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西藏无疑是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国境线长达4000公里,同时也是我国数万公里海陆国境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边防重任。
公元6世纪之时,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藏族先民大小部落群,经过数千年的分化组合,最终形成了相对较大的二十余个部落联盟。而随着唐王朝的建立,在青藏高原这里,生活在今天西藏山南市雅隆的悉勃野部,通过历年战争,逐一征服了其他各部族,从而建立了青藏高原有史以来第一个王朝,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建立后,曾和大唐王朝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在唐太宗时期,随着文成公主入藏成亲,吐蕃和唐王朝迎来了一段和平时代。不过在安史之乱时,吐蕃再次和唐王朝发生军事冲突,鼎盛时期的吐蕃,一度占据了整个青藏高原,势力直达西域和克什米尔地区。当时的吐蕃士兵,骁勇善战,在唐代史籍《通典吐蕃传》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所能之伤也。
从这段描述来看,吐蕃王朝的士兵极具战斗力,因此他们不但令唐王朝头疼不已,同时也极大震慑了另一个大帝国,也即阿拉伯帝国。
当年的阿拉伯帝国,在强盛之时也是极具野心,当他们看到昔日的大唐王朝因为安史之乱而一蹶不振后,开始谋划如何攻入唐王朝内部。然而摆在阿拉伯人面前的一个难题是,吐蕃王朝横在了唐王朝和阿拉伯帝国之间,因此对于阿拉伯帝国来说,想要入侵唐王朝,就势必要过吐蕃王朝这一关,而双方的矛盾焦点,就是广大的西域地区。
古代的西域,面积广大,特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自然而然,吐蕃王朝的存在,成为了阻碍阿拉伯帝国扩张的“长城”。为此,阿拉伯帝国和吐蕃在西域地区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吐蕃三战三胜,尤其是第三次战争,吐蕃在丧失了将近二十万的精锐之后,彻底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阿拉伯帝国的军队,由此也断绝了阿拉伯帝国东进的野心,确保了西域的安宁。
但到了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一蹶不振,逐渐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吐蕃王朝消亡后,随着元帝国的建立,西藏地区成为了元帝国的管辖范围,隶属当时元朝所设立的宣政院。明朝时期,王朝继承了元朝对西藏的管辖,继续以宣慰司这一机构实施对西藏的管辖。
但无论是元朝还是明朝,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力度相对较弱,比如明朝,一直未在西藏设立一兵一卒。等到清王朝建立之后,在康熙在位时,他在西藏地区设立了驻藏大臣,驻藏大臣总揽西藏军政大权,由此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华民族的版图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