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圆,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天宝十四年(755年),为期八年的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动乱对大唐造成了沉重打击,是盛唐转衰的转折点。可是这么大的灾祸,事先就没有一点预兆吗,难道竟从没有人看得出安禄山的反心?
让我们将历史的指针拨回十九年前,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这一年,时为左骁卫将军的安禄山,因贪功冒进导致大唐对契丹和奚的战争失败,依照军法安禄山当判死罪,但唐玄宗惜才,只是免了安禄山的官职,仍旧让他领兵。
这时候有个人向玄宗进言:“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
这个人看到了安禄山狡猾表象下那颗不安分的心,建议玄宗诛杀安禄山,以免日后形成大患。可惜玄宗没有采纳,还让他不要“枉害忠良”。
这个人就是开元贤相——张九龄。
1、天资过人
张九龄,字子寿,岭南人士,生于唐高宗年间。张家世代官宦,谱系可以追溯到西汉时的张良,家中底蕴深厚,子弟都读书奋进,张九龄也不例外,他自小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小小年纪就于诗词歌赋上崭露头角。
据说在张九龄七岁的一天,他跟随家中长辈去寺庙游玩,在庙中遇上了太守大人,张九龄在一旁看太守的随从摆放贡品,活泼大方的他引起了太守的注意,太守便出了个对子给他,答应如果他能对得上,就让他吃贡品,张九龄欣然点头。
当时张九龄袖中藏了枝在寺外摘的桃花,太守见了便出题:“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张九龄不假思索:“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很满意,又道:“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面不改色:“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两问两答,张九龄应对有度,太守赞叹不已,连声道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无独有偶,十三岁时,张九龄带着自己新作的诗文,拜访广州刺史王方庆,这种行为在当时叫做干谒,许多籍籍无名的读书人干谒大臣权贵,希望得到赏识乃至被推荐,但大多数都石沉大海。
可是张九龄再一次脱颖而出,王方庆读完也对他十分赞许,说“此子必能致远。”即这个孩子日后一定有所作为。
唐朝有一句话,叫做“五十少进士。”意思是五十岁考上进士的人都算年轻的,由此可见科举的难度,多的是考了一辈子都没能考上的人。那么张九龄如何呢?长安二年(702年),张九龄来到长安参加科举,他不负众望,果然进士及第,这一年,他才二十多岁。
次年宰相张说因得罪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被流放岭南,机缘巧合下也看到了张九龄的文章,这位被后世誉为燕许大手笔之一的当朝重臣、文坛领袖,同样对张九龄表达出了极大的认可,称张九龄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
在众口一词的鲜花与掌声中,张九龄做好了进入政坛的准备。
2、进入官场
唐朝士人及第后并非立即就能做官,而是需要参加吏部的铨选,由此获得官职。神龙三年(707年),张九龄参加吏部铨选,被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
几年后,太子李隆基求取贤才,在东宫举办“道侔伊吕科”考试,众多才俊参加,但整场考试只通过了一个人,那就是张九龄,张九龄由此得到太子认可,为日后得到重用奠定了基础。唐玄宗登基后,着力肃清政局此前多年的混乱风气,他授予张九龄左拾遗的官职,给了张九龄施展才华的空间。
张九龄身后能得到开元贤相的评价,当然不只是因为他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更因为他尽忠职守,直言敢谏。做了左拾遗后,官职虽然不高,但他向玄宗提出许多为政的建议,譬如要重视地方官员的选拔,要因才选人,不必拘泥于资历等,其中一些被朝廷采纳,更多的则如石沉大海。
在张九龄初涉政坛的这些年里,他并未得到玄宗格外的看中,因而常有抱负不得施展的愁闷,乃至有年华虚度之感,便做《高斋闲望言怀》抒怀。
《高斋闲望言怀》
高斋复晴景,延眺属清秋。
风物动归思,烟林生远愁。
纷吾自穷海,薄宦此中州。
取路无高足,随波适下流。
岁华空冉冉,心曲且悠悠。
坐惜芳时歇,胡然久滞留。
但张九龄棋艺高超,玄宗很喜欢找他下棋,他便借机在下棋过程中劝谏皇帝不可太过沉迷,还借着棋子的位置变动阐述管理国家大事的道理,玄宗听了深感羞惭。
此外,张九龄除了给皇帝提建议,对朝中大臣也直言不讳,例如他曾写《上姚令公书》给三朝宰相姚崇,指出姚崇为官的不足,因而得罪了这个位高权重的宰相。一边是感到岁月虚度,一边是引起宰相不满,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选择主动辞官,回到家乡岭南休养一段时间。
回到家乡后,张九龄仍旧心系民生,他上书朝廷,请求开凿进出岭南必经的大庾岭古道,便利两地百姓交通贸易。他的建议很快被朝廷同意,张九龄披挂上阵,亲自负责古道建造事宜,直到道路修建完毕。
3、仕途波折
开元六年(718年),张九龄因修大庾岭古道有功被召还回京,此时姚崇已经罢相,张九龄回京后担任左补阙一职,主要负责吏部的人才选拔工作,不久后又改任司勋员外郎,之后更是屡屡升迁。
开元九年(721年),张说也受召回京,再一次担任宰相。张说没有忘记这个与他有着同样姓氏的年轻人,他十分欣赏张九龄,对张九龄“待以族子”,大力提携这个文采斐然为人正直的后辈,有了张说的助力,张九龄的官途更加顺畅。
这个时期,张九龄的官职越来越高,皇帝越来越看重他的想法意见,但他时刻不忘本心,始终都是那个刚正不阿的他,不谄媚,不阿谀,不奉承。
有一年八月初五,是唐玄宗的生辰,宫中大摆筵席,乐舞喧嚣。群臣依次上前祝贺,并奉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到了张九龄,他也恭恭敬敬举起一个包裹,说有宝镜要献给陛下,玄宗高兴地让人呈上来,打开一看,哪里是什么宝镜,分明是张九龄写的张九龄撰写书——《千秋金鉴录》。
