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佃农家庭,他十七岁那年,家乡持续大旱,瘟疫流行,父母亲和大哥都先后去世了,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才办完亲人们的后事。生计无着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做杂役的小和尚。没过多久,皇觉寺也开始闹饥荒,他开始游方化缘的生活.....
朱元璋后来的经历嘛众所周知,在此不赘述。本文只聊聊他当上皇帝后对和尚们的态度。
(一)有的和尚他宽容
元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军打下了太平(今安徽当涂),部队在这里休整几天。某天午后,他穿是便装,带几个随从,到当地的不惹庵游览。老朱和常人一样,有当和尚的生活经历,自然对庙宇和和尚感兴趣。
在寺僧的陪同下,他瞻仰大殿佛像,参观禅室净舍。兴致昂然的老朱一边看一边与众人大谈《道德经》。想来老朱也算个勤奋之人,虽然文化不高,即使落难当和尚也却挺爱学习的。他打趣和尚们,你们不生产不纳税,却吃好的穿好的,还娶妻生子,鬼才相信你们奉佛敬天。《道德经》是万物的根本哟,称王的可用它为师,治理老百姓可用它当法宝,我是学了有所收获的人,你们只是用来骗施主钱财。
一番话把和尚们说得大吃一惊。看这人长得奇特,心中却深藏奇志,就问施主是谁?老朱只说把笔墨拿来,他提笔蘸墨在墙上写了首诗。在此试用散文诗译出:
我在江南杀尽百万官军,腰间的宝剑还带着血腥。和尚们不认识眼前英雄,只顾扭到打听我的姓名。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留下的墨迹自然成了宝贝。某天有人来告状,说他留在不惹庵的墨迹没有了。老朱大怒,立即派人把那庵的主持抓来理麻。主持是后来就任的,说不晓得有这么回事,只看到自己师父写在上面的诗,说的是不敢留下御笔,那样会让鬼神们害怕,现在即使用水洗去了,还有异光直射斗牛耶。老朱一听就知道是骗他,但这马屁拍得顺溜,把他拍舒服了,当场就赦他们无罪。
(二)有的和尚杀无赦
径山(今浙江余杭西北)的住持止庵,是个有名气的和尚哟,有年夏天读了中唐诗人孟郊的诗,颇有收获,学他古朴质淡的风格,写了首《夏日西园》诗。在此试用散文诗译出:
西园草堂刚刚修好,热天到了想去纳凉。六月天的池水还少, 树栽三年没见上长。频频扫地来净心罢, 打开窗户不用烧香。柳树下的晚风凉快, 烦人蝉叫惊动夕阳。
诗写得还可以,自然生动,极有层次,算一首佳作。可是朱元璋看了却不高兴。他把止庵叫来说,知不知道你犯罪了?止庵硬是丈二和尚摸不头脑哟。老朱厉声说道 :“无处纳凉”是暗喻我的刑罚太严苛了。“三年没见上长”是抱怨我立国不久规模还小,你生不逢时。“频频扫地”、“不用烧香”,是骂我怕人非议而滥杀人.....
老朱一席话把止庵说得叫苦连连。老朱手一挥,叫道拉下去收监处死。就这样,以诽谤朝廷的罪名,不知处死了多少和尚。
(三)老朱定人好坏的标准
不仅仅是止庵自个儿死得不明不白,就连看的人也不明不白。
老朱定人好坏的标准到底如何掌握的呢?说来话长哟——
老朱出身贫贱,当过和尚,参加过起义军,被统治者骂过“贼、寇”,时过境迁,从社会的最底层升格为万人之上,主要由于自身的性格所致,最忌讳说这些与其身世有关的字眼儿,生怕别人揭他的老底,有失如今的至尊,因此说到这些字眼儿,那怕只是谐音,那就格杀勿论!如“仪则天下”、“垂子孙而作则”、“圣德作则”,里面那“则”字音同“贼”,就把写文章里面有“则”字的几个官儿全杀了。
更为好笑的是,他当过光头和尚,光头是剃了发的人,“生”者僧也,文章中有写“光、生”之类字或音相近的人,也一律不论。硬是让朝野所有的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有天朱元璋微服私访,来到了一座破庙,看到墙上有首“题布袋佛”诗,意思是大千世界里有万物,收拾好用一个袋子全装进去了,不要只收不放啊,放一些出来没有什么问题吧?老朱仔细瞧那布袋和尚,活脱脱的就像自己,那诗不是在讽刺自己用法太严了吗?老朱大怒,叫人把全庙的和尚全砍了。据说那首诗是告老还乡的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写的。刘基某天云游到此,听说老朱要来的消息,在庙里题首诗劝劝他,可叹诗的锋芒太露,惹怒了老朱,让全庙的和尚当了冤死鬼。
朱元璋这种阿Q式禁忌,不仅仅是针对和尚,而是针对所有的人。一方面是他的性格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成了他排除异己的手段,维护了皇权统治,害死不少无辜之人。
【作者简介】赵心放,其作品散布于报刊和网络。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