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文史李自成病亡考略

文史李自成病亡考略

作者:李保林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延续二百七十多年的明王朝,但在北京仅四十几天便转瞬即逝,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特别是关于李自成的死因经过几个世纪的争论,仍然众说纷纭。其原因主要是李自成死时正处在一个战火纷飞、大顺军被清军打得西奔南撞、溃不成军的非常时期,再加官修明史及一些史籍所记载的李自成的死因不足以取信于人,所以导致李自成的死因扑朔迷离,错综复杂。

关于李自成的死因流传最广的当数《明史・李自成传》记载:顺治二年九月,李自成兵败撤退至湖北通城九宫山,“自率二十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其次为费密《荒书》记载:自成亲随十八骑,由通山县过九宫山被山民打败,“山民程九伯与自成手搏……其甥金姓以铲杀自成”。其他说法还有十几种,但大致不外乎以上两种说法,只是地名略有变化。

当然,这两种说法也不是凭空臆造,均源于清顺治二年,靖远大将军、和硕亲王阿济格及南明总督、湖广等五省军务何腾蛟的奏报:“闯逆以二十八骑登九宫山,为窥伺计,不意伏兵四起,截杀于乱刃之下。”阿济格、何腾蛟虽然各事其主,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皆以“尸朽难辨”搪塞各自的主子。封建社会皇权至上,但对一个惊天大案,不管是清顺治或者南明隆武帝,都不难看出阿济格、何腾蛟疏奏中的破绽。如果李自成确实死于九宫山,根据陕北人的习俗,人死也要先期土葬,待妻子死后再同穴合葬,才算入土为安。李自成当时败军也有几十万人,身边不乏有众多陕北人,按何腾蛟疏报,随李自成二十骑皆死,逃回的有“伪参将张双喜、随从刘伴当”,说明其部下马上就可杀到,完全可以从容处理自成死骸,当然是秘而不宣,为何会“尸朽难辨”?显然,何腾蛟、阿济格的奏报自相抵牾。

李自成塑像

从时间上也是漏洞百出,阿济格、明史皆称李自成九月死于九宫山,而大顺军因李自成死后,指挥出现混乱,“六七月间高夫人、郝摇旗等同南明何腾蛟达成合营协议”,八月间“李过、高一功等三十余万就抚于湖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说明此时李自成已逝,否则做出这个抉择非李自成莫属。所以从时间上无法印证自杀者或乡人所杀者就是李自成。李自成虽出身草泽,在农民起义军处于最低谷时,其他首领包括张献忠、罗汝才等重量级人物纷纷投降明军,而自成仅以十多骑隐匿深山,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到最后,反败为胜。彼时虽败还有几十万人马,再自缢,似乎于理不通。为此南明右副都御史郭维经就提出质疑:“李自成五月死九宫山是传言。”隆武皇帝也“疑自成死未实”,故旨:“何腾蛟将歼贼情形,闯贼首级真否?该抚察奏解。”所以何腾蛟才有二次“闯逆伏诛疏”忽悠隆武帝。南明政权当时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也无力咎责,可是顺治的态度就截然不同,初,执政王多尔衮发现先奏“自缢”,又奏“尸朽难辨”均有异,阿济格不得已而为之,二次疏报“俟就彼再行查访”。说明阿济格关于自成的死因也不能自圆其说。阿济格班师回朝,“睿亲王多尔衮责,自成未死时,先以死闻,遣人数其罪。又在午门张盖坐,召而斥之”。故将阿济格降为郡王。至乾隆时,多尔衮、多铎等诸王均复原爵,并配享太庙,唯独阿济格除未能享受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乾隆还指责“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虽前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说明清廷一直不认可阿济格、何腾蛟的奏报。

