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龙袍不是皇帝的专属吗,那包拯身上穿的是啥?

龙袍不是皇帝的专属吗,那包拯身上穿的是啥?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随着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类题材的电视电影应接不暇,而其中就有不少优秀的作品,都来自于对历史人物的改编,而在此类优秀的作品中,古代那些忠肝义胆、公正廉明的正面形象,也是更为深入人心。

其中和包拯有关的影视剧便有不少,其“包青天”这一称呼,更是显示出,包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光辉形象,而各类关于“包青天”的影视剧中,包拯的形象也比较统一,外形特征都是黑色的皮肤、额头上还有一轮弯月。

随着少年包拯的成长,他的服饰也随着官职,以及皇帝对其的宠信程度发生了改变,但不少影视剧中,后期的包拯,所穿外袍上总是有“龙”,于是有人便说他穿的是“龙袍”,但问题来了,古代“龙袍”不是皇帝的专属吗?

“龙袍”,作为一种服饰类型,所代表的,是一种凌驾众人的特权——皇权,古时候的等级观念特别重要,什么等级的人,就得穿什么等级的服饰,若不小心穿了比自己等级高的服饰,那便是僭越。

所以“龙袍”,也就变成了皇帝的象征,公元九六零年,在赵匡胤身上,就上演了一出“龙袍加身”的故事,当时的后周被北汉和契丹入侵,赵匡胤被派去抵抗敌军,但他手下的士兵们,都不乐意再为后周拼命了。

至于为什么不愿意,那就是觉得跟着后周没前途啊,军队刚到陈桥驿,赵匡胤还在睡觉呢,手下人的心思就活络开了,带上早就准备好的黄色龙袍,直奔赵匡胤的营帐,把他叫了起来,直接把龙袍往他身上一套。

赵匡胤正睡觉呢,突然被人叫起来,还以为发生啥了,这还没捋清楚,龙袍就上身了,这可是大不敬之罪啊,这可怎么得了?但这事还没完呢,手下们直接跪在地上,一句句“万岁万岁万万岁”,直接把赵匡胤给喊晕乎了。

这军队也有,手下也愿意造反,自己都披着龙袍了,不管造反与否,都逃不开一顿责罚了,何况后周确实不算什么明主,如今不恰好天时地利人和了吗?这还等啥啊,赵匡胤直接就反了,随后,他就成了皇帝。

那么,为什么皇帝的衣服上,非要放条龙呢?

首先,“龙”这种生物在古代,其实也并不常见,或者说是存在于传说中,但即使大部分人都没见过,但它的传奇性很高,被看作是祥瑞之兆,据说是有呼风唤雨的能力。

故而古代的君王,总是要把自己和龙扯上点关系,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关于刘邦出生的描述,真是非常神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这样的说法,旨在表明刘邦是龙子,能充分表现出他不一样的身份,而在他长大后,更有其他人为他作证,《史记》中有记载: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这话的意思是,别人在刘邦喝醉睡着之后,看见了有龙在他身上盘旋。

由此可见,“龙”在古人心目中的特殊性,以及神圣性,都是不一般的,所以古代帝王,也经常以自己是“真龙天子”,来彰显自己的正统身份,也是为了让百姓们更加信服,以此维护自己的统治。

也正是因为“龙袍”的特殊性,再怎么受宠的臣子,又怎么能穿呢?这不是助长臣子们,去产生不该有的思想吗?既然如此,为何影视剧中的包拯衣服上也有龙?难道皇帝就这么放心他、宠信他?居然连穿“龙袍”的特权都放给了他?

当然不可能啦,除了想造反的臣子,谁敢穿龙袍啊,除了皇帝和太子之外,但凡衣服上有龙的,基本上都是像龙的“蟒”罢了,蟒和龙长相相似,但他们有个很大的区别,龙的爪子是五个,而蟒的爪子只有四个。

故而,影视剧中的包拯所穿不是龙袍,而是蟒袍,通常,对于臣子们来说,有穿蟒袍的机会已经是十分难得了,因为在古代,能穿蟒袍的臣子,都是做出过贡献,很受皇帝赏识的,此类服饰相当于是一种加持,告诉大家,他在皇帝心中有着不一般的地位。

包拯能穿蟒袍,也是因为他为官清廉,为国为民都尽心尽力,不少影视剧中的包拯,都不畏强权,为百姓做主,还有三把不同的铡刀,分别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乃是皇帝专门御赐给他,让他可以铡不同等级的人。

而历史中真实的包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时京城对于包拯,有一句十分流行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影视剧中描述的包拯为人,所言非虚。

其实早在包拯做官之前,他的志向和性情,便已经彰显出,他日后的处事以及作风了,包拯二十三岁那年,受到了刘筠赞许,一时间受到了颇多关注,有不少人想和他一起见个面,吃个饭,聊聊天。

其中就有一个有钱人邀请包拯,希望能请他吃顿饭,但包拯却十分谨慎,他认为,“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

对方的身份不是寻常人,而是一个有钱人,虽然只是一起吃个饭,但若是因为如此有了交情,万一以后自己要去当地当官,而对方恰好有事要自己办,到时候该怎么自处呢?于是包拯就拒绝了对方的邀请。

等到包拯出任知天长县时,遇到一桩案子,一个农民跑到县衙,说有人割了他家一头牛的舌头,但古代又没监控录像,仅凭这一条线索,这案子怎么进展,难不成四处去搜查牛舌头吗?就算去搜查,难道会有人割了舌头一直揣兜里吗?

