秋》等儒家经典。与后世的科举考试比较,唐代科举考试内容偏重背诵经义或者写作诗文。
唐人孔颖达等整理儒家典籍,著《五经正义》等,使对儒学的研究有了新的基础。在儒学有所复兴的情况下,韩愈等对佛学进行了批判。科举制度在以后的帝制时代一直保持下来,成为官僚政治的一大支柱。
从社会角度来看,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国家管理人才的公开选拔途径,大大增强了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并使君主政治在贵族制度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得以长期维持。隋唐时代世家大族受到压制,官僚缙绅阶层逐渐取代血缘士族成为统治阶层的主流。中国素有注重历史的传统,唐代更以国家之力,组织学者修撰史书和典制文献。这固然有使史学受国家权威控制的弊端,但也使史学能够借助国家的组织力而有规模宏大的成就。史学理论也在史学的发展中出现体系化的探讨。
唐朝前期,太宗李世民为首的统治集团对历史上的国家政治观进行了认真反省,肯定了以安民为本的立国哲学,探讨了君主兼听、为臣直谏的君臣关系原则,这对后来君主政治下的君臣行为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国家总结古代的礼制传统,使之更为完整体系化,并将之推行于国家和社会生活。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发扬,需要强大统一的国家存在为条件。
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的一个突出特色,在唐代以后通过礼与国家典制和法律的更具体的结合,更深入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使国家政治文化与人民社会生活更密切地联系起来。礼制作为一种统一的规范,强化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
唐代总结前代律法传统,制定了以《唐律》为核心的包括行政法规、皇帝制敕、文牍规则和刑事法典的完整的法律体系。这是中华法系的一次重要的总结,其基本模式和引礼入法的特征成为后世修订立法的基础,其大量内容,如“十恶”、“八议”等,为后代完整继承,对东亚各国的法律制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两朝都继承了北朝时代开始的均田制并以均田制为基础制定了农民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相应制度。均田制下的农民从国家获取一定数量的土地使用权和有限的所有权,同时承担对国家的赋税义务。这体现着土地的国家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共同存在的形态,也是中央集权国家建立户籍制度对人民实现人身控制的基础。
这种形态的基本精神和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相适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呈现为连续性征。由国家实行土地分配的前提条件是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因而,均田及其变通的做法主要发生在新王朝建立之初和地广人稀的区域,并且随着土地买卖和大土地兼并的周期性发展而受到破坏。
隋唐的均田,都对贵族官僚施以优惠,为土地兼并埋下伏笔,并皆因此很快趋于败坏。
隋唐时代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开元天宝全盛之际,除羁縻区域以外,唐王朝在直接控制的境内设县1573个。在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广大地区的外缘,隋朝击败经常侵扰内地的突厥和吐谷浑,恢复了与西域的交通往来。隋朝还派军进入流求(今台湾),两岸的联系得以加强。
唐代国力强盛,精神开放,吸收了许多少数民族的人才参加国家管理,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宽和的因俗而治的政策,并运用和亲、羁縻等方式与比较强大的周边政权缔结和平,维持了社会长期的安定。
唐代活跃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回纥、吐蕃、铁勒、南诏、株羯、奚、契丹等。他们不同程度地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到影响,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各族人民之间的融合继续发展。吐蕃、南诏、渤海等政权统治的地区都以极富民族特色的方式实现了高水平的社会发展,取得了丰富的文化成就。强大开放的唐王朝是亚洲在8世纪前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各国使节、商贾、学者、僧侣纷纷来访中国。
中国与新罗、日本的文化贸易往来尤多,并对两国文化及社会的变迁产生重大影响。佛教僧侣的活动促进了中国与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受到儒学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发展起中国化的禅宗,为后来理学的形成打下基础。
中国的造纸术则传入大食,并再传到欧洲。7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入中国。8世纪中叶,唐朝的国家秩序被逐渐控制了地方权力的边疆军事将领的叛乱打破。持续8年的叛乱终于平定之后,留下北方残破、藩镇林立、边事纷扰的局面,盛唐的繁荣和安定再不复见。
这时均田制度已经破坏,中央政府财政发生危机,遂以“两税法”改革赋税,使赋税征收的依据从偏重人口转为偏重以土地为主的财产。国家管理系统全面败坏又遭到叛乱战争打击的唐朝丧失了控制全国的权威,在内受制于宦官势力,在外受制于藩镇,虽然作出改革的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勉力维持,于10世纪初在人民起义军和军阀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唐代文学颇能体现这个时代的宏伟博大。其突出者,在散文方面为韩愈等倡导的“古文”运动,扬弃汉魏六朝骈体文字追求形式的近期传统,追求古代自由质朴的境界。诗歌则力去六朝以来的柔靡雕饰,表达南北方民歌自然明快的意境,发展成为或者雄奇激放,或者恬淡明净,或者沉郁哀婉的个人风格,要在皆能真切感人,绝少矫揉造作。
传奇小说在唐代不仅兴盛起来,而且更接近于社会生活。绘画、书法、建筑都在这个时代呈现出创造性的发展。雕塑更在佛教传播和唐朝文化开放精神的影响下,完成了气势宏大的大量作品。唐代音乐、舞蹈盛行,其风受西域影响十分明显。这些文化发展中体现的包容气度和创造精神构成了唐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