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后世人们心中的风评逃不出四个字——“积贫积弱”。从宋朝之后,对于它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时至今日都充满争议。抛开后人对宋朝的各种争论不说,单论这个朝代在文化领域发展的成就,却可以称得上达到了极致,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可。
如果说,能够在发展文化、经济、科技的同时,对自己的军事力量也能够发展起来,宋朝就可以拥有与盛唐时期一样的强国强军画面。
比如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陈寅恪老先生对宋朝的文化方面评价极高,称它为时代之最,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巅峰。
这样文化发达的时代,怎么会呈现如此不平衡的状态,最终只能变成“积贫积弱”的现象,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
这方面还是得追溯到指数式增长的文化发展。如此说,并不代表文化对一个朝代发展没有益处,相反,在北宋时期,具备所有思想文化发展的条件。
遗憾的是,指数式增长的文化发展导致了宋朝社会“畸形”发达,导致宋朝多方面发展不均衡,“发育不完全,走路不稳,就会摔倒。”这就是宋朝。
宋太祖的“重文抑武”政策,让北宋军事力量走向衰弱
1、实施“重文抑武”政策的历史背景
北宋建国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就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国策,这对于当时解救民众于水火,可以说是意义非凡。
可惜随着时代发展,国家和平统一局面形成之后,没有去改进这一政策,最后落后的政治策略只会影响国家发展。
北宋建立之前,是唐朝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局面,混乱不堪,战火弥漫整个中原,那个时候就是靠着武力走天下,谁强谁就可以称王。
人们对铁骑长刀心中满是害怕和敬畏,涌现的都是战争和野蛮,那些“温文尔雅”与这种现象实在不沾边,在这样的价值观下,长达半个世纪的混战,导致了悲惨的局面。
赵匡胤称帝之后,防止再次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改变武力在人们心中的高地位,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文官大力发展,武将的权利受到了打压,但长此以往,上百年后,北宋王朝倾向于文臣治理天下的方向,军事方面就弱化了许多。
2、“重文抑武”更上一层楼
宋太宗登基之后,文官制度再一次得到推广,统治者通过科举制度吸纳了很多的文人进入朝堂。北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建立由文人治理执政的朝代。
自古以来,武官和文官都是“有所长,有所互补”的状态。武官一方强大,功高盖主,势必造成战乱,文官强大,权倾朝野,一手遮天,国家同样会陷入混乱,这两方面都是缺一不可的。
在宋朝时期,文官治国没有得到适时的遏制,导致军事力量孱弱不堪,北宋最后因为军事而惨遭挨打灭国也是意料中的发展事实。
文人治天下,不懂战场用兵,文化鼎盛也只是一瞬间
1、宋朝时期存在的和平假象
朝堂之上文官一手遮天,全勤朝野,北宋整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的文人,不仅仅存在于朝廷。
很多人认为北宋是在政府的鼓励支撑下发展的经济,但人人都不清楚,宋代文学同样发展到了历史顶峰。
朝堂之外,文人依然左右着北宋社会的发展,军事方面要想再招兵买马都是很难实现的。这对军事无疑是当头棒喝。
众所周知,宋朝和平了一百多年。但这并不是文人治理的功绩,宋真宗时期,与边境的辽国建立的“澶渊之盟”,这对于一百多年来说是件好事。
但在达成条约之前,北宋和辽国展开了很长时间的大战,宋朝和辽国基本上打成平手,最后,辽国也需要休养生息才进行谈和的。
两国之间百年间的约定,一直没有大规模爆发,但辽国就是宋朝埋下的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爆炸了。当时北宋和西夏之间的斗争不足与动摇国家。
2、文人治国,长期下来只能迎来强敌
北宋和平了一百多年,在这百年间,北宋的物质文明得到了空前发展,经济也有了质的飞跃。
政府以及民间创办的教育机构普及到了全国,整体的文化素养也增长了,文化鼎盛让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天国,盛世繁荣。
我们知道,北宋时期,由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在朝堂有所作为,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等,几乎都是同一时间出现的,将宋朝的文化推向了中国巅峰。
细细想,文化再强盛,没有硬实力的保护,软实力就是“唇亡齿寒”,地大物博的宋朝土地,其他国家怎么会不想要?强敌袭来也是在所难免的。
北宋注定了是文人墨客的沃土,是武将的暗无天日,灭亡也是因为“重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封建社会,强敌虎视眈眈,任何政权都不可能在没有硬实力的保护下发展强国梦,北宋灭亡为后世也敲响了警钟。
因此,指数式增长的文化发展注定会导致宋朝“畸形发达”,从而导致被强敌打压,最后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宋史》、《东京梦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