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大明风华》很火,除了造型让人难以接受的朱元璋以外,朱高煦的桀骜不驯再次刷新了观众的认知。当然,这是电视剧为了渲染朱高煦的人物性格刻意为之,真实情况下,朱高煦当然不敢那样对自己的父亲朱棣说话,但是在现实中,朱高煦确实又是这么一个桀骜不驯的人。
他并不全然是不堪的,换言之朱高煦这个人不能简单的以“脸谱化”的眼光去看待他,他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
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缺少谋略、城府和智慧的人,是一个典型的“项羽式”的人物。
作战勇猛,有朱棣风范其实朱棣是非常欣赏自己这个次子的,这和他本身是一个武将出身,而且精神上尚武有关。尤其在靖难之役的关键时候,他更需要像朱高煦这样作战勇猛的将领支持和帮助自己,而不是像朱高炽那样的大胖子只能坐守大后方。所以这也就不难怪为什么朱棣欣赏之余对朱高煦轻易许下了承诺,最终差点重演“玄武门”的悲剧。
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明史·朱高煦》传
朱高煦得到父亲的承诺,在战场上自然更加卖力。毕竟这时候不是替父亲,也不是替大哥朱高炽打天下,而是替自己打天下。而且在决定性战役“白沟河之战”中朱高煦还救过朱棣,这也就不难怪朱高煦更加得到父亲朱棣的赏识了。
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明史·朱高煦传》
另一方面,朱高煦的勇猛彪悍也是得到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认可的: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
综上所述,这些事例都说明朱高煦是一个不错的武将,打仗是很勇猛厉害的,这也让朱高煦拥有了和大哥朱高炽角逐太子之位的资本。因此朱棣入主南京以后,在册封太子这个问题上他犯了难,从内心来说,朱棣更加倾向于册立朱高煦。
但是朱高炽又没有犯什么过错,而且当时李景隆围攻北平的时候,朱高炽还成功的守住北平。另一方面朱高炽还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而且朱高炽还是他的爷爷朱元璋亲自指定的世子,对于朱高煦和朱高炽这两个孙儿,朱元璋的喜好憎恶是非常明朗的。
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明史·仁宗》);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明史·朱高煦传》)
这些事例说明,朱高煦这个人在性格上是存在着巨大缺陷的,打天下和治理天下是两回事,善于打仗的人不一定善于治理国家。在这一点上,朱棣自己也不禁泛起了嘀咕,所以朱高煦是一个“项羽式”的人物,有将才,却没有一个君王必须具备的冷静、克制和稳重。
桀骜不驯,骄横跋扈的一面当天下已经落入朱棣的手中时,朱高煦那种作战勇猛的优势也就变得荡然无存了。但这位缺少谋略和城府的武将却后知后觉,没有清醒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短板和形势,或许在朱高煦的心里隐隐认为,由于朱棣曾经许诺过让自己当太子,虽然现在大哥朱高炽成为了太子。
但是自己只要把朱高炽扳倒,自己不就能够顺利的成为太子吗?
