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病重,宰相一个多月也未能入见,身边仅有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侍奉,这使得朝廷官员人心惶惶、忧心忡忡。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等大臣发动政变,推中宗复位。十一月,武则天驾崩于洛阳上阳宫,临终前,她颁布遗制,决定去除帝号,只称则天大圣皇后,要求以李唐王室儿媳的身份将神主放入李唐宗庙,遗体则以高宗皇后的身份与高宗合葬乾陵。次年,中宗护送其灵柩西归长安,葬入乾陵。乾陵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安葬着一对夫妻、两个皇帝的帝王陵墓,令后世瞻仰。
武则天是中国传统男权社会的挑战者,从才人到昭仪、皇后、天后、太后、皇帝,一路走来,步步惊心,但她只能暂时离经叛道,却不能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也无法从根本制度上改变男权的统治地位。明智的武则天深知自己无法掌控身后之事,为了保全自己,因此,她只得选择与传统妥协,向传统回归。即便如此,武则天死后,中宗朝廷中就是否遵从她的遗制,将她与高宗合葬一事还是有过争议的,例如当时的大臣严善思认为:按照《天元房录葬法》所说,尊贵者如果已先安葬,卑微者不应在此后开启墓穴葬入同墓。武则天是女子,是高宗的皇后,身份低于天皇大帝唐高宗,如今要开启乾陵与高宗合葬,这是以卑犯尊,恐怕会惊扰高宗神灵,合葬之事既然不符合传统,恐怕不是稳妥之策。说明当时朝中对武则天的看法并不统一,有些人对她持否定态度,想在葬礼问题上做些文章,这也就是武则天死后,在洛阳停柩半年才得以祔葬唐高宗乾陵的原因。所幸后来唐中宗没有违背武则天遗愿,使她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读史至此,不禁再次感叹武则天的先见之明和政治智慧,生前,她活得随心所欲,死后,她仍能够保全名节。
如今,来到乾陵,在陵区内城朱雀门阙楼遗址南边,司马道西、东两侧,可以看到分别有武则天所撰的述圣记碑和一块无字碑。从历史记载和残存的文字可知,述圣记碑实为高宗功德碑,而无字碑是怎么回事呢?千古以来,这块石碑勾起了人们无尽的猜想。
无字碑以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约98.9吨。碑首刻有灵动矫健的螭龙,碑身两侧刻有腾云驾雾的升龙图,高4.12米,宽1.19米,砆座阳面正中线刻长2.14米、宽0.66米的狮马图。整个无字碑高大壮观,雕刻精美,堪称“历代群碑之冠”。
对于无字碑之谜,人们有多种猜测,流传最广的说法是20世纪60年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提出的“武则天遗言说”,他称:“武则天临终遗言,己之功过,留后人评价。故只立碑石,不刻文字。”似乎武则天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因为郭沫若是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在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他的观点得以广泛流传,最后似乎都已被人们当作史实看待了。但翻检《新唐书》《旧唐书》及《资治通鉴》等史书,找不到这样的记载,这只能看作是郭沫若的一家之言,而且有着很浓厚的文学色彩。
陕西学者贺梓城、王仁波先生则认为碑无文字是取《论语》中泰伯三让天下,“民无德而称”之事,表示武则天“功高德大”。与此相似的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武则天模仿秦始皇的做法,认为自己功德无人可比。在这两种解释之下,武则天似乎又变得很狂傲了。
乾州地方志中又有武则天本欲给自己树碑立传,但事到临头,却又“自愧生前事,难题碑上文”,故形成无字碑之说。照此说,武则天又称得上是一个知耻而后勇之人。
也有人认为无字碑与述圣记碑对称地分列东西两处,是一种左祖右社的布局,无字碑位于左,代表了“祖”,即宗庙,述圣记碑位于右,代表了“社”,即社稷,因此,无字碑自然不需要刻写文字。但这一说法恐怕曲解了左祖右社的概念。
还有人认为无字碑是中宗为武则天所立,但在准备撰写文字时发现有一个难题,即到底称呼武则天皇帝还是皇后呢?权衡再三均无法下笔,导致出现了无字碑。这其实不是问题,武则天临终颁布的遗制中说得很清楚:去除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以上的各种说法中,后人按照自己的想象,描绘出各种各样的武则天形象,其实,问题的答案恐怕还要从人性出发去寻找。
只要去过乾陵的人都知道无字碑上其实有42段诗文题词,但这些都是宋代以后文人墨客留下的思古幽情之作,而非唐代立碑时所刻,终唐一代,无字碑的确是空无一字的。如果近距离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无字碑上从上到下,早已打上了许多大约4到5厘米见方的小格子,共3300多格。这些格子,显然不可能是后代人所为,很可能是唐代时已经打好格子,准备刻字的,但终究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刻成。碑石是唐代所立无疑,但是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还是中宗复辟以后呢?结合武则天能和高宗并称“天帝”“天后”二圣,敢为天下先和当仁不让的性格,是否有这种可能,即当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李治去世时,武则天也同时为自己准备了一块石碑,并与述圣记碑同时分别竖立于司马道两侧。她亲自撰作了李治的碑文,由中宗书于碑石,可能正是基于碑文应是生人对死者的追思与评价这一认识,当时的武则天或许认为在自己死后,应由儿子为自己撰书碑文。但当中宗以神龙政变的途径复位后,他改易了武周政权,恢复了李唐王朝,这种情况下,给死后的武则天一个恰当的称呼并非难事,但要客观评价武则天跌宕起伏的一生就成了一大难题,在没有考虑周全的情况下,中宗遂将此事暂且搁置一旁,采取了冷处理的态度。而中宗在位仅仅5年,随着他的下台,此事渐渐被当时的人们遗忘。另一种可能是,武则天早已为自己准备好了石碑,但中宗却在她年老病重时发动了神龙政变,此后近一年时间,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里凄凉地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她对儿子的不满使得她不再寄希望他为自己撰写碑文,因此也就未将此事嘱托中宗,在她死后,中宗也没有领会到武则天最初立碑的意图,而使得此碑最终成了“无字碑”。
总之,无字碑之成因在没有新的文献或考古材料出现之前,仍将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历史之谜,它使得人们对武则天的好奇历久弥新,使得武则天作为一个千余年前的历史人物,至今保持着奇异的魅力。也许,等到乾陵地宫开启的那一天,这一谜底会有可能揭开,或令人们恍然大悟,或令人们沉思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