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封建时期的权力中心,皇帝不仅在生前享受着各种特殊待遇和巨大的权力,而且死后也与常人截然不同,一如皇帝之名。我们称呼皇帝时,一定不能用皇帝的名字。而是从年号、谥号、庙号等称谓中选择一个更常用或公认的称谓。
并不是每个古代皇帝都能得到庙号,一方面是因为条件艰苦,另一方面是因为谥号有限。
如果太庙名额已满,如何为父亲取庙号?赏赐皇帝的办法虽然达到了目的,却让朱棣苦不堪言……
帝号
皇帝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很高,因为皇帝的背后是古代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为了使国内各阶级不受下层人民的威胁,现阶段各阶级都必须毫无疑问地服从。这是旧的封建制度能够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为体现层层之严密不可逾越,皇帝作为层层之首,享有诸多特权,其名就是特权之一。
皇帝的命名特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忌讳、不能直称、封号繁多。首先是禁忌。主要例子是明代朱元璋时期。“朱”字,连谐音都说不出来。猪肉应该叫肥肉之类的。
人们不直接打电话给他们是很常见的。皇帝登基后,即使是与皇帝亲近的人,包括皇帝的生母,也要尊称“陛下”。其实史书上的皇帝名字还是比较复杂的,会分别使用年号、谥号、庙号。
年号是皇帝的主要尊号,比较常见。例如,乾隆皇帝的年号来源于年号:乾隆年号,同类型的还有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
这些后世记载,使用年号的皇帝并不是唯一使用年号的。由于谥号太长,他们经常以年号来称呼,就像乾隆的谥号是“发天隆运至成先觉体元礼吉福文分武钦明孝慈圣纯帝””非常难发音,所以很少有人用乾隆的年号。
除了年号,皇帝还有谥号。谥号类似于大臣死后的谥号,由皇帝在位的下一任皇帝追认。
谥号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并广泛用于各个朝代。我们认识的汉文帝,他的“文”是谥号,谥号是评价性的。周厉王在周朝的主要行为是生前的暴虐本性。死后追谥“李”。
至于庙名,那就是太庙。每个皇帝都会有谥号,但不是每个皇帝都会有庙号。庙名最早起源于重视祭祀的商代。然而,寺名在当时并不为后人所接受。直到秦始皇大一统之后,才有了周朝的庙号。连秦始皇都废了谥号。传统的“一、二”传承方式,直到汉代寺名才被沿用,一直延续到后世。
自汉代以来,对寺的谥号极为慎重。要想有庙号,必须满足一个条件:他生前为朝政立下了汗马功劳,名字中带“祖”字的庙号,基本上人人皆有。历代开国皇帝汉高祖、唐高祖等,为开疆拓土,以“武”字寺名。比如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孝武帝。
一般情况下,有时改谥号,但庙号一般不改,因为能达到庙号级别的皇帝立下了大功,难度可想而知,但无论怎样规矩再多,还是经不起皇上的鬼斧神工。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修改了西汉的庙号,废除了部分帝王的庙号。明朝嘉靖皇帝也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废掉一个皇帝的庙号,给他的父亲定一个庙号。
嘉靖皇帝改谥号
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翀的年号。他的功绩虽然不高,但实际上在位四十五年。他实际上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一种巧合。
嘉靖帝并非皇室直系血脉。按照长子继承制,他是不能继承皇位的,但有时候运气确实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嘉靖末代皇帝是风花雪月的朱厚照。他是一位评论两极分化的皇帝。他以其浪漫的天性和对小动物(豹室)的喜爱而闻名。他死了,没有留下子嗣,这在整个封建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因此,朱厚照死后,满清文武都遇到了困难。明朝不能没有皇帝,但这个时候应该立谁为皇帝呢?就这样,他从一个幸福的太子一跃成为明朝的皇帝,理直气壮地篡夺了明朝的权力。
