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人早期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发生了以下几个重大的事件。
一是自契至汤,共迁徙八次。据《尚书序》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毫,从先王居。”这八次迁徙是:契从毫迁蕃;昭明先迁砥石,后又迁商;相土迁至泰山下,后又迁商丘;上甲微迁于殷,又迁商丘;最后是汤迁毫。总之,不出今河南、河北和山东一带。
二是相土乘马,王亥服牛。相土是契的孙子,为商人第三代祖先。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驾马的技术。《世本·作篇》记载:“相土作乘马。”乘,就是驾驭。驯服马匹让它们为人类提供动力,这当然是了不起的一项发明。相土因为此项发明而被后人尊为“马社”,在每年的秋季要受到人们的祭祀。
王亥是商人的第七代祖先,即前面提到的振,他的贡献是发明了使用牛的技术。《世本·作篇》记载:“胲作服牛。”其中的胲,就是王亥。服牛,就是训练牛,让它们为人服务。所以有的文献也写作“仆牛”。驯服大型动物为人类提供动力,这是商人祖先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巨大贡献。
三是冥勤其官而水死。冥是商人的第六代祖先,是王亥与王恒的父亲。《国语·鲁语》曾提到他因治水而死,即“冥勤其官而水死”。冥因为有此功劳而受到商人郊祭的礼遇。《礼记·祭法》云:“殷人褅喾而郊冥。”商人认为自己出自帝喾,因而报之以禘祭。郊祭是祭天之礼,商人用以祭祀冥,从中可以看出冥在商人心目中的地位。这一点还可以说明,治水在商人早期的生活中仍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从上甲微开始,商人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据说上甲微灭掉了杀害商首领王亥、抢夺商人仆牛的有易氏,使商人的势力大为增强。到成汤统治的时候,商人的势力已极为强盛。与此同时,在中原占统治地位的夏王朝,却在孔甲以后,国势一天天地衰落,其末代君王桀的残暴统治,更使国内矛盾日趋尖锐,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的条件日渐成熟。
辅助商汤的大臣,主要是伊尹,此外的仲虺、女鸠、女房等人,也都是商汤的得力助手。商汤灭夏主要采取了两个方面的策略。一是团结各地诸侯,建立广大的反对夏桀统治的联盟。史载“汤行仁义,敬鬼神,天下皆二心归之”。对于拒不服从号令和指挥的诸侯,商汤就将他们伐灭。
商汤以救民于水火为由,发动了很多次对外征伐,还发布了名叫《汤征》的号令,指出自己将根据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来判断各国政治的好坏,对于不敬命的诸侯,将“大罚殛之,无有攸赦”。商汤的这种政令,受到了天下百姓的普遍欢迎。
商汤灭夏的第二个策略是加强宣传,也就是假借天命而大造舆论声势。史载商汤曾有过“景毫之命”,即在亳这个地方宣布膺受天命、代夏而兴。
商汤灭桀的战争从消灭葛伯起就已开始。葛是夏王朝的盟国,地处汤都毫地附近,对于商汤发展自己的势力是个很大的威胁。汤原来曾想利用施惠的方式拉拢葛伯,但是未能如愿。于是汤便乘葛伯放纵无道所提供的机会,一举消灭了葛伯,拔除了夏王朝设置在自己身边的这个据点。
灭葛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商族战士的士气,在汤的指挥下,商人又先后灭掉夏桀最有实力的三个盟国,即韦、顾和昆吾,扫清了消灭夏王朝道路上的障碍。最后,商汤乘胜率军征讨夏桀。
决战的前夕,汤对商族的士兵发布了动员令,这就是至今仍保存在《尚书》中的《汤誓》。在这篇著名的讨桀檄文中,商汤历数夏桀的种种暴行和黑暗统治,声称要代表上天来拯救夏民,号召大家齐心协力帮助自己完成上天赋予的伐桀之命。数次激战之后,夏王朝的军队被彻底击溃,商汤班师回毫,天下诸侯齐来朝拜,商汤也在众诸侯的同声拥戴下即天子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的中央王朝一一商王朝从此正式建立起来。
据《史记》,商王朝从成汤建国到纣王灭亡,共传17世31王。不过,这31个商王中,太乙之子太丁并未真正即位。因此,商王朝前后实际应只传了30个王。
商王朝30位王的王位在17代人之间传承,这是因为商代的王位继承除了父死子继以外,还实行兄终弟及,即王位在数个兄弟或从兄弟之间按长幼顺序依次继承,这样才造成了商王数远多于商世数的情况。