通山《程氏族谱》记载:顺治元年甲申,“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献贼首、珠盔、龙袍于本省军门”。《通山县志》记载:“顺治二年,贼败窜通山,六都人程九伯集众杀贼首于小源口。”据考起源陕北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并无李延其人,李自成也无此别称,包括自成族人皆无此辈名。而实际情况是顺治元年大顺军还转战在陕西,此时李自成不可能至通山县。如果通山志与程氏族谱记载的是同一个人,况程氏知道所杀者名姓,应该是当地占山为王或者流窜的土贼,当然也不排除大顺军留守湖广的白旺部下或明军的逃卒。如果确有献贼首、珠盔、龙袍于本省军门,何其有何腾蛟“道阻音绝,无复得其首级报验”、阿济格“俟就彼再行查访”的二次奏报。所以《程氏族谱》所载剿杀李延者与李自成风马牛不相及。杀死李延的程九伯因功封“德安府经历”,完全是官府移花接木而导演的一场“罗生门”闹剧。如果李延就是李自成,大顺军余部有数十万人,在湖广、四川、云贵活动近二十多年,程九伯不要说做官,就是有十个脑袋也保不住。

当然关于李自成被通城地方团练杀死的版本还有农民姜大眼的传闻;《南明野史》为乡寨民王氏兄弟击杀死;《流寇长编》为村民方赛神以锤首而死等说法多异,各执一词,使李自成之死雾里看花,更加神秘莫测。清同治六年《通城县志》载:李自成被地主武装杀害后,“其侄李过勒兵夺其尸,结草为首,以衮冕葬于罗公山下,攻灭一村而去”。其内容与《流寇志》所记李自成死于黔阳一字不差(《流寇志》卷十四),所不同的是杀自成者及地名有别。《流寇志》的作者彭孙贻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卒于康熙十二年,其成书时间就按其去世时间康熙十二年计,比同治《通城县志》早一百九十三年。巧合的是通山、通城皆有九宫山地名,为此,两个县为李自成死九宫山一事争得不可开交,奇葩的是两县均建有李自成墓,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及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王任重为通城李自成墓碑题词,后来有人质疑李自成牺牲的地名有误,郭沫若又专门声明题词无效,可谓沸沸扬扬终无定论。其实大可不必为此而口舌之争,根据种种迹象,李自成极有可能是病死的。

既然提出李自成有别于史记的不同死因,就只能用证据说话,这就要聊一聊李自成的身体健康问题。崇祯十年十月,李自成率农军从陕西宁强入川,攻破三十多个州县,杀总兵侯良柱、吴鸣凤,四川巡抚王维章因失责而论斩,引起朝野大震。不得已朝廷调能打善战的秦军入川。官军首先断自成的粮道,农军兵饥马乏,副总兵贺人龙以弱卒诱自成军至梓潼,秦军伏兵四起,自成军死伤千余,逃洮岷、西番,不得已遣散老弱妇女以百骑复潜终南山。官军围山,自成与田建秀、谷英、张能等十七人,碎布衣为绳,坠崖而逃,入楚投奔张献忠。张恕不接待,至竹溪张献忠准备谋杀自成,自成独乘骡驰百里,走商洛,至淅川老回回营“卧疾半年余”。此为自成有病记载为始,估计不是一般感冒风寒,否则不可能久病不起。姚雪垠撰《李自成》一书也曾记载李自成在商洛山中重病在身,大约就是泛指上述病因。

崇祯十六年(1643)夏,李自成问鼎中原,在襄阳建立政权,张献忠也不甘示弱,在武昌成立六政府。明廷在中原、湖广丧失了大部分州县。南京、安庆、庐州、凤阳等地虽为明军控制,但也是以戈为枕,整日惶恐不安。有人献策于凤阳总督有好消息,李闯不战自可灭,“贼病将死也,辛巳左目中镞,饮于颅,不可动,今春化为腐窟,脓血浸淫不止,羸瘠如柴,年逾三旬,形如老朽,度其死期不过朞(一周年)年,老贼一死,其众星散,此可灭者也”。

虽然是贬义的记载,但可知李自成崇祯十四年第一次围开封,二月十七日,亲临开封城下,被明军守备陈德意(也有记载为陈永福)射中左目,伤及二寸,箭伤虽不致命,但当时的医疗条件,除左眼失明,很可能有感染的迹象,其后遗症是否可危及性命也难以预料。乃至后来病情发展和加重不排除与此箭伤有关。然而事无虚妄,李自成崇祯十六年七月襄阳政权建立,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官员钦天监博士杨永裕建议拆承天(今湖北钟祥)明嘉靖皇帝父朱祐杬陵寝材料建大顺襄阳宫殿,“自成至寝庙大殿,头目晕眩,不能安坐居营中”。应该说《钟祥县志》自成有病的记载也不是无中生有。