不过,嘉靖还有一根眼中钉,那就是他的血缘关系。他一直认为自己和皇室直系血脉之间存在鸿沟,自己不是正统派,他的身份不被认可吗?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让生父“送”他去太庙,相当于从“父皇”那里继承皇位。血脉是纯正的,因为他真的是皇家直系血脉。
作为当朝的皇帝,他想做的事情几乎没有。毕竟他是真正掌权的皇帝,但想要进入太庙,确实有些困难。封杀大臣只是其中之一。满的。
祖庙只有九个地方,一个萝卜一个洞。想让父亲进入祖庙,就必须“清”出一个地方。到时候谁来管这个地方?朱高炽的尸体。
太庙一开始只有七个位置,朱元璋硬生生的改成了九个人。当时的太庙九位是明仁祖、明德祖、明太祖、明太宗、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宪宗、明孝宗。
三位“祖”就是朱元璋,朱元璋的父亲和祖父。这三个人不能动。明太宗就是朱棣,明朝皇室直系血统的代表。他没有勇气动。最后只有朱高炽能动,非常生气。
嘉靖选择朱高炽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在位时间很短,只有十个月,再加上“好孙子”朱瞻基的影响,朱高炽被很多人认为是“过渡期”,所以邀请他去太庙最合适不过了。
经过一番操作,太庙里有了一个座位。那么这个时候有没有可能将自己的父亲请到太庙呢?现在还有一个环节,总得有人来做铺垫,这个人就是朱棣。
嘉靖的想法
按照庙号制度,“宗”是对国家有巨大贡献的皇帝,始祖属于开国皇帝,而嘉靖朱棣则晋升为“明成祖”,后封其父为明睿宗。光明受邀进入太庙。嘉靖为什么要“奢侈”?嘉靖的做法其实很明确。他认为他的皇位不是通过正式途径获得的,所以必须有人给他一个“榜样”。
朱棣通过战争将侄子踢下了王位,但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是从哥哥那里继承王位的。朱标虽然还没有正式登基,但已经是铁定的第一继承人了。因此,朱棣的行为也算得上是“亲兄妹”了。
此外,嘉靖皇帝的做法也表达了对朱棣的感激之情。或许朱棣的“荆难”早有预谋,但促成这件事的却是朱允炆的断藩。
如果当时朱棣没有集结军队,恐怕其他诸侯也不敢反抗。被斩断后,诸侯子孙会逐渐被贬。这更难。如此一来,就算是他的哥哥早逝,继承王位的也不是他这个“庶人”的弟弟。因此,嘉靖将朱棣尊为祖宗。
从血脉传承来看,嘉靖的想法并没有错。他属于朱棣分支的后裔。如果朱允炆的子孙继承了皇位,他就成了枝中之枝,连贵族的边缘都摸不着了。
同样,朱棣在继位前是太子(诸侯),嘉靖在继位前也是太子。认定朱棣为“祖宗”,其实就是拿朱棣当挡箭牌,暗中炫耀自己的身份。对于“正统”,明睿宗入太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当然,即使后人嘲笑这件事,首当其冲的还是朱棣,因为是他为太子继位铺平了道路。
不过,嘉靖帝这样做也有自己的气愤。虽然他当时的继位原则是“兄弟终有兄弟”,但前来迎接的大臣们,在确认他为继任者后,都试图以太子的礼仪迎接,还想让他“改名改姓”,承认自己是朱厚照的儿子。这也成为了他后来坚持让父亲入太庙的原因:“我要做皇太子,不做太子。”
为此,嘉靖帝将权势发挥到了极致。简单地说,谁不同意他就走。在首席助理杨廷和宣布退休后,这起案件顺理成章地进行了。进入太庙,嘉靖也玩起了心胸狭隘,将父亲的牌位放在了朱厚照身上。
嘉靖皇帝虽然在“大一统”这件事上有点不厚道,但对国家还是有好处的。在位期间热心政事,重视科举考试和使用人才,严禁外戚干涉政治。之后,皇亲、女婿等不能册封。
在经济学上,光是还田还民,就足以载入史册。再加上实行鞭打法,嘉靖年间的明朝出现了一种“中兴”的状态。王朝国力大增,可见嘉靖不愧是一位能干的皇帝。
结论:
古人讲究名誉,皇帝当然是少不了的。因此,嘉靖试图让自己的皇位“正统”无可厚非,朱棣却一直在无形中背着“黑锅”。在他心中有更高的地位,可以帮助他更好地治理国家。虽然这种做法给他带来了很多非议,但却是对他的一种精神支持,也许这就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这件事也反映出庙名这种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了足够的实力和理由的支持,改庙名似乎也没有那么难了。礼法也是一样,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历史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