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引言
从夏启到清宣统,前后数千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一个国家的兴盛往往与其统治者息息相关,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创封建王朝,使得古代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平息了诸侯争霸,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书同文,车同轨,形同轮”让封建社会有了规章制度,有了统一的法度,统一的文字让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千年而生生不息;“废井田,开阡陌”让百姓有地可种,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治,保护了中国领土完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即便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秦朝,在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依旧不是最为人称道的。古代中国的这个朝代,连续8个皇帝没一个昏君,唐朝看了都自愧不如。
这个朝代便是紧跟秦朝之后的汉朝,汉高祖刘邦从一市井之徒,最后打败如日中天的西楚霸王项羽,开辟了中国古代的又一封建王朝,为后世的8位明君治理天下提供了统治基础。高祖刘邦于统一之后实施“轻赋税”政策,为连年战乱的社会恢复正常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统一了中国,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实力,加强了汉王朝的统治;文景之治将汉朝的鼎盛推向了巅峰等等。
自高祖刘邦到汉昭帝刘弗陵,每一位皇帝都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比如汉初的赋税制度,西汉初,国家刚刚结束战乱,此时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作为开国皇帝的刘邦因为出生市井,深感百姓之苦,于是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农民只需要缴纳3%左右的税,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到文景时期,前后二三十年,国家便已经实现了“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而现代中国从吃不饱到有余粮前后亦用了十余年,这还是在有杂交水稻的技术之下,汉朝仅仅依靠政策和制度就实现了,其功绩确实无一朝代可以比拟。
在汉初的八位皇帝在位的时间里,从缓和的民族政策到大破匈奴,可以说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匈奴威胁,通过“和亲、征讨、迁居、编籍、同化”等一系列措施,为古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另外,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同一时期太史公编撰了对后人研究古代中国文化具有非凡意义的《史记》,有句话叫做“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若不是太平盛世,谁有精力和条件去编撰如此著作?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技术落后的古代社会,如果不保证最基本的生存,如何让国家长治久安?如何让边境的虎狼退缩?
汉朝的统治,不论是在经济上、文化上、统治制度上,还是在社会发展史上,对后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唐朝虽说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碌碌无为或是荒淫无道的昏君,所谓君无道,则天下苦,历朝历代都不乏有明君,却终究败在了君主无能,比如隋炀帝荒淫无道,横征暴敛,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然汉朝不是最为鼎盛的,却鲜有比汉初这八位皇帝对国家、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更为杰出。
总结
社会是要进步的,所以政策和制度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做出调整,西汉最初的八位皇帝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那是因为他们在当时的社会基础上推行了适合社会的政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即使在现代也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常态。汉朝的没落是后代皇帝对社会状态的无知,不走进百姓,怎么能知道他们的诉求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不能平缓这滔滔江水,万吨巨轮也有可能被拍翻在历史长河之中。
一个朝代的兴盛除了君主的功绩之外,与朝臣也息息相关,随君征讨的朝臣自然是亲身感受过民间疾苦的,故此在太平之后会给出一些对统治有利的建议,不过长久的太平也会让社会各层安于现状,“饱暖思淫欲”是很多朝代灭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