李自成起事后,回其家乡米脂县两次,一次是战略需要,崇祯九年转战陕北,回米赠银八百资助修葺文庙;另一次是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回米祭祖,两次均未遭扰百姓和入城。而自成回米恢复祖坟、祭祖、处理惩办毁其祖坟的首恶以及所需粮草等若干事务,米脂城内推选与自成有“姻党关系”管理米脂城防的冯云潭(名启龙)负责联系解决。《冯氏家谱》载有冯云潭当时驻自成营中,通过军中书札联系城中,“速请医生二人来营,有所诊视,毕、惠两君择其一可也”。自成当年曾在米脂圁川驿供职,故对城内中医世家有所了解,故有毕、惠二医生任一均可的旨意。根据冯云潭的口气,貌似自成病得不轻。当年造反,其族亲恐为连累,隐姓埋名,潜匿各处,如今衣锦还乡,原准备“访求宗人,赠金、赐爵”,结果未能指挥攻取九边重镇榆林,因病草草祭祖后就返省城,说明其身体状况很差。

位于湖北通山县的李自成墓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京,崇祯自缢于煤山,大顺官员四月一日始劝进自成早日登极。新帝登极礼仪隆重而繁多,为此选民间嗓门大二十人充鸿胪寺官(掌朝会议节之事),所着朱袍皆从戏班借,为登极时传唱礼仪用,鸿胪寺官演习登极礼仪,应该说万事俱备,只欠择日登极。据崇祯时曾任左谕德(掌管赞谕规谏太子)杨士聪日记《甲申核真略》载:“选定四月初六日即位,至初三日又改即位之期于初八日,至初六日又改即位之期于十二日,至十一日又更期即位之期于十五日,因东面战事急故更改,十二日又更期为十七日,因向东进兵之期已定,因屡改屡易,故以此为由,欺骗愚弄天下人耳目。”

李自成历尽艰辛,前仆后继推翻了明王朝,宣布即位时间也是一件慎重的大事,尽管新朝鼎立,百废待兴,但南方及全国诸多州县并未控制,及时登极事关招降明朝官员,是稳定大顺内部而一统天下的大计。所以再大的事也大不过宣布即位,但为何即位时间屡改屡易?其实另有不为人知的隐情。当时“自成每登御座,大汗淋漓,头痛难止,昏昏沉沉想睡,故迟疑不决,不能发布命令……是日,百官呈劝进表时,不能坐立几乎倒地……此后,自成不复登殿”。

《明季北略》也有类似记载:“自成才上坐,即呼头痛如劈,昏绝辄颠下。”原来即位的时间一改再改,是因自成身体健康的原因。直至大顺军兵败,退出北京的前一天,四月二十九日草草宣布登极仪式,以“牛金星代行效天礼”,说明自成因病未能参加登极仪式。从饮食上,“自成早起只能饮少许米汤,不食其他食物”,“识者知其不能久也”,貌似自成病得不轻。

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西安政权建立后,敕建祖庙。顺治元年八月,“祖庙建成,将往祀,忽寒慄不能礼”。中国人的传统百善孝为先,李自成此时仅三十八岁,一般病不可能影响他祭祀父母、祖先,说明病情很严重,至少不能行走,用现在的话说必须住院治疗或者下病危通知。但五月下旬,似乎还有李自成发布命令的记载。牛金星与李岩素不合,真定之败后,大顺军河南所占领的州县纷纷反正,李岩请兵收复。牛金星又嫉妒李岩的军事才能,谗言李岩有二心,“自成令牛金星与李岩饮,杀之”。

根据以上记载分析有以下可能:一是李自成本身重病在身,又箭伤胁下,虽然行动不便,但神志清醒还能在病榻决策;二是李自成真定箭伤已死,害怕动摇军心,只是秘而不宣。或者是李自成因伤病已经神志不清,所以杀李岩完全有可能是牛金星假传圣旨,以泄私愤。否则在当时不利的形势下,自成不可能擅杀大将。军师宋献策闻李岩死,扼腕愤叹,磁侯刘宗敏按剑切齿骂曰:“我见金星,即手剑斩之。”如果是李自成下令处斩李岩,牛何过之有?