书中阐述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许多关乎王朝兴衰君主德行的事例,张九龄看似和旁人一样是来送礼的,实则是在玄宗纵情欢乐的时候劝谏他以史为鉴。
至于张说,张九龄感念他的知遇之恩,时常执子侄晚生之礼拜访张说,尽管如此,他在朝堂上的举动并未受私交影响,并不盲目跟从、维护张说。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于泰山封禅,张说借机提拔了许多自己的亲信,张九龄见状劝阻他,“官爵者,天下之公器也。德望为先,劳旧次焉。”可惜张说并未听从。
张九龄虽劝阻张说的不当行为,但在旁人眼中,他仍是铁板钉钉的张说一党,次年张说遭政敌弹劾,再次被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改任太常少卿,被排挤出京。同年九月,他回到京中,但又被张说政敌弹劾,以至外放洪州为官。
在洪州任上,张九龄作《在郡怀秋》抒发心中因被贬产生的落寞。
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
臣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
路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张九龄也入京赴宴庆贺。
开元十七年(729),张说病逝,病逝前数次向玄宗推荐张九龄做集贤院学士。
4、位至宰辅
开元十九年(731年),张九龄回京任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他离权力的中心又近了一步,负责为玄宗代拟敕文。张九龄的满腹诗书得到充分发挥,落笔毋需草稿,敕文倚马可待。
两年后,张九龄左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他终于走到了满朝官员都向往的位置——宰相。古代士人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而已经入朝为官的人,所求的则是出将入相,如今,张九龄做到了。
张九龄成为宰相后,玄宗给了他主理朝政的权力,他恪守本分,从不滥用职权,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得到了朝野上下的赞颂。
当时玄宗宠爱武惠妃,但太子非她所出,惠妃想为自己的儿子寿王谋夺太子之位,便一味向玄宗进言,并秘密联络朝中大臣支持寿王。玄宗受到鼓动,对大臣们说要废太子,受到惠妃贿赂的朝臣纷纷赞同,张九龄却站出来坚决反对,他认为不该无故废太子,否则不利于朝堂稳定。
惠妃知晓后派人向张九龄传话:“有废有立,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你这次帮我,我保你长长久久地做宰相。但张九龄不为所动,他怒斥传话的宦官,为了朝堂的安稳,即使得罪宠妃也在所不惜。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讨伐契丹,大胜凯旋,玄宗大喜,次年春欲封张守珪为宰相。张九龄认为不妥,“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宰相应当因才能而封,若打赢契丹就要封相,以后再打胜仗,要拿什么封赏呢?唐玄宗听完深以为然,放下了封张守珪为相的念头。
第二年,张守珪出征讨伐契丹和奚,他帐下有一员大将叫做安禄山,勇猛好战,但由于安禄山的贪功冒进,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依法安禄山当斩,但玄宗惜才,只是免了安禄山的官职,仍许他领兵,称安禄山为“白衣将领”。
张九龄又一次站了出来,宦海沉浮多年,他一眼看出安禄山的不臣之心,他对唐玄宗进言:
“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
如果这次唐玄宗听了张九龄的谏言,依法诛杀安禄山,那么大唐就可以免去十几年后的那场浩劫,长安不会被毁于一旦,洛阳不会被回纥劫掠,甚至唐王朝的统治也许还可以再长一些。
但天下承平日久,玄宗在多年的声色浸染中失去了曾经敏锐的判断力,他不仅没有听取,还坚定地认为安禄山是不可多得的忠臣良将,他对张九龄说:“勿枉害忠良。”
5、贬谪病逝
张九龄的直言不讳对朝廷来说是很好的,但对那些被他“针对”的人来说,就太讨厌了些。张九龄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加之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谏皇帝,让皇帝心中也产生了不快,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曾举荐的一个官员犯了罪,张九龄受到牵连被罢相,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一腔热血,忠心为国,到头来却落得个被贬谪的下场,而如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胆小怕事的牛仙客之流却能高居庙堂,颇得圣心,张九龄的心中不是不难过的。在荆州任上的一个夜晚,他远离长安,远离家乡,仕途失意,对月难眠,千般滋味在心头,便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只此一句,足以时人赞誉他为“文坛宗主。”。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天,张九龄大约是觉得时日不久,便向玄宗请求回乡扫墓,不久后病逝,朝廷追赠他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此后数年,每当有人向玄宗推荐人才,玄宗都会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十五年后安禄山造反,烽火燃遍大唐疆土,玄宗西逃入蜀,这时他终于知道张九龄当年的谏言是多么正确。玄宗悔恨不已,脱口而出一副挽联:“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之后又派人去岭南张九龄墓前祭拜。
然而斯人已逝,盛唐的最后一位贤相,终不复得。
-作者-
阿圆。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