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古往今来,君权不仁,作为一国之君,往往在登上皇位前,都要经过一场残酷的斗争。不然,谁也不可能这么容易就坐上王座。就像清朝的九个儿子争夺皇位一样,哪怕是亲兄弟,也要承受这样的痛苦。就算是我们所熟知的明君李世民,也在他的统治之下,发动了一场轩然大波,杀害了自己的亲弟弟。他的长子李治登基后,也是如此,他的兄长李恪,34岁,被迫自残,临终时发下了一句咒语,那时候没人在意,但每一句话都成真了。
俗话说,手足相残,一般情况下,两个人的关系都很好。不过这种事情并不适合皇室,他们都有自己的野心。李恪身为李世民的三儿子,从小就被李世民宠坏了。李恪只有两岁,便被册立为皇子。由此可见,李世民从小到大都很看重李恪。更何况,李恪自己也很努力。他从小就酷爱读书,精通四书五经,对于老人也是客客气气,治国之道更是超乎寻常。李世民又怎会不重视这个儿子?
说句不好听的,要不是碍于太子之争,李世民早就把王位让给李恪了。李治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是现在两人之间的竞争并没有那么激烈,因为李承乾是太子,他们两个根本就没有资格去争什么。然而世事难料,李承乾虽然是皇储,但他依旧没有放弃,要谋逆。很快,李世民就把他抓了起来。所以,他的位置是空着的。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李治还是李恪,都无法在明面上保持平静。眼看着就要成为皇储,李恪不愿意去争夺,不然他就是个牺牲品,甚至会被人活活打死。
李世民对李恪很有好感,不过李世民要立太子的事情,还是要和大臣们商量的,毕竟这关乎着大唐的江山。但李世民万万没有料到,现在朝中的官员,大部分都站在了李治这边。特别是长孙无忌,他的地位更高,他非常赞同李治成为了皇储。而且,大部分人都对李治寄予厚望,纷纷表示,他们会帮助李治,让他掌握治国之道。于是,李世民不得不将李治立为皇储,以稳定民心,同时也是在朝中笼络群臣。原本,这次的事情,在他将皇位交给李治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不过长孙无忌,在这件事情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是李治的忠实支持者,觉得李治一旦坐上了皇位,就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李恪斩杀。李世民一直都很喜欢李恪,只要李恪还活着,他就会成为李治的心腹大患。二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率领的众多官员,对李恪的皇位提出了强烈的异议,因此,李恪若是有意识地想要报仇,只怕那些人都不会有好下场。李恪毕竟不是皇子,行事也没有什么顾忌。有句话说得好,什么都不怕,就是这么回事。所以李恪成为了长孙无忌的心腹大患,他苦口婆心地劝李治杀了李恪,此事刻不容缓,容不得他多做停留。对于这一点,李治没有任何异议。
而高阳公主的叛乱,也让李恪成为了长孙无忌的软肋,被李世民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这原本就是一个空穴来风的大罪,不过如果说这长孙无忌有阴谋,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李恪和高阳公主有异心。李恪是真的无话可说了,最终只好把脑袋挂到了屋檐下,才算是洗了个干净。先不说能不能洗清自己的无辜,就说李恪,他的心腹之患,已经被他铲除了,那就是他的大麻烦,长孙无忌。李恪被他亲手绞了脖子,不过这一切都是因为李治和长孙无忌他们的缘故。这也是李恪得了极大的愤懑,他不是造反的罪魁祸首,而是被人诬蔑。
所以李恪在临终之前,也是对长孙无极一脉的仇恨,甚至破口大骂,说长孙家从此不复存在。长孙无极对这一幕并不在意,他现在正在为除掉一个最危险的敌人而高兴。而这样的心情,也会对他的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长孙无忌觉得自己在李治登基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要不是他在背后撑腰,李治怎么可能做得如此顺风顺水。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渐渐地不再尊敬李治,而是一脸的骄傲。
虽然说,李治为自己立下了丰功伟绩,又是自己的叔叔,可是现在,李治的地位却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身为皇帝,他又岂会让别人的身份比自己高?在武则天这个凶残的女人的帮助下,长孙一族不是被流放就是被处死。树倒了,孙散,这样的一个大家族,就这样不复存在了。很显然,长孙一族的下场,正如李恪所言,彻底消失在了世间。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作恶多端”了。长孙家在对付李恪的时候,下手毫不留情,事后更是嚣张跋扈,最后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若是当年他饶了李恪一命,让他多加小心,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