事物在发展过程往往存在一定偶然性,因为偶感风寒也可以致病。但就崇祯十一年在老回回处养病半年、十六年因开封箭伤持续感染、至承天显陵寝庙大殿,头目晕眩,不能安坐居营中、同年冬回米脂祭祖速请医生看病、进京后因病不能登极上朝、真定再次箭伤胁下等一系列记载交相印证,持“偶感小疾”的说法恐怕就说不过去了。李自成在枪林弹雨中征战十几年,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以运筹帷幄、身先士卒深得部下拥戴,潼关一战关系大顺的生死存亡,遗憾的是西安至潼关近在咫尺,自成竟未能参加。当然自成参加并不意味着就有多少胜算,但足以说明自成当时重病在身毋庸置疑,否则无法解释李自成在这关键一仗缺位的内幕。乃至大顺军进京后,其战斗力应该是处在巅峰阶段,为何屡战屡败?特别是出京后,始终未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体系,包括进京后军纪反弹,刘宗敏肆意扩大“追赃助饷”、霸占吴三桂爱妾陈园园,牛金星、吏政府尚书宋企郊启用原明朝降官任人唯亲等一系列乱政现象,应该说与自成的病情加重、失去控制有直接关系。种种迹象表明,李自成自真定箭伤后,有可能清军与大顺军潼关战役前就病死。即使自成未死,也无法指挥或者骑马打仗,所以更不可能率二十骑至九宫山略食、侦探查看地形以及陷入泥淖与乡民搏斗。退而求其次,要说有,也是抬着上九宫山可信。早在清顺治初,常熟人邹漪撰《明季遗文》记载:“自成病死罗公山,其侄一只虎以帝礼葬之。”其时“大清朝有贺表谓自成病故”只是邹漪记述自成病死无依据,所以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使李自成真正的死因交臂而失之。

李自成在人们心中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立马横刀,百折不挠,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要说病死一般难以接受。然而当时人的平均寿命也不过四十岁左右(李自成三十九岁死),明朝养尊处优的皇帝平均寿命未超过四十一岁。自成出身草泽,征战十几年,身体严重透支,最后难逃疾病的折磨,这也是不可抗拒的人生规律。通山、通城的李自成墓都经过修缮,但未曾发现李自成遗骸和其他真凭实据。李自成究竟病死在陕西或者在南逃的路途何地确实是一个不解之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以秘不发丧而稳定军心,也是战略上的需要,其部下只能草草掩埋,为了保密,参与者也不会很多。

由于大顺军残部一直未能建立根据地,与南明合营后,转战川湖、云贵、粤赣,李过、高一功顺治八年前相继死后,以袁宗第、刘体纯、李来亨、郝摇旗、党守素、拓天宝、贺珍、马腾云等李自成旧部,号称“十三家”继续抗清,因形势所迫,被清军围剿压缩在川鄂交界的大山里。直至康熙三年,最后仅剩李过的义子李来亨率部下在湖北兴化县茅麓山与清军进行了顽强英勇的激战,最后率全家自焚,至此,农民起义军悲壮惨烈、可歌可泣的抗清运动坚持近二十年后宣告结束。可谓是一代英雄壮志未酬因病身先死,万世景仰留下遗憾谜底无人晓。

来源:各界杂志2023年第2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通山县,腾蛟,九宫山,顺治,李延,文史,李自成,阿济格,考略,程九伯,九宫山,李自成,大顺军,何腾蛟,阿济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通山县,腾蛟,九宫山,顺治,李延,文史,李自成,阿济格,考略,程九伯,九宫山,李自成,大顺军,何腾蛟,阿济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通山县,腾蛟,九宫山,顺治,李延,文史,李自成,阿济格,考略,程九伯,九宫山,李自成,大顺军,何腾蛟,阿济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