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东晋的终结者刘裕,如何分配中央权力,寒族能否分到一杯羹?

东晋的终结者刘裕,如何分配中央权力,寒族能否分到一杯羹?

刘裕政治军事集团以军事起家,以军权坐大,以霸府的形式完全掌握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新政权在旧王朝的母体内逐渐孕育成熟。公元420年,晋恭帝“欣然逊位”,刘宋王朝建立,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新的刘宋王朝以寒族起家,在延续了东晋王朝政权统治模式的同时,也展现了南北朝的一些时代变化,比如寒族开始进入中央,掌握机要权力。

一、延续前朝,平稳过渡

刘宋代晋基本上保持了政局的平稳和社会的稳定,几乎没有触动当时的基本政权框架。刘裕也是全盘接受了东晋统治政权的基本形式,以中书省为决策机关,“掌机衡之任”;以尚书省为执行机关,“出纳王命,赋政四海”;以门下省为侍从顾问机关,掌“侍从傧相,尽规献纳,纠正违阙”;以五兵尚书和各将军掌握军权。

但是,随着刘宋初年皇权的强化、军权的集中,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寒人势力的崛起这些政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刘宋政权在政权结构模式和权力运行方式方面必然产生一些体现时代变化的新特色。

二、仍与士族合作

刘宋初年,刘裕父子为了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还必须要借助于士族的力量。当时中央各部门的官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让自己的亲信,即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军政人物入主中央。登基后,刘裕迁徐羡之为录尚书事、扬州刺史、散骑常侍;迁傅亮为中书令,入直中书省、专典诏命。

迁谢晦为领军将军、散骑常侍,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殿省,总统宿卫;加王弘散骑常侍,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迁谢方明为侍中,出为丹阳尹;以江夷为吏部尚书,加散骑常侍,迁右仆射;以“明宪直法,无所屈挠”的孔琳之和“方鲠闲素”的蔡廓为御史中丞,两人“多所纠奏,百僚震肃”。文帝继位后,以王华为护军将军、侍中;王昙首为骁骑将军、侍中;殷景仁为左卫将军、侍中;谢弘微为吏部尚书、黄门侍郎、右卫将军;刘湛为侍中,时人谓之五臣。

二是仍沿用传统的官吏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源源不断地把士族输入到新政权中来,并且力争全面照顾到南北。士族和各高门的利益,使之互相牵制、相互平衡,避免出现东晋王朝由几家大族轮流掌控朝政的局面。

元嘉年间,受到制约的王华多次叹息说:“宰相顿有数人,天下何由得治。”此外,政治联姻也是刘氏皇室和高门合作的重要途径:文帝袁皇后为谢安外甥袁湛之女;谢晦两女婚配刘义康、刘义宾;又“诸尚公主者,并用世胄,不必皆有才能

三、以寒人典掌机要

刘氏父子虽然采取了和士族合作的政治态度,然而,高门士族由于政治上依靠家世,可以“平流进取,坐致公卿”;经济上拥有大量庄园,生活奢靡,所以他们不屑于从事繁琐苦重的吏事,而是寄情物外,崇尚玄虚,已经失去了积极进取的热情和处理军政要务的能力。

正如《颜氏家训·涉务篇》所言:“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所不堪。”而且优崇的地位和待遇更是造成了多数士族代表孜孜热衷于保护本家族的利益,漠然于朝代的更替,缺乏忠于刘氏政权的封建道德。史家称他们“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市朝亟革,宠贵方来,陵阙虽殊,顾眄如一”。

这样,高门士族蔑视并退出这些实际的吏治,就为寒人上升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空间,一批出身寒门而又具有真才实学,熟悉国家行政制度、办事干练的台阁令史、主书、典签等就掌握了实际的吏治;而且,寒人此时在政治上尚未形成强大的势力,不足以构成对君主的威胁。刘宋建立后,刘裕为了伸张皇权,压抑士族,必然要重用“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的寒人。

而羽翼未丰的寒门庶族也必然要在皇权的保护下发起向士族高门的挑战。双方正是在打压已趋没落的士族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但是在九品中正制仍是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士族力量还比较强大的南朝初年,直接剥夺高门控制的官位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

于是,刘裕只好一方面继续优容士族,任其把持中书监、令、侍郎等高职;另一方面,引用寒人,使之担任位卑权重的中书舍人。《晋书·职官志》说:“中书舍人,案晋初初置舍人、通事各一人,江左合舍人通事谓之通事舍人,掌呈奏案章。”后来省废,宋初又置。《通志·职官略》称:“宋初又置中书通事舍人四员,入直阁内,出宣诏命,凡有陈奏,皆舍人持入,参决于中。自是,则中书侍郎之任轻矣。”

