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是最近热播的古装剧,虽然号称为历史正剧,但槽点太多,这就使得我们对这部电视剧的很多情节产生了质疑。比如朱允炆手下的将领平安、盛庸,在电视剧里竟然成为了朱棣“靖难之役”的功臣。再比如红夷大炮出现在了永乐时期。
同样有人提出疑问,在《大明风华》里面朱棣死后,大家没有叫他我们熟知的明成祖,而是叫他明太宗。在我们的历史常识中,明成祖朱棣咋成了太宗了?是不是这部槽点多多的电视剧又给演错了?关于这个称呼问题上,《大明风华》还真的挺考究的。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历史上的庙号与谥号的区别。
古代庙号的规矩
庙号,顾名思义就是皇帝死后,供奉在宗庙中时所起的称呼。而谥号是一个人死后,时人根据此人的生平事迹、功过情况所起的称号。我们都知道,古代皇帝驾崩后,庙号和谥号取的都是非常严格的。一般开国皇帝都会称为“祖”,后世子孙才被称为“宗”。比如我们熟知的宋太祖、唐高祖、明太祖都是开国皇帝,所以他们都称为“祖”。这里还有一个小知识,就是汉太祖。有没有觉得这个称呼特别奇怪?自听说过汉高祖、汉世祖,这个汉太祖是个什么玩意?其实汉太祖才是刘邦真正的庙号。之所以称刘邦为汉高祖,很大原因是由于司马迁的一部《史记》,《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在其中为刘邦立了本纪,成为“高祖本纪”。再加上《史记》的影响力太过于巨大,久而久之就默认为刘邦庙号为“汉高祖”了。
我们言归正传。在既开国皇帝之后的子孙中,有没有也称为祖的呢?一般在清朝以前,只有有大功的皇帝才会是“祖”。这个大功一般都是这个家族一直很有影响力,最后夺得政权。比如元世祖忽必烈,太祖当然就是我们的成吉思汗了。再有司马家,世祖的称号给了司马炎,司马懿就是太祖。为啥说清以前呢?因为清朝这个“圣祖”实在是尴尬。在中国历史上,还真没有哪个皇帝没有统一天下的大功还称“祖”的,康熙能够称得上“清圣祖”要归功于其儿子雍正皇帝。雍正认为康熙功名显赫,“德洋恩溥,万国来王”,称他虽然是继承之主,却实际上立下了开创之功,在他的力荐下才有了这个例外。笔者说这话,可能有人就会有不同意见了。明成祖不就是个例子?李世民那么大功绩不也就是个“太宗”,朱棣咋就成为“成祖”了呢?
太宗才是朱棣死后的庙号
朱棣成为“成祖”还真不是太愿意的,是嘉靖皇帝强加给他的。如果嘉靖皇帝朱厚熜在地下碰到朱棣,估计会被朱棣踢死。先不说大明在他治理下的好坏,就是这个名号,估计朱棣正了一辈子名,还是没躲过这一招。
朱棣的上位,大家都知道是抢了自己大侄子的皇位。为了正名,朱棣一辈子都在证明的正统地位。朱棣下西洋、征蒙古、打越南、修《永乐大典》,这些丰功伟绩都在说自己是个好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他还自称是马皇后的儿子。实际上,经过多方资料考证,他肯定不是马皇后的儿子。如果他死后,他的大臣们给他上一个“成祖”的庙号,估计他就真的“死不瞑目”了。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驾崩。群臣商议,给他上的庙号是“太宗”,谥号定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埋葬在了北京长陵。这个庙号说实在的还是比较正常的,毕竟一般一个王朝都是“太祖太宗”这么一个形式。比如北宋、满清都是这个规律。意外是在嘉靖皇帝时候发生的,都是私心在作祟。
嘉靖的大礼议事件
明朝嘉靖年间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这个事的主要议题就是嘉靖父亲应该叫啥?正德皇帝驾崩后,由于太过突然,还没有子嗣。就只能找一个皇族继承大统。这个彩票就被远在安陆的藩王朱厚熜给刮中了,这就是明朝中期著名的嘉靖皇帝。纵观嘉靖皇帝的一生,我们可以说,权谋是他最擅长的手段。文官集团自“土木堡之变”后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而明武宗重新培养武官,这就动了文官们的蛋糕。明武宗的死扑朔迷离,跟文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嘉靖皇帝在这样的氛围下竟然能将这些文臣为己所用,还常年不上朝,不得不说很有手腕。与文官集团的斗争就是这个“大礼议”事件开始的。
杨廷和为首的武宗朝文官集团,选择朱厚熜的主要原因是觉得这个小藩王比较好管理。这个决定他们很有可能会后悔一辈子。朱厚熜来到了北京后,一开始就给这些文官来了一个下马威。杨廷和要求朱厚熜进皇宫登基要走东安门,而朱厚熜执意要走大明门。这两个门有什么区别呢?东安门登基是一般太子登基的礼仪,而大明门则是当初朱棣登基的程序。如果走东安门就已经说明是继承登基,这绝对是不行的。当时文官堵住了大明门不让朱厚熜进,朱厚熜直接放话说如果不让从大明门进就回家。万不得已,杨廷和只好让他从大明门进。
“东安门事件”这只是一个前奏,后面紧接着而来的就是“大礼议”的核心问题了。这个议题就是要不要认明孝宗做爹。杨廷和等大臣认为,既然做了皇帝,按照惯例就要认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是皇考,朱厚熜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伯父。这个事情,朱厚熜就不干了。虽然当时的朱厚熜年纪轻轻,但他知道,这不只是要不要承认明孝宗是父亲的问题,而是一场权力的游戏。如果承认了,就证明自己输了,所以必须要抗争。就这样,皇帝与朝中大臣展开了关于“正统”问题的持久战。
最终结果在嘉靖三年揭晓,大礼议事件终于尘埃落定,嘉靖皇帝培植的新文官势力张璁等人获胜,张璁提出的“继统不继嗣”理论成为了认兴献王为爹的很重要论据。这一年,张璁得势,杨廷和辞官回家。
成祖的庙号横空出世
大礼议获胜后,嘉靖皇帝认明孝宗为“皇伯考”,给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上了个庙号“睿宗”。这都还不是最后一步,嘉靖皇帝还把父亲搬进了太庙。就这样。兴献王朱祐杬这个不是皇帝的“皇帝”,享受了一把皇帝瘾。
但把父亲搬进了太庙就又出现新问题了。由于明朝规定,太庙里面只能供奉九个牌位,在“睿宗”皇帝进去后,正好满了九个。如果嘉靖死了之后,就要选一个皇帝搬出太庙。兴献王和孝宗都是朱见深的儿子,那被搬出去的可就是朱棣了。朱棣可是朱厚熜他们的祖宗,不能把他搬出去。所以,就给朱棣上了一个新庙号“成祖”。因为“祖”这个称号是永远不可以搬出去的,所以嘉靖死后,被搬出去的就是朱棣的儿子朱高炽了。
看似一个简简单单的庙号与谥号,竟然能引出如此的政治斗争。其实这样的斗争在历史上层出不穷,因为古人对于“正统地位”的重视超乎常人,尤其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更是将“三纲五常”作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在这样一种看似光鲜的伦理道德之下,隐藏的是数不尽的刀光血影和尔虞我诈。
参考资料:
《明太宗实录》《明史》《明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