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被压制到与内阁平起平坐,明朝宦官的发展之路十分坎坷

从被压制到与内阁平起平坐,明朝宦官的发展之路十分坎坷

全文共1543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始就开始不断强化皇权,废黜丞相,以锦衣卫代替其行使监督职权。对于宦官和外戚集团,太祖皇帝也是极尽打压,防止其参与政务。

但是毕竟宦官是古代内廷不可缺少的势力,于是从只掌管内廷事务起,宦官势力在宫廷内的权力越来越大,最后甚至同内阁分庭抗礼,掌握批红权之后,直接左右朝廷决策。

司礼监初设于洪武年间,而真正起势是在宣德时期,司礼监掌印大太监掌握批红权,标志着其职权开始涉及朝廷政务,直接表达皇帝的意志,内阁手中的票拟权,受到司礼监的严格制约。司礼监、内阁、皇权三者之间形成了合作与制约的关系。

一、司礼监设立

1、明朝宦官雏形

司礼监成立于洪武十七年,是明朝二十四衙门之一,起初只是一个掌管内廷琐碎事务的机构。随着朝廷对内廷监督需求的不断扩大,宦官的职责也被细分为不同领域。

朱元璋设置内使监,后又逐渐演变成内使监、御用监,每个机构各设一名头领。只是宦官集团的权力还是被紧紧限制在内廷之中,并没有触及朝廷内部政务。但是自太祖皇帝时期就已经注定,明朝宦官的权力必须依附于皇权。

2、司礼监

伴随着时代地发展,掌管监督权与典礼权的宦官集团权力开始被整合,掌管内廷纪律的纪事司与典礼司合并,成为典礼纪察司。

宦官的权力不再局限于宫廷内部事务,管理宦官纪律,而是凡是皇帝的决策都要记录下来,至此,宦官集团的权力开始急剧膨胀。

洪武十七年,经过多年的职权整合,司礼监正式成立后,它的职权凌驾于宫廷内部所有的宦官机构已是必然。除了掌控宫廷内部的所有礼仪之外,还将内廷的监察权全权包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明朝纪检监察部门。

洪武二十八年,司礼监的权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宫廷内的婚丧礼仪、内使出入马牌制作以及安排宴席、赏赐笔墨书画等工作都由司礼监掌控。

而与之对应地是,司礼监内部官员设置也趋于完善,掌印太监、秉笔太监、提督太监等官职相继出现,司礼监体制机制逐渐健全。

二、宦官第一署

1、批红权

司礼监成熟于洪武年间,建文、永乐年间,宦官开始到各地方担任镇守中官、监军等职务,但是这些官员都是独立于司礼监,作为皇帝的亲信而到地方任职的。此时司礼监在朝廷内的职务还没有触及到朝廷权力的核心。

司礼监真正开始触及朝廷权力中心是在明宣德、正统时期。宣德年间,与皇帝关系亲密的金英、范弘担任司礼监大太监,甚至得到宣德赐予的免死金牌。要知道,免死金牌一般是开国功臣才能获得的待遇。

明英宗幼年即位,太后垂帘听政,碍于身份,无法与内阁直接对接,所以命内阁拟定方案报批,自己则以小票予以答复。在这个过程中,司礼监掌握了批红权,成为辅助皇帝决策的助手,这一时期司礼监开始真正将触手伸向朝廷政务。

2、合作“伙伴”

后来的司礼监干脆成为与内阁不相上下的行政机构,东厂、京师营马、三法司录囚及地方镇守中官的选派都归司礼监管辖,不止是批红权,司礼监的权力触手已经遍及明朝权力的各个方面,与内阁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

后来明朝的皇帝们关注到这一局面,将司礼监视为同内阁制衡的工具,比如嘉靖、万历二帝,数十年不上朝,朝廷机器依然正常运转,可见这两个机构已经完全可以支撑起明朝的行政需要。

自太祖时期新设宦官体系以来,明朝的宦官集团便开始了权力跃升。从分管朝廷礼仪、负责宫廷琐事,到下派地方充任监军、镇守中官,再到逐渐触及明朝权力中心,与内阁共同组成明朝的行政运转体制,掌握批红权,与内阁形成了合作与竞争关系。

自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俘后,明朝宦官干政就一直困扰着明朝,但是由于宦官可以为皇帝分忧,所以一直被延续了下来。之后也出现过冯保、张居正合作中兴明朝的案例,但是还是被争权夺利的数代大宦官所拖垮。崇祯皇帝血气方刚,登基之后诛杀大太监魏忠贤,破坏了以皇权为主,宦官与内阁相互协作、制衡的权力格局,最终在内忧外患中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明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明朝,权力,内阁,朝廷,司礼监,宫廷,皇帝,宦官,红权,的发展,消息资讯,明朝,内阁,司礼监,内廷,宦官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明朝,权力,内阁,朝廷,司礼监,宫廷,皇帝,宦官,红权,的发展,消息资讯,明朝,内阁,司礼监,内廷,宦官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明朝,权力,内阁,朝廷,司礼监,宫廷,皇帝,宦官,红权,的发展,消息资讯,明朝,内阁,司礼监,内廷,宦官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