可见,在刘宋王朝,中书舍人已经逐渐取代了中书监、令、侍郎“掌赞诏命,副掌王言”的职能,成为了皇帝的主要谋臣和国家军政大事的主要决策者;而中书监、令则逐渐成为尊宠和虚衔之职,已无机衡之重和喉舌之任。中书舍人入主中枢以后在政治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参与决策。宋孝武帝时,“凡选授迁转诛赏大处分,上皆与中书舍人参怀。”前废帝时,“凡诏敕施为,悉决(戴)法兴之手,尚书中事无大小,专断之,颜师伯(尚书仆射)、(刘)义恭(录尚书事)守空名而已。”寒人近习通过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参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皇帝的决策,尤其是人事安排方面,而且他们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尚书省,操纵了其行政程序。

其次,专用王命,臣行君道。因为中书舍人的官位太低,为了有效保证自己的意旨得以贯彻执行,他们往往臣假君威,称敕行政。《宋书·恩倖传》称:阮佃夫“欲用张澹为武陵郡,卫将军袁粲以下皆不同,而佃夫称敕施行,粲等不敢执。”

最后,参预皇帝废立,控制皇权。宋代两次成功的宫廷政变都是在中书舍人的参与下实现的,基本上避免了政局的震荡。

四、军权的分配

在军权的分配方面,刘裕采取了以本集团军事宿将为主,以高门士族为辅的人员安排方式,以外军兵权赋予寒门,以外制内,同时又利用高门牵制平衡庶族将领。刘裕即位后,以出身寒门的北府宿将檀道济为护军将军,掌外军,领石头戌事,听直入殿省,后又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坐镇京口。

以谢晦为领军将军,掌内军,直入殿省,总统宿卫;刘宋初年未置卫将军,而是以太子左、右率代之,《宋书·职官志》称:“二率职如二卫”。以出身庶族的北府宿将向靖为太子左卫率,以“起自竖夫,出于皂隶刍牧之下”的北府宿将虞丘进为右卫率;永初三年(422 年),以王弘为卫将军,领宿卫营兵;以姨表兄弟彭城人刘怀慎为五兵尚书。

显然,在刘宋初年,以刘裕为代表的庶族集团掌握了大部分的中央军权。以徐羡之、傅亮、谢晦为首的世家大族虽然掌控了中央三省的运转,但他们既受到中书舍人的掣肘,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军权支撑,虽然能位高一时,但终究不能成为决定政局的终极力量。

少帝景平元年(422年),北魏南犯,檀道济以使持节、监征讨诸军的身份率兵北救东阳,顾命大臣没能趁机把护军将军的职位夺取到手而是拱手让给了刘怀慎;宋文帝刘义隆上台后又利用檀道济诛除了顾命大臣。这两件事就充分说明了缺乏军权屏障的南朝士族政治生命力的脆弱性。

宋文帝刘义隆以西中郎将、荆州刺史的身份起家入主大统后,以西中郎主簿王华先后为右卫将军、护军将军;以镇西长史王昙首领右卫将军、骁骑将军;以南蛮校尉到彦之为领军将军,平晦后又为中领军;以宗室刘义融为左卫将军、五兵尚书、领军将军;以刘遵考“服属之亲,国戚未远,宗室无多,宜蒙宠爵”,领护军,直入殿省;以殷景仁、何尚之为左卫将军。

文帝登基,荆州州府僚属合谋功高,平定谢晦后,刘义隆曾经抚摸着御床感慨地对王昙首说:“此床非卿兄弟,无复今日”,自然就把军权委托于曾经的僚佐和皇室宗亲。同时,在虞丘进、向靖、和刘怀慎等人离世后,又起用恩旧殷景仁、何尚之等人,使之对元嘉新贵们起到辅佐和平衡的作用。

五、总结

刘宋初年,刘裕父子在重用高门士族的文化素养和统治经验,使之继续秉持部分高官厚位的同时,让寒人加入进来,让寒门庶族集团掌握了实际吏治和大部分军权。刘裕父子的政治谋略使时下名声显赫的名门望族仍然占据高位,进而支持拥护刘宋政权取代东晋,保证了最高统治权的平稳过渡。同时,设立了中书舍人等要职,实际掌控国家权力中枢,以心腹庶族任之,使得整个政权的核心牢牢掌握在庶族阶层手中,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君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终结者,寒人,高门,权力,刘裕,尚书,中央,政权,刘宋,士族,消息资讯,寒人,刘裕,刘宋,将军,士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终结者,寒人,高门,权力,刘裕,尚书,中央,政权,刘宋,士族,消息资讯,寒人,刘裕,刘宋,将军,士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终结者,寒人,高门,权力,刘裕,尚书,中央,政权,刘宋,士族,消息资讯,寒人,刘裕,刘宋,将军,士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