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开国皇帝死后,其庙号多为“高祖”或“太祖”,而第二位皇帝的庙号多为“太宗”。
开国皇帝的庙号是“祖”,说明他是当朝的始祖。其他历代皇帝的庙号,再也没有人敢称“祖”了。
比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第二任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宋朝的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第二任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清朝的开国皇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任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极。
至于三世及以后的子孙,他们的庙号基本上都是“某某宗门”,而不是“某某某祖”。
但只有明朝有些特殊。他们的开国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任皇帝是朱棣,但庙宇被命名为“明成祖”。一个朝代有两个“祖”。但是,它是如何发生的?
其实真正的明朝第二位皇帝是建文帝朱允炆,只是因为被叔叔朱棣打败了,所以没有庙号。朱棣称帝后,推翻了侄子建文帝。王朝第二任皇帝。
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朱棣不仅赐建文帝庙号,还下诏重修《太祖实录》,删除一切对他不利的史料。.这导致在建文帝时期,所有皇家档案和皇帝日常生活的记录都被删除或更改。
因此,朱棣死后,由长子朱高炽继位,并赐父亲朱棣庙号“明太宗”。朱棣的庙号是“太宗”,证明他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样,是正儿八经的第二位皇帝。
注意,明初,朱棣的庙号是“明太宗”,而不是大家熟悉的“明成祖”。此名一直延续到明末嘉靖年间。
嘉靖皇帝是明世宗朱厚翀[cōng]。他即位后有一点私心,正是这种私心让“明太宗”朱棣变成了“明成祖”朱棣。
朱厚翀从表弟明武宗朱厚照手中接过皇位。朱厚照死时没有孩子。他的生母张太后和内阁总理杨廷和决定从附近的皇室中选出一个人作为新皇帝。于是,兴宪王的次子朱佑棠、明宪宗朱见深的四子、明孝宗朱佑棠的侄儿、明武宗朱厚照的表弟朱厚聪成为了明朝第十位皇帝(建文帝是不算)。
朱厚璁即位时,他的生父兴县王朱佑椤已经死了。他除了要给他的表弟朱厚照起庙号外,还要给他的生父朱佑昉起庙号,于是明代就开始了一场“优礼”之争。武宗的旧臣朱厚从、杨廷和、毛丞就谁当皇帝(或宗法意义上的父亲)进行了长达三年半的礼仪之争。法)和皇帝的称号作为皇帝世宗的亲生父亲。
这场“大礼”之争最终以朱厚璁皇帝的胜利而告终。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朱厚翀的生父兴宪王朱佑柱被追封为“睿宗志天守道弘德元任宽穆春生上师建经文帝”,祠号“明睿宗”,朱厚翀举牌至泰殿,位居明武宗之上。
不过当时还有一个问题,因为皇位传的多了,太庙供奉的祖宗不能再增加了,所以只能请那些与当朝皇帝关系最远的亲戚。到远方祖先的庙宇接受供养,这种做法还是“相距甚远”。
但这里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祖”是被囚禁的“祖”,“祖”是“仙”。
当时,明太庙共有九位皇帝。除了不能开光的“太祖”朱元璋之外,离朱厚璁最远的就是“太宗”朱棣。但是,如果不是朱棣发动了“靖难之战”。但是朱棣这一脉的子孙根本就没有当皇帝的机会。
所以,朱厚翀不能嫁给朱棣,只能嫁给下一任明仁宗朱高煦。可她与其嫁给血缘最远的朱棣,倒不如选择更亲近一点的朱高炽,岂不是天经地义?
最后,圣人朱厚璁以“重建与创造相同”为由,将朱棣庙宇的名称由“明太宗”改为“明成祖”。长生不老之祖。”与此同时,明仁宗朱厚翀将朱高炽解救出来,安置在太庙,并请他的父亲“睿宗”到太庙。
有意思的是,三年后的嘉靖二十年(1541年),太庙庙失火,明朝人沈德福为之庆幸《万历野获编》:“承庙旧名太宗,初改名太宗。(嘉靖)十七日,兴宪帝被追封为始祖,师父与成祖入庙,言说文帝(朱棣谥号)因神明不惜。
这句话的意思是,朱棣不高兴自己从“太宗”改成了“成祖”,有天上有灵,于是在太庙里点了一把火,发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