其实朱高炽如果这样想的话并没有毛病,确实只要他扳倒了朱高炽,他并非没有机会入主东宫。毕竟事在人为,但是从朱高煦后期的表现来看,他显然并没有成功的通过种种手段把自己抬高到一个远胜于朱高炽的地位上,以及把朱高炽贬低到一个让朱棣足以动起废黜念头的层面。
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为了扳倒朱高炽,朱高煦可以说动用了自己一切能够使用的手段,一面诬陷朱高炽,一面在私底下紧锣密鼓的积淀自己的武装力量。正如徐辉祖对他的另一个评价: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朱高煦注定是那种不会安分守己的人。
1414年(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征大获全胜回京,朱高炽由于没有及时到城外迎接父亲的銮驾,朱高煦就在朱棣面前诬陷朱高炽说他有不轨之心。朱棣对于太子监国本身就不是很放心,因此一怒之下将朱高炽的一众东宫臣僚打下诏狱,好在匆匆赶来的杨士奇为朱高炽开脱,才使得朱高炽免于被朱棣责罚。
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帝意解。
此外解缙在帮助朱高炽成为太子的问题上出了大力,所以也招来朱高煦的仇恨。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北征的时候,由于朱棣不再京城,解缙就跑去东宫和朱高炽见了一面,当时由于是朱高炽监国,解缙去见朱高炽实际上并无不妥之处。
但这件事被朱高炽拿来大做文章,由此诬陷解缙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因为这件事,导致解缙和大批官员受到连坐而死。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是政治斗争一种无可避免的冲突和损害,但是朱高煦为了击败对手,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这恐怕也预示了朱高煦无法得到群臣支持,以及大明在他统治下极有可能面临一个更加混乱的处境,从这一点来看,他的失败反而是值得庆幸的。
除了在政治上打击朱高炽,朱高煦私底下又紧锣密鼓的积淀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不把增加自己的私人护卫,远远超过藩王所需要的武装力量。永乐十三年,朱棣将他改封在青州,但是这位藩王到了青州以后,却干起了纵兵劫掠的事情,这实在是有失藩王身份。
最严重的是,他还击杀了青州兵马指挥徐野驴,越级使用天子礼仪和器物。
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之。高煦怒,手铁瓜挝杀野驴,众莫敢言。遂僣用乘舆器物——《明史·朱高煦传》
实际上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朱高煦仗着自己帮助父亲打天下时建立过不可磨灭的功勋,因此日益骄纵,渐渐显露出不轨之心。而这种不轨之心逐渐为朱棣察觉,永乐十四年朱高煦遭到杨士奇等人的告发,他的这些烂事才被朱棣知晓。
十四年,帝还京师,微闻汉王夺嫡谋及诸不轨状,以问蹇义。义不对,乃问士奇。对曰:“臣与义俱侍东宫,外人无敢为臣两人言汉王事者。然汉王两遣就籓,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帝默然,起还宫。居数日,帝尽得汉王事,削两护卫,处之乐安。”——《明史》
但从朱棣处理朱高煦的结果来看,显然是在偏袒朱高煦,仅仅只是以削除他的护卫为结果。这无疑滋长了朱高煦的不轨之心,从另一方面来说,朱棣内心也不愿过度打击这位曾经对自己有大功的儿子吧,毕竟他曾经像李渊一样许诺给自己的这位儿子以太子之位,如今却食言,
而这种带着一丝纵容和愧疚的性情恐怕也是把朱高煦越推越远的依据。
而他的那位大哥朱高炽对他也是一再的纵容和忍让,也是导致朱高煦最终造反的一个原因。早在朱高炽还没有登基的时候,就屡次写信告诫这位不省心的弟弟,让他安分守己,待他登基为帝以后,对朱高煦又是溺爱有加,金钱财物都是大把大把的给,朱高煦有什么要求都是一一应允。
仁宗数以书戒,不悛……命有司施行,仍复书谢之。凡有求请,皆曲徇其意。高煦益自肆。
其实观察朱高煦这个人,恐怕不难发现他就像那种由于家庭的溺爱以及有失管教下培养出来的“坏孩子”,父皇以及父兄对他的无限纵容加剧了他内心的那一丝叛逆。导致他错误的把家长的宽容理解为懦弱,因此才得寸进尺,言行举止越发没有规矩。
从这个层面来看,恐怕朱棣和朱高炽也是在自食恶果,最终为自己溺爱的行为买单。从后来朱高煦反叛的举动来看,其实朱高煦并不是铁了心要造反当皇帝,因为明宣宗一御驾亲征,甚至连战争都还没有开始打,朱高煦就害怕的投降了。
其实这个举动表明:
朱高煦之所以一直想要造反,就是心态没有摆正过来。他觉得父亲朱棣既然承诺了要册封自己,但最终却食言,所以心里很愤恨,不甘心。但朱棣这个父亲又没有察觉到这个爱子在心理上出现的微妙变化,包括他的兄长朱高炽又一味的对朱高煦忍让和纵容。
朱棣对朱高煦的纵容为了弥补心中的一丝愧疚,朱高炽对这个弟弟的包容虽然是一种大度,但就是在两种善意的退让之下,却给朱高煦造成一种错误的幻觉,最终让朱高煦心中的那一丝不甘心和侥幸越发炽烈,最终毁灭了自己。
所以说溺爱害人,朱高煦之所以愈走愈远,朱棣和朱高炽也难辞其咎,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人也永远不应该把别人的爱当成自己为所欲为的资本。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