问题来了,好端端,谁会去割牛的舌头呢?这根本无利可图啊,包拯意识到了这一点,猜想这案子肯定是私怨引起的,并不是要图谋利益,而意在报复,想通关节之后,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

在宋代,对于牛的管控非常严格,如果私自宰杀耕牛,哪怕你是耕牛的主人,也属于犯法,于是包拯故意让牛的主人把牛杀了,还特意拿出去卖肉,那个割牛舌头的人见此,自以为抓到了牛主人的把柄,只想赶紧把人送进县衙。

那人非常积极,跑到县衙状告牛主人,说他私自宰杀耕牛,殊不知自己是自投罗网,接下来,案情很快便告破了,事情和包拯的推测基本吻合。

包拯除了破案一流之外,自身的清廉也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庆历元年,包拯受命前往端州任知府一职,端州的砚台是出了名的好,在包拯之前,也有过不少知府,他们在任期间,都眼馋得不行,借着职务之便为自己谋私,利用进贡的时机,趁机收取超过进贡数目的砚台。

他们不光是为了中饱私囊,更是拿着那些砚台去讨好当朝权贵,也就是行贿,但包拯是谁啊?他当然不会随波逐流,轮到他做端州知府的时候,他不仅没在砚台上做文章,任职一年期满后回家,自己也是没多拿一方砚台。

也正因为包拯为官清廉,他也渐渐被百姓所爱戴,并被皇帝赏识重用,而值得一提的是,包拯在为官期间,一直都保持着本心没有迷失,也并未被权力和金钱蛊惑,他不畏强权,敢于弹劾高官,当时社会上还因此出现不少谚语,例如:“包弹”。

在不少弹劾事件中,包拯弹劾“王逵”一事最为轰动,王逵这个人,在转运使的位置上坐了很久,在他当转运使期间,为了能最大限度的搜刮民脂民膏,他编造了不少理由,无限度的向老百姓收钱,老百姓日子艰难,却又求告无门。

于是,忍无可忍之下,就发生了“民变”,发现“民变”之后,王逵毫无懊悔之心,反而因为自己手握大权,不把老百姓放在眼里,凡是不听话敢参加“民变”的,王逵统统抓起来,加以严刑拷打,死在他手里的亡魂数不胜数。

王逵的所作所为堪称“恶贯满盈”,但老百姓们也是敢怒不敢言,因为王逵此人头上有大官护着,宰相相陈执中和贾昌朝,都是他的“保护伞”,而最根本的一点,便是宋仁宗对王逵的喜爱和袒护。

也正因为如此,谁也不敢轻易招惹王逵,可包拯知道此事之后,却是不容姑息,即使王逵头上有宋仁宗罩着,包拯依然上奏章弹劾王逵,一次弹劾不见效果,包拯就接着再上奏章弹劾一次。

包拯弹劾王逵的奏章,前前后后加起来,居然达到七封之多,最后一封直指宋仁宗:“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话语之激烈,指责之直白,此话一出震惊了朝野上下,一时之间群臣议论纷纷,民间也闹得沸沸腾腾,事情一下子就变得人尽皆知,王逵的罪行,也被袒露在天下百姓之间,宋仁宗见此,终于罢免了王逵。

由此可见,包拯之公正,甚至可以为了百姓,敢于说出一些“大逆不道”之言,如此勇气和魄力,非一般人能达到,实乃对得起“包青天”这一称呼,而包拯“忤逆”皇帝的勇气和魄力,也是来自于他大公无私的本心,故而无所畏惧。

嘉佑三年,包拯忧心太子之位空悬,会造成朝堂不稳,别人可能会委婉的劝说皇帝,但包拯可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于是他没有想要绕着弯子和皇帝说,而是直接就给皇帝上书,表明自己担忧。

但皇帝一听可不高兴,就问他是否有合适的人选,想考验包拯是否有所私心,包拯也明显听出来了,于是直接坦诚的高速皇帝,说他都六十岁了,又没有儿子,我只是单纯的担心罢了,宋仁宗听完,才放心大笑起来。

包拯一生清廉、公正、不畏强权,敢于指正皇帝不对之处,值得每一个人学习,是一个合格的榜样,也只有一心为国为民的好官,才配得上那一身蟒袍。

《宋史》

《包孝肃公奏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后周,汉高祖刘邦,等级,那包拯,古代,赵匡胤,龙袍,皇帝,剧中,服饰,消息资讯,包拯,王逵,赵匡胤,龙袍,皇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后周,汉高祖刘邦,等级,那包拯,古代,赵匡胤,龙袍,皇帝,剧中,服饰,消息资讯,包拯,王逵,赵匡胤,龙袍,皇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后周,汉高祖刘邦,等级,那包拯,古代,赵匡胤,龙袍,皇帝,剧中,服饰,消息资讯,包拯,王逵,赵匡胤,龙袍,皇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