成汤是商王朝的开国之君。在他统治时期,商王朝的各项制度逐渐建立。《史记·殷本纪》记载,汤“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说明在成汤建立王朝之后,曾经在制度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与建设。商汤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君主,他曾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否。”即老百姓的生活才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好坏的根本标志。商汤也由此获得了后人“以宽治民”的评价。
在商汤的统治下,商王朝的国力迅速发展起来。《诗经·商颂:殷武》称赞汤的功绩说:“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从仲丁开始,历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和阳甲共九世,商王朝的政治十分动荡。《史记·殷本纪》描述这一阶段的商王朝是“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因而称之为“九世乱”。到阳甲即位的时候,商王朝的国势衰落到最低点,诸侯们都不来朝见商王了。
继阳甲而立的商王是盘庚。他即位后,为了改变商王朝的困难局面,决定将商的都城再迁回成汤的故都毫(也称为殷)。他的这次迁都遭到了不少贵族与大臣的反对,一些平民不愿离开已经生活习惯的奄(今山东曲单),也反对迁都。但盘庚坚持自己的主张,在这场迁都的较量中取得了胜利,将商王朝的国都由奄(今山东曲阜)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
通过此次在迁都斗争中的胜利,盘庚加强了商王的权威,巩固了对王朝的统治。迁殷以后,商王朝的国都从此固定下来,一直到商纣王灭亡,前后273年的时间,不再迁都。
盘庚迁殷,是商王朝由衰落走向中兴的一个转折。盘庚之后,历小辛和小乙,到武丁时期,商王朝国力发展到极盛。
据文献记载,武丁在做世子的时候,曾经久居民间,从事稼穑等生产劳动,与下层百姓有过广泛的接触,对他们的生活和喜怒哀乐非常了解。武丁后来提拔了出身卑微的傅说做自己的相,在以傅说为首的朝中大臣的协助下,使商王朝的国力迅速发展起来。《史记·殷本纪》就记载说:“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
经过武丁时期的开疆拓土,商王朝的版图空前扩大,商王朝的国力也达于鼎盛。与此同时,商朝的王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因为武丁对商王朝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被商族后人尊奉为“高宗”。
武丁的征伐,客观上为中原地区与周边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对华夏多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也是一个贡献。
就在武丁时期,商王朝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将领,其中包括不少女性将军,武丁的配偶妇好就是她们当中的代表。妇好,在甲骨卜辞中也称作“妣辛”。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遗址中心的小屯村西北,发现了妇好的坟墓,出土了大量带有“妇好”铭文的青铜器,证明这座坟墓的主人就是妇好。这座墓中共随葬有各类武器120多件。
武丁、祖庚之后,商王朝开始由盛而衰。继祖庚而立的商王祖甲、廪辛、康丁,都是养尊处优,“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的君主。最高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起来,到帝辛统治时期,商王朝的腐朽发展到了极致。
帝辛就是商纣王,纣是后人给他的一个谥号,意思是“残义损善”。在纣王统治下,商王朝内部的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这时,地处商王朝西边的新兴方国——周,在文王与武王的领导下迅速强大起来。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领周国军队及闻风赶来的各地方国的部队,举起了讨伐暴君纣王的义旗。他们渡过黄河,直逼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在正月甲子日的早晨与纣王的大军相遇于商郊牧野(今河南淇县南)。
纣王军队的人数虽然远远超过周人及其同盟军,但他们都是临时凑集起来的乌合之众,很多士兵对商纣王的倒行逆施早就十分痛恨,他们阵前倒戈,引领着周武王的军队冲向商都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便逃进鹿台自焚而死,殷商王朝也在一场熊